魏伟 闫靓
Foreign Experts' Attachment to Shandong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国专家来到中国,在广阔天地发挥聪明才智。他们当中,有许多人不仅带来了先进技术,而且与中国人民建立了深厚友谊。近日,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委外办、省委网信办共同主办的“献礼建党百年——寻找外事中的红色印迹”主题宣传活动来到枣庄、潍坊、东营等地,追寻那些曾在山东工作过的外国专家的光辉足迹。
葡萄串起两国友谊
2014年3月29日,习近平主席应德国科尔伯基金会邀请,在柏林发表重要演讲。演讲中,习近平提到了两位德国葡萄酒专家诺博和汉斯,赞扬他们向中国农民传授先进的葡萄种植技术并资助贫困学生的事迹。
2000年,枣庄市外专局向上级申请葡萄种植引智项目,德国退休专家组织的成员诺博和他的助手汉斯被介绍到枣庄市山亭区,从此与这里结下不解之缘。
诺博不仅是葡萄种植专家,还是葡萄酒酿造大师。为推动枣庄葡萄产业发展,2006年,诺博同山亭区煤炭企业合作创建汉诺庄园,诺博担任技术顾问,无偿提供家传酿酒工艺。高级农业技师高振楼是当年山亭区欧洲良种苗木中国繁育基地管理负责人,曾跟随诺博学习先进种植技术。“诺博把德国人的工匠精神带到了中国”,高振楼说, “虽然我们和诺博在语言、文化上有差异,但在种葡萄的过程中,我们产生了共鸣。”
2009年5月,枣庄为诺博申报中国“国家友谊奖”期间,76岁的他因病在罗马尼亚去世,山亭区政府派人专程赴德国吊唁,带去第二故乡人民的怀念。当年9月,国务院追授诺博“国家友谊奖”。汉斯先于诺博在2008年去世,弥留之际仍不忘资助中国学生。
诺博、汉斯两位德国专家不仅技术精湛,而且待人友善、富有爱心,累计为山区贫困学生和贫困农民捐款3.2万元。如今,接受其捐助的学生已长大成人,学有所成。提起“汉诺”,枣庄第十八中学高一年级化学教师慈夫玲眼里噙满了泪水: “如果没有诺博、汉斯两位外国爷爷的资助,我不可能完成学业,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也不可能有今天幸福的生活。”
诺博和汉斯的离世没有让山亭区的这个引智项目因此中断。为继承“汉诺”遗愿,诺博的外孙马克·林顿担任了汉诺集团技术顾问,并授权汉诺集团无偿使用其家族“太阳山酒庄”商标。2011年4月,马克又一次来到山亭,走向大山深处,向人们传授葡萄育苗、剪枝、嫁接技术。在两代人的努力下,诺博一家与山亭的缘分已如葡萄藤蔓紧紧相连。
为感念诺博与汉斯的帮助,山亭区于2014年在汉诺庄园建立了“汉诺故事馆”,将各方搜集来的相关文字、图片、视频资料陈列其中,向人们讲述两位德国专家的事迹,记录诺博、汉斯的后人和山亭区之间的感人故事。
乡村里的中外合作
青州市何官镇南张楼村,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平原村落。与其他村落不同的是,这里是通过中外官方合作实现乡村发展的一个典范。
据南张楼村村主任袁祥生介绍,1987年,山东省与德国巴伐利亚州建立友好省州关系,此后双方开展了一系列合作。1988年,巴伐利亚州汉斯·赛德尔基金会选中南张楼村实施中德合作“土地整理和村庄革新”项目。“借鉴德国土地整理、村庄革新理念,结合实际,南张楼村率先开展了土地综合整治,拉开了以城乡等值化发展为目标的土地整治序幕,这是中国第一个土地整理项目。”袁祥生说。
项目实施30多年来,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和生产条件、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为目标,南张楼村走出了一条特色的就地城镇化路子,实现了城乡等值化发展。
过去,南张楼村主要种植粮食作物。近年来,村内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组织村民流转土地,发展高产高效农业,种植了1000亩绿色韭菜、3000亩胡萝卜和山药、808亩高温大棚蔬菜等高产高效作物和1500亩优质粮食作物。此外,村内还积极发展畜牧养殖业,建设了奶牛养殖小区1个,奶牛存栏量达到300头,并规划建设了工业园区,拥有石油机械制造加工、面粉加工、动力机械制造、农膜塑料回收加工、蔬菜加工保鲜等90多家民营企业。
项目取得的突出效果,被国内外多家媒体争相报道,形成了“南张楼模式”,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世界经济合作组织专门派了一个团组到南张楼村实地考察,在考察报告中给予高度评价,并在世界范围内公开发表。对此,项目发起人、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马格尔评价道: “项目的开展,改善了南张楼村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村内人口没有外流,村庄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南张楼又与德方共同编制第二轮项目发展规划。通过“一个中心、八大板块”总体功能布局,因势利导、循环配置,以生态为依托,以创新为灵魂,以旅游为引擎,打造宜居果菜花乡。 作为中德合作“土地整理和村庄革新”项目的第三批德方专家,迈克尔·克劳斯已在青州居住了9年,亲眼见证了南张楼村发生的具体变化。他表示,下一步将以南张楼村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建立农村综合发展试验区。“南张楼及附近区域将从中获益,并提升乡村综合治理能力水平,推进乡村文明建设。”迈克尔·克劳斯说。
小暗管推动大产业
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东营市,以现代暗管产业闻名于世。殊不知,这一成绩的取得,要感谢一位来自荷兰的国际友人——国际著名农业专家、水土资源利用专家弗兰克·威廉·科隆。近日,在位于东营市的中天水土治理科技(山东)股份有限公司内,黄河三角洲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玉珍讲述了这位荷兰专家的故事。
1982年,有关部门组织召开水利建设问题讨论会,着重討论华北地区水资源和水利工程建设状况,并提出多项改革措施,包括向当时具有治水管水先进经验的农业发达国家荷兰寻求技术合作。同年,科隆作为荷兰ARCADIS欧洲咨询公司中国区负责人首次来华进行工作考察,初步了解了当时中国水土资源利用、农业及水利建设情况和面临的问题,建议中国引进暗管排水技术,注重土地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