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的本草考证

2021-08-16 09:22张莹杨艳芳吴和珍
中国药房 2021年13期
关键词:黄连炮制功效

张莹 杨艳芳 吴和珍

中图分类号 R282.7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08(2021)13-1634-05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1.13.17

摘 要 目的:对黄连进行本草考证,为其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方法:结合《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本草纲目》等历代本草古籍对黄连的名称、基原、历代本草药图、道地性、采收加工炮制方法和功效进行考证。结果与结论:黄连的别名众多,但后世以黄连二字正名。其基原较稳定,多为味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雅连C.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与云连C. teeta Wall.3种。历代本草药图证据表明黄连形态大体一致,多由《证类本草》中2幅药图翻绘而来。黄连历代道地产区较多,但四川产黄连为最多,另也有澧州、宣州产者。黄连采收加工方法古今较为一致,均为农历二月、八月采根,去毛、切片用;但炮制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古法有童便炒、米泔水浸、麸炒、人乳炒等,现今主要沿袭了其酒炙、萸炙、姜炙、醋炙等法。黄连的功效众多,现今主要为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等。

关键词 黄连;本草考证;基原;道地性;炮制;功效

黄连为我国临床常用药材,其药用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1]。黄连属多种植物都可药用,最常见的是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 deltoidea C.Y. Cheng et Hsiao以及云南黄连C.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以上3种习称味连、雅连和云连[2]。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也可用于治疗湿热痞满、高热神昏、消渴等症[3]。

黄连在历代医药古籍中均有记载,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黄连别名众多,如“川黄连”“鹰爪黄连”“宣黄连”等,这些名称的差别是什么?(2)黄连品种较多,它们形态差异如何,哪几种是道地药材?(3)黄连不同炮制品的差别是什么?(4)黄连功效众多,哪几种是公认的主治功效?目前关于黄连的本草考证仅1篇[4],但该文中存在着缺少药图考证、缺乏系统的朝代考证等不足。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将从名称、基原、道地性、采收加工炮制方法和功效等几个方面对黄连进行考证,总结其历史沿革,为其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

1 名称考证

黄连在本草著作中最早见于东汉时期《神农本草经》,以“黄连”正名,一名王连[5]。《本草经考注》 言:“王、黄古多通用,王连即黄连”[6]。梁代《兼名苑》记载:“一名石髓,共谓生崖石间也”。唐代《药性论》中称之为支连[7] ,左思《蜀都赋》云:“风连”[8]。明代《本草原始》也记载:“其根如鹰鸡爪,连珠而色黄,故名黄连”[9]。《滇南本草》 记载:“即云南黄连,一名滇连、蚱连”[10]。清代《本经疏证》 记载:“黄连根株从延,蔓引相属,有数百株共一茎者,故名连”[11]。这些古代文献详细解释了“连”字的由来。

根据生长形态的不同,黄连有很多不同的别名。根据《本草经考注》 的记载,由于黄连生长形态的差别,其别名就有12种之多,分别是三叶黄连、熊手黄连、反鼻黄连、五加叶黄连、蔓黄连、钱黄连、圆叶黄连、梅花黄连、菊叶黄连、细叶黄连、大叶黄连和长叶黄连[6]。这些名称充分地体现了黄连生长形态的多样性。此外,根据产地的不同,黄连还有川黄连、宣黄连、雅黄连等名称。

2 基原考证

2.1 古文献中对黄连的形态学描述

后蜀《蜀本草》 首次记载了黄连的原始植物形态:“苗似茶,花黄丛生,一茎生三叶,高尺许,冬不凋。江左者节高若连珠。蜀都者,节下不连珠”[12]。但是此记载并不详细,而后宋代《本草图经》 在此描述基础上进行了添加,“苗高一尺已来,叶似甘菊,四月开花,黄色。六月结实似芹子,色亦黄。生江左者,根若连珠,其苗经冬不凋,叶如小雉尾草者,正月开花作细穗,淡白微黄色”[13]。《本草图经》对黄连形态的描述十分详细,以至于后代本草书籍对于黄连的形态描述大都沿用于此。

