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爽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张雪门提出了“行为课程”的概念:“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这份课程完全根据于生活,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动。”行为课程的逻辑体系就是生活。张雪门先生所说的生活概念不是抽象且不可捉摸的,他把生活和行为看作相互联系的整体,强调生活实践对儿童生长的重要意义,强调儿童经验的获得是课程的目的。
在平日的教学实践中,我也努力将张雪门先生行为课程的理念应用到与孩子们的互动中,尝试追随他们的兴趣,与他们一起生活和学习。
甜蜜的烦恼
秋游过后的一天,我偶然听到班里几个孩子在谈论。小白说:“我们家这几天几乎天天都吃红薯,太多了根本吃不完!”一一说:“我爷爷上次挖得也多,我家也没吃完呢,而且有的红薯都发芽了,坏了。”原来,上次班级秋游挖的红薯,大家都没吃完,堆在家里,眼看这红薯都“成灾”了。
基于孩子们这些甜蜜的烦恼,我抛出了一个问题:“红薯太多了怎么办?”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我们把红薯种到小菜园里吧,明年就能在菜园里挖红薯了。”有的说:“我们得想办法储存起来,不然吃不完就坏了。”突然,一个声音吸引了全班的注意力:“咱们办个红薯party,邀请全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来吃红薯吧!”话音刚落,全班小朋友的眼睛瞬间就亮了,欢呼声也响了起来。我知道,这是孩子们最想做的事情,于是,我决定支持孩子们开一场“红薯派对”。
虽然我很支持孩子们的想法和意愿,但我也有一些担忧,比如:孩子们会办派对吗?当我把我的担忧告诉孩子们时,他们自信的回答让我完全放下了负担。孩子们说:“我们会呀,之前大家都参加过中秋的赏月party啊!”原来是这样,看来之前的活动让他们获得了很多经验。那就借此机会,放手让他们试一试吧!
储存红薯
“红薯派对需要准备什么?”问题一抛出,孩子们就激烈地讨论起来。孩子们没有自己筹办派对的经验,但他们通过讨论,认为需要准备的东西很多,但是如今迫在眉睫的问题是红薯不吃的话,会坏掉。于是孩子们提议“要把红薯储存起来”。
第二天,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大大小小的红薯。他们想了很多储存的办法,最后决定分组进行试验,比一比哪个组的红薯能保存最长时间。第一组决定把红薯洗干净后装在保鲜袋里,然后放进冰箱里。第二组决定直接种在小菜园的土地里。第三组决定把红薯泡在清水里。第四组决定把红薯切块,装进保鲜袋里,也放进冰箱里。第五组决定把红薯切成条,晒成干。就这样,实验开始了。随后的每一天,孩子们都会去自己的“试验点”看一看,仔细观察红薯的保存状况。通过试验,孩子们发现用冰箱储存红薯效果最好。
筹备红薯派对
把红薯都储存好后,孩子们开始细致筹划红薯派对。他们讨论出很多需要准备的事情,每个人都列出了一份“派对之前需要准备什么”的清单。将大家的清单汇总之后,我们发现需要准备的事情大致可总结为时间、地点、食物、布置场地、邀约、礼仪和彩排等。关于为什么要彩排,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他们觉得这是第一次招待全幼儿园的小朋友,在正式的派对之前,大家想提前试一次,看看小朋友们能不能各司其职、分工合作,一起办好派对。就这样,在老师的协助下,孩子们把需要准备的各项工作清单贴在了展板上。有了这个清单,孩子们每准备好一件事,就会在清单上画一个勾。他们说等所有事情都被打上勾,红薯派对就正式开始啦!看得出,孩子们很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确定好需要准备的各项任务之后,我们的小组分工也就有了。面对众多小组,孩子们又遇到了新问题:我该去哪个组?哪个组更适合我呢?起初,由于要学习制作红薯美食的方法,孩子们都对美食组感兴趣。大家争先恐后地要进美食组,想加入其他小组的小朋友寥寥无几。“都进美食组的话,谁来招待客人呢?而且咱们班的小厨房也容不下那么多人啊。”我发愁地问。到底应该怎么分组呢?一番讨论之后,孩子们说:“可以先自选。但如果人数太多了,我们可以比一比谁做得更好,比赛胜利的人可以留下。”就这样,美食组率先开始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比拼。第一项内容就是“比刀功”,孩子们的评价标准简单明了:看谁能把红薯切成条、块、片,谁就可以留在美食组。一场比拼后,美食组率先定下了成员,并把刀功最好的人定为了组长。
