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馨
宏大叙事是科幻小说最常见的手法,在以光年为基本计量单位的故事中,读者跟随着作者辽远的想象力去探索时间和空间的无限边界。王侃瑜的科幻小说不是这一类型。单就物理空间而言,她的小说场景很少离开太阳系,甚至很少离开地球。如果说许多科幻小说都需要借空间站或是宇宙飞船等“交通工具”来帮助故事的主人公在作者编织的世界中穿行,那么王侃瑜的写作,可以说是一种“低空飞行”。从王侃瑜目前出版的两部小说集《云雾2.2》《海鲜饭店》以及散见于各大期刊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出,她的叙述视野不是向着无穷的远方,而是对准身边的人们。但是这样的“及物”的科幻叙事背后,却可以看到作家对现实的强烈关照,同时也不难看到一种写作的野心——指认科技、媒介对人的异化的野心。
技术发达不只带给人类更便捷的生活,也有可能对人带来深刻的伤害,对这种伤害的隐忧是王侃瑜小说中的主线之一。尽管科幻文学时常提示读者一些绝妙的对世界的理解方式,但其难点和目的绝不只是表达一种抽象的理念,如何通过一个“点子”或是载体将自己想表达的理念具象化,并且在这个具象的世界中进行完满的推演,才是其魅力所在。
在《链幕》和《织己》等小说中,“链幕”这一外界设备和与之配套的“织己”App所需要的戒指,是王侃瑜找到的表达其理念的重要抓手。可穿戴设备是我们已经熟悉了的新事物,小说在此基础上推进一步:通过一个智能项链,“链幕”可以在使用者周身投射光幕,使之在人群中仍旧拥有个人空间。配合链幕使用的“织己”APP则通过一个智能助理,了解使用者的各项数据,对其衣食住行做出建议,帮助其编织更好的自己。看到这里,读者大致是要会心一笑的,销量日渐走高的降噪耳机的重要卖点,就是帮助使用者在人群中仍拥有安静的个人世界,而“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早已成为许多APP的宣言。
小说揭开了这些美丽新事物的残酷之处。《链幕》中,链幕帮助有自闭症的陈准获得了安全,却带来和家人的无尽隔阂。陈准想要通过链幕表白自己,然而他努力到心源性猝死,始终没能把自己的爱与痛冲破链幕,表达给姐姐。链幕像一个茧,保护了个人空间的同时,又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在《织己》中,“她”为接近日渐优秀而冷漠的男友,开始像他一样使用链幕和“织己”。完成了所有的“个性化”设置之后,这个智能的“织己”引导她健身减脂和着装打扮,使她自我感觉日渐良好。圣诞节的机场,久久接不到男友的她发现自己和许多人面容相似到几乎分不清彼此,惊悚之余又在新闻里看到,先她使用链幕的男友因过度依赖该设备,在禁用链幕的机场焦虑症发作自杀了。由“个性化”设置开始,到毫无个性化的美丽,知己一般甜美贴心的软件,逐渐露出其狰狞、冷漠和贪婪的面孔,其背后是深渊般的消费陷阱和对人真正个性的消融。冥想、瑜伽和锻炼,这些在传统生活中被认为是直面自己内心、颇具人类理性力量的美好事物,在“织己”的操纵和督促下,反而使人变成了没有灵魂的提线木偶,形成了绝妙的讽刺。
链幕和“织己”是比手机更进一步的、更具侵犯性的媒介产品。通过这些先进设备,王侃瑜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政治乌托邦之外的“科技乌托邦”世界,这个“美丽新世界”吞噬了人的个性、心灵的活力和精神的自主性。技术不再像其早期呈现的那样为人所用,而是拥有了巨大的反噬力量。可以说,这些新的媒介方式,“颠覆的是人类作为理性主体的完满幻想和人类在技术面前的统治地位。它使人类遭遇了主奴辩证法式的反转和深陷异化的危机”。?譹?訛项链和戒指,这些外接设备颇具隐喻性地展示了科技对人的捆绑和束缚——当我们自认为利用技术获得一个“新我”的同时,却发现已深陷“自我”被吞噬的泥潭。
