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与维护管理初探

2021-08-18 06:55陈青松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21年4期
关键词:水利管理体系水利工程

陈青松

(塔城地区水利局,新疆 塔城 83470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水利管理中的应用范围逐渐拓宽,应用程度逐步加深,信息化管理技术转变为水利管理部门优化管理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1-5]。为满足水利管理的复杂需求,水利管理部门积极思考并探索建立更加高效的信息管理体系,以掌握并分析不同条件下水利工程的运行状况,为进一步的决策打下坚实基础[6-8]。本文在分析灌区信息化技术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维护与管理方案。

1 灌区信息化建设现状

1.1 建设现状

水利管理信息技术最重要的环节是整个管理体系开展情况的预测和回应,需要构建覆盖全范围的应用管理体系,保障每一个管理流程的安全与连贯,并且通过构建现代化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对水利工程运行进行实时的分析和预测,不断优化管理策略。水利工程涉及大量的信息,应用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为水利工程管理提供全面、可靠及高效的信息传播渠道,为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极大的便利。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还可以使不同地域的水利工程数据信息相连,进而实现更高效的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信息数据的快速传输和有效共享,这对于资源信息种类校对、信息统计都具有很强的优化作用,同时对水利工程数据、水利图像以及三维模型构建与应用等都具有促进作用。

灌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在于应用,水利管理需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核心价值的挖掘。以新疆某灌区的信息化管理为例,通过调研发现灌区调度方式单一、落后,信息化效率低,不利于灌区的高效运行与发展。随着灌区所在行政区域的城镇化建设,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便捷,邮电通讯发达,商贸流通活跃,旅游信息等新产业兴起,相较于灌区信息化管理不完善,灌区信息化建设是解决目前管理相对滞后最有效、经济的途径和方式,尽快完善灌区信息化建设是十分有必要的。

1.2 问题分析

1.2.1 水利信息化管理模式传统

目前大部分新施工的水利工程已经采用了信息化技术作为管理工具,信息化技术在实际水利工程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灌区不能有效获取水流变化的特征指标,导致灌区调度时无法制定科学合理的调水计划,往往依据经验来调水。因此,多次出现无效放水情况,导致用水与需水状况实际上不相符,造成了水资源浪费以及种植效果不理想的现状。同时灌区信息传输方式传统单一,仅凭借电话传输水情和农作物状况,不能满足快速有效的调水需求,也未能和相关系统之间互联互通。此外,目前灌区雨量采集、灌溉需水分析、供水调控均各自独立,导致工作效率低、进展慢,不能达到灌区高效生产的要求。

1.2.2 水利信息化管理方法尚不完善

水利工程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对于人民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我国是水利工程建设大国,尤其是南方地区水系众多,水利工程建设十分重要。虽然近年来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工作得到持续改进,但是现代水利工程规模越来越大,工程管理的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对如何开展更高效的水利管理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而应用信息化技术是实现统筹管理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必须要加强针对水利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问题的研究。

1.2.3 水利信息化管理体系尚不健全

目前信息化技术应用在水利工程管理中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信息化技术应用体系,未全部融合到水利工程管理的各个环节,在很多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仍沿袭着传统的管理方式方法,对工程信息化管理的掌握程度不到位,缺乏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均是当前水利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不完备的体现。

2 信息化建设维护与管理

为解决水利管理中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本文针对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与管理体系,进行了深入积极的探索。

2.1 创新管理模式

水利工程项目管理涉及条目众多,管理起来较为复杂,传统管理方式容易造成遗漏,并且管理效率也十分低下,管理精度不高。现代水利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作用日益突显,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技术更加规范化,极大地促进了水利工程管理的效率。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采用传统方式方法进行项目管理无法实现项目的实时跟踪。采用信息化技术可以避免上述问题,能够对整个项目做到整体性、系统性把握,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实时跟踪,给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实时的施工监测数据,从而能及时找出可能存在的风险,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准确及时的参考依据,进而防止水利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大大提高水利工程的安全性以及施工效率。水利智慧管理体系发展中重要的一项是将水利管理流程规范化和标准化,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提升水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即发展智慧管理模式。结合灌区信息化发展规划,建立一套完善的灌区水利信息化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以信息采集与工程监控为基础,以水利业务应用和电子政务应用为核心,在此基础上,形成资源共享、信息化运行环境安全的服务方式,构建灌区水利信息化综合管理模式。信息化技术在水利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主要包括网络通信技术应用、卫星定位技术应用以及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水利智慧管理模式建设还能够有效推动深层次知识情报服务系统的完善,助力水利管理的多维度发展,以此为抓手才能更好地为水源检测、抗旱防汛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同时依靠大数据等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资源在水利管理环节实现双向链接的信息化。

图1 灌区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模式

2.2 完善管理方法

基于灌区信息化建设实际生产需要,制定以下五点水利信息化管理方法:(1)灌区监测:对大河下泄断面、第一总分水闸后东岸大渠、泄洪闸渠首闸前、八公里分水闸前的水位、径流量进行实时监测;对上游洪水冲沟汇流处、312国道大桥和灌区水情进行拍摄监测;对上游堤防3个关键点的工程安全视频监控实现覆盖,并建设肯斯瓦特水库至夹河子水库之间的3D实景地图。(2)资源共享建设:基于灌区流域信息化现状,构建管理局水利数据中心,搭建数据资源共享服务体系,便于各部门之间快速的信息交流、传递。(3)综合业务系统建设:构建水利信息业务系统一部分功能,包括水资源综合监控、工情与巡检管理、水行政执法管理和综合办公管理四大应用功能。(4)水利信息系统建设:以灌区现有环境为基础,对机房、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等设施进行升级完善,使数据存储、信息安全和网络带宽不仅满足近期需要,也为后续发展预留较大空间。(5)水利信息化保障建设:构建信息化运行最基本保障环境,成立信息中心,建立信息化运维保障机制、完成各单位人员信息化应用培训。

2.3 健全管理体系

深入探索水利智慧管理体系,以进一步加快大规模互动智慧云平台建设,拓展数据资源的应用范围,实现信息数据动态预测、分析定位的精细化,从而全面提高智能管理效率。此外,还可为水利基础工程建设提供依据,如果出现水旱灾情,利用信息化系统可以对其准确定位,同时借助网络技术以及通信技术,能够实时监控水旱灾情的动态,及时开展防灾减灾工作,降低水旱灾情造成的负面影响。根据各建设任务组成技术特点,将灌区水利信息化平台分为信息采集与工程监控体系、计算机网络体系、硬件设施体系、数据资源体系、应用支撑体系、业务应用体系和应用交互体系等七大分层体系。

3 结 语

本文通过分析灌区信息化建设在水利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结合实际生产需求,初步建立了相互配合的信息化系统,系统在灌区的初步应用有效提高了灌区管理水平,同时通过各子系统之间的密切配合,运行期间取得的实时监测成果,能及时反馈并指导灌区防汛抗旱等工作,推动灌区的信息化建设,为流域资源的开发利用、水资源统一管理,以及水环境保护治理等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猜你喜欢
水利管理体系水利工程
对质量管理体系不符合项整改的理解与实施
小型无人机在水利工程勘测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水利工程管理及养护的研究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当代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会计与统计分析
控制系统价格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重大水利工程复工风采
水利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