随后,孩子们又用类似的方法为各个组找到了合适的人。平时组内演练的时候,孩子们发现:大家都会抢着去做同一件事,既不友好也很浪费时间。我问:“每个人应该干什么事情呢?同组的小朋友应该怎么相互配合呢?”在我的启发下,每个组都开始讨论起组内分工的问题。最终他们决定由小组长来分配任务,大家先做好自己的小任务,最后再和组员一起合作完成其他的任务。
派对彩排
孩子们的派对筹备工作有序开展,各个组的小朋友也在练习中相互配合。终于到了彩排这一天,幼儿园里来了很多参观的客人老师。孩子们决定邀请客人老师来参加派对“彩排”。
派对开始前,布置组的小朋友们开始他们的工作:搬桌子、摆椅子、铺桌布、布置展台、摆放一次性餐具、悬挂横幅和气球;接着是礼仪组的小朋友为客人们送上亲手绘制的“红薯派对邀请卡”,卡片里画着一幅我们班的地图,还清晰地标明了派对将在教室和操场两个地方同时开始。
随着客人们陆续入场,红薯派对开始了。美食组的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在小厨房里热火朝天地制作各种红薯美食:芝士焗红薯、红薯蛋挞、烤红薯。他们熟练地将红薯洗净、切块、剁泥、撒芝士、装裱,制作出一盘盘香喷喷的红薯大餐。介绍组的小朋友热情地拿着照片为操场上的客人讲解我们近期围绕红薯开展各项活动,比如,全家一起创新红薯的吃法、各组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等等。游戏组的小朋友带领客人玩着各种有趣的户外体育游戏,让客人们愉快地度过了等待时间。随着美食陆续端上了展台,客人们开始品尝起来,有的客人说:“味道真好啊!”有的客人说:“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芝士焗红薯!”孩子们笑得很开心,他们还不忘跑到小厨房告訴小厨师们:“客人喜欢我们的红薯!”
彩排活动结束后,孩子们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我也同他们一样自豪、兴奋。孩子们分享着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熙熙说:“我觉得太累了!客人走了之后,我们收拾了好久垃圾。”小铭说:“展品台那里太挤了!我都没地方上菜了。”原来,孩子们对活动也有观察和思考。正如张雪门提出的实施行为课程的重要原则:“课程固由于劳动行为,却需在劳动上劳心。实践幼稚园的行为课程绝不仅仅是为行为而行为,更需要在行为中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孩子们通过实践获得的经验,才是他们真实的经验。在真实经验中反思和总结,才是改造旧经验,扩充新经验的过程。于是我们开始了对红薯派对的复盘工作。
复盘总结中孩子们提到:“第一,礼仪组可以引导客人们排队取餐,像小朋友每天取餐那样竖着排队,会更有秩序;第二,布置组可以提前准备几个垃圾桶,如果美食组忙完了,可以过来帮忙收拾桌上的残渣;第三,大家可以从家里带一些玩具来布置现场,这样客人等待的时候就能有更多的游戏可玩了。”一番思考和总结过后,孩子們不仅指出了每个组应该改进的地方,还提出了小组之间应合作与配合。
红薯派对正式开始
定好正式派对的日期后,孩子们带着邀请卡走进各个班级,热情地邀请小朋友和老师们一起来参加。得到回复后,孩子们用手指一个一个地点数着象征人数的小贴纸,一起统计好各班的人数,安排好每场的时间,期待着大家的光临。
终于到了正式的红薯派对这天,孩子们热情、大方、懂礼貌。布置组的小朋友新设置了拍照的专属区域,供小客人们拍照留念;美食组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各道美食,还温馨地提示小客人们用餐时注意别烫着;介绍组一遍一遍地为前来聆听的小客人讲解我们班的活动,偶尔还会指着照片和小客人互动“你猜我们这是在做什么”;礼仪组的小朋友有耐心地指引着大家排队取餐,只见小客人在操场上排起了整整齐齐的队列;游戏组的小朋友不仅陪着小客人游戏玩耍,还亲自示范了很多标准动作,帮助小客人顺利通关。一时间,操场上热闹非凡,明媚的阳光洒在每个孩子的笑脸上。热闹的红薯派对整整持续了三天,才把全园的小朋友招待完,孩子们都自豪极了。
这是一场充满欢声笑语的红薯派对,这是一段耐人回味的学习经历……红薯派对从孩子们真实的生活中而来,在他们的疑问、思考、尝试中展开,让他们拓展了生活经验,培养了生活能力,生成了我们共同的生活化课程。
我想起张雪门先生描述幼稚园的画面:“这一早天气很好,院子里静悄悄的,几只麻雀儿从这株树上跳到那株,又从那株跳到这株。黄色的老母鸡蹲在埘里,白毛赤眼的兔子躲在墙角,捧着青菜往嘴里索索地送……”而在我的教育生涯中,这个画面是:这一天天气很好,操场上好不热闹,一群孩子从这边吃到那边,又从那边玩到这边。小主人在厨房里、展台边、餐桌旁忙活,小客人笑着把可口的红薯美食往嘴里送……
本文系第二届“张雪门教育思想”征文获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