如果说《织己》等小说用一个小切面展示了科技对个人的异化,那么《云雾2.2》和《云雾4.2》则开始了一种系统性探索,集中呈现了王侃瑜塑造一个科技带来的奇幻世界的努力。當大部分人都选择记忆上传,既包括知识的上传,也包括情感模式的上传,整个城市会发生什么?小说以吟风的亲情和爱情为主线,使这种推测落地,变得真实可感。吟风的男友阿诺热衷于新技术,习惯于记忆上传并且清空大脑“本地”存储,以至于他在面对有亲密关系的恋人时,都需要从云端下载一会儿记忆才想得起对方是谁。在探索父亲失踪之谜和给母亲治病的过程中,这对恋人日渐发现,孤儿阿诺的生长过程是商业公司和吟风的“极客”父亲的合谋,阿诺的整个记忆都可能是通过“云”网络而人为制造的。由此而延伸,一对恋人发现了御云公司对上传者记忆的监控和篡改,并发现了庞大记忆数据可能产生的“集体意识”,及其对每一个个体的压榨。
小说由此触碰了一个“忒修斯之船”式的经典而深刻的话题:当一艘船上的木头被逐渐替换,直到所有的木头都被更换了一遍,这艘船还是原来的船吗?而当阿诺的记忆在上传和下载的过程中,每次都发生微妙的可能的变化,甚至这记忆从一开始就是被“建构”的而非自然生成的,那么他是否还是他本人?下载记忆的延迟效应导致阿诺面对吟风时产生瞬间面容呆滞的时刻,二人之间的恋情在多大程度上是真实的?如果说《织己》是以一种直观的逻辑推演,来展示科技带给人面容迷糊的弊端,人的反省毕竟是理性和清醒的,或者说,人与物之间毕竟还存在着清晰的分界线,那么《云雾》则将这个分界线都模糊了。当技术对人的帮助/控制到达如此程度,已分不清楚“爱”这一本能情感的原生性和合理性。当各种科技全方位地接管了人的生活,人却面临着被剥削的晦暗现实。小说由此展现了赛博空间对人的入侵,探讨了人的边界和人性的异化。
《失乐园》是作家对科技、商业和伦理关系的又一探索之作。人们用药片来压抑和取代不良情绪,换取每天的好心情和舒适生活。当这种快乐变得麻木时,人们又去失乐园来获取痛苦的情绪,像使用一剂调味品,来弥补乏味、压抑。妻子为摆脱这一切,获得真实的生命感觉而选择了自杀,丈夫即使是在探索妻子死因的过程中,都始终不能用真实的心灵承担痛苦。更令人悚然的是,无论是快乐药片还是失乐园,都是M公司制造的,而丈夫也深度参与了这一商业过程。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资本往往只是对人的劳动进行剥削,而在这样的奇幻世界中,资本借助科技手段,对人进行了进一步的精神操控和精神奴役。失却人的真实感和精神力量的世界,人真正如蝼蚁般生活着。
这些伦理与科技交缠的话题,显示着作者刻画一个科幻世界的野心,更显示了作家深刻的现实关怀和焦虑感。在王侃瑜的许多小说中,读者很少能体会到在幻想世界遨游时的那种轻盈感或是雄浑感,更多的是一种做噩梦时的压抑感和滞重感。贴地飞行式的写作是带给读者如此感觉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其小说注重塑造人物,从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作为小说贯穿的主线,使读者易于共情;另一方面,王侃瑜的小说世界介于现在和未来之间,只是由当下科技小小地向前推进一步,创造了一个并不夸张的奇异世界。但是,正因其与现实世界的相似性,提醒我们发现自己已然生活在一个魔幻世界。这些略带变形和陌生感的小说世界,折射出我们现实世界真实的生存困境:断网后城市生活的混乱,看似服务人类实则使人被控制的智能设备和软件,不间断的无价值联系对人精神的消磨,在虚假繁荣中丧失真实感乃至消泯个性而不自知,人与人之间日渐加深的心灵隔阂,以及无处不在的庞大的资本陷阱和消费陷阱……小说试图传达的压抑感和烦躁感,由此变得更加强烈、真实。
在致力于塑造一个“近地面”的科幻世界,并且探讨科技对人的异化这样的普遍话题时,王侃瑜的科幻小说始终具有一种颇为鲜明的女性特质。不仅因其小说多以女性为主角,或多以女性视角叙述,也不仅因其文风的温婉、优美,更因为她书写了女性特有的心理状态和生存困境。《月见潮》中因女性之间的嫉妒而带来的星球之间的矛盾,《发条麋鹿》中因男女情感而产生的对体制的抗衡和互相拯救,《脑匣》中女性对恋情的反复琢磨,都显现了女性写作者的细腻和敏感多思。
《海鲜饭店》是王侃瑜小说中的一个“异类”。不同于其他小说中或多或少的“科技感”,这部小说有一件颇具古典特征的外衣。“我”,一个美食作家,受莱登教授的邀请赴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因不纽斯”市的一所学校做驻校作家。驻校期间,“我”在莱登教授的陪伴下逐渐吃遍了当地美食,并同莱登教授逐渐产生了感情。和莱登教授在圣诞节的夜晚共同进餐的“我”,既欣喜于海鲜饭店的美味,也欣喜于二人情感的进展,却在活吞章鱼这一“惊喜菜肴”阶段突然发现,莱登教授是我从小最恐惧的章鱼精,而因不纽斯则是一个巨大的章鱼之岛。小说在这样的诡异之处戛然而止,只用“章鱼岛”的第一人称话语宣布,女作家已被该岛吞噬。
被急转直下的故事结局吓到后,再回顾整个故事,才发现从文本一开始,压抑的气氛中处处是关于恐怖结局的暗示。莱登教授“柔弱无骨”的双手,不沾落雪的身体,以及远处风景中所显示的幽蓝的光(章鱼的蓝色心脏),这些给人生理不适感的暗示,自然是一篇好的短篇小说必不可少的铺垫。让人更感到毛骨悚然的,是女性成长之路上始终挣不脱的多重陷阱。
“我”在一个海滨城市而不喜食海鲜,一次因拒绝表演生吃章鱼来为父母赚钱而逃跑,却遇到露阴癖男性的性骚扰,当“我”返家寻求父母安慰时,却遭到又一次辱骂。“章鱼”由此变成了“我”最大的噩梦,它既意味着男性暴力,又意味著“和别人不一样”就可能遭受的强迫和暴力。这使“我”对海鲜尤其是章鱼产生了巨大的恐惧感,以至于带有腥味的自来水都会引发恶心。促使“我”仓皇来到因不纽斯市的原因,是成年后的“我”因拒绝同别人同流合污,又一次因为“和别人不一样”而被同行排挤。只是,当“我”匆匆逃离旧的环境,为一点微弱的火光奔赴而来,在以为是获得了拯救而能挣脱旧的痛苦时,却发现自己陷入了章鱼的泽国,而彻底被吞噬。科幻式写作带来的自由、便利和形象性,使得女性被管束、被强迫的痛苦,和因轻信爱与自由而带来的巨大伤害,以及难以挣脱的窒息感,都在这样一个给人潮湿和阴沉之感的短篇小说中表现出来。
经历了短暂的探索期后,王侃瑜的写作快速成熟并逐渐显现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在颇具女性特质的叙述中,她以贴地飞行的方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近未来的科技生活画面,展示了“美丽新世界”中人类可能的生存境遇。这些小说的珍贵之处在于,它们由幻想世界而唤起读者从现实生活中生长出的最切实的体验。既觉得方便,又深感受控,是生活在当下科技社会中的人们都隐约感觉到的,烦躁感和焦虑感也时常由此而生。王侃瑜的小说用亲切可感的文字,照亮了我们内心这些模模糊糊的感受,让我们清晰地看到,科技在带来方便智慧美好生活的同时,也销蚀人的个性,奴役人的精神,甚至触犯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这些科幻小说中蕴含的情感召唤力量,来自于作者强烈的“现实感”。这种“现实感”帮助王侃瑜在一定程度上切中了我们时代的脉搏:关于科技和资本共同制造的诱人陷阱,关于人们难以获得幸福感的秘密。
注释:
林萌:《后人类生存境遇的影像呈现——论英剧<黑镜>的现实隐喻》,《北京社会科学》,2018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