明代《本草纲目》 根据黄连产地的不同进行了药用部位的形态学描述:“大抵有二种,一种根粗无毛有珠,如鹰鸡爪形而坚实,色深黄;一种无珠多毛而中虚,黄色稍淡”[14]。这即为黄连两种不同的基原药材,即味连与雅连。《本草原始》 通过黄连药用部位形态不同确定其道地性:“凡选黄连,选粗大,黄色鲜明,多节坚重,相击有声者,为胜。小而连珠,无须者,次之。无珠多毛浅而虚者,不堪用”[9]。清代《本经逢原》[15]、《本草求真》[16]、《本草述钩元》[17] 等本草古籍所记载的黄连形态学大抵与《本草图经》相似。

综上所述,历代本草记录的黄连基原比较明确,即为毛茛科黄连属植物。根据历代本草古籍所记载的产区,现代本草书籍对黄连进行了基原的确立,即为毛茛科黄连属植物黄连C.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或云南黃连C.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黄连还存在另外的3个种及1个变种,如表1所示。

2.2 历代本草药图证据

历代本草药图对黄连的记载较少,宋代《证类本草》最早收录了黄连的2种药图(图1A、B),分别为澧州黄连和宣州黄连[18]。从图1中可知,澧州黄连多为单枝,叶片轮廓卵形、三全裂、边缘具极尖锯齿;而宣州黄连具有分枝,须根细长且有结节,叶片轮廓掌形、边缘具锯齿。根据历代本草描述,可推断以上2种黄连可能为现在的雅连和味连。后《本草纲目》四版也收录了黄连的药图,分别为金陵本、江西本、钱本和张本[19](图1C、D、E、F)。金陵本所绘主要参考了《证类本草》“澧州黄连”图例,但作了简化,将原图3枚植株的根集合为一,地上部分合为1株叶苗;江西本则是根据金陵本进行翻绘;钱本是根据《证类本草》中的“宣州黄连”翻绘;张本是根据钱本翻绘。后清代《本草备要》根据钱本进行了黄连的重绘[20](图1G)。黄连从宋代以后,渐以川产为道地,《本草蒙筌》中收录了“雅州黄连”的药图[21](图1 H)。值得注意的是,《本草蒙筌》将《证类本草》中的“澧州黄连”标题改为了“雅州黄连”,这代表雅连的地位逐步得到了认可。

综上所述,历代黄连药图主要由《证类本草》中的2幅药图翻绘而来,其形态大抵相似,主要分为2种,即单枝、叶片卵形的澧州黄连和多枝、叶片掌形的宣州黄连。

3 道地性考证

历代本草古籍记载的黄连产区见表2。从历代本草医籍总结来看,黄连的产地主要包括巫阳、蜀郡、太山、建平、东阳、新安、江州、宣州、澧州、雅州、眉州等地,也就是当今的四川、山东、安徽、浙江、江西、湖北等地。

西汉时期《范子计然》首次记载了黄连的产区:“黄连出蜀郡,黄肥坚者善”[31]。后《神农本草经》记载:“生巫阳川谷”[5],即重庆巫山一带。显然,这个时期的黄连产区较小、产量有限。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医别录》 提及黄连“生巫阳川谷及蜀郡、太山”[22],这说明黄连当时主要产地在四川,且产区有一定的扩大。《本草经集注》 中记载“不及东阳(今浙江金华市)、新安(今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地)诸县最胜,临海诸县者不佳”[23],说明黄连产地发生了变迁,除了重庆、四川一带,还新增了东阳、新安和临海诸县等地,较秦汉时期而言,黄连的产地范围逐渐扩大。

到了唐、宋、明时期,《新修本草》记载“今澧州(今湖南澧县东)者更胜”[24] ,说明唐代除了四川产黄连,更以湖南产黄连为道地。《本草图经》《本草品汇精要》 皆表明黄连宣城(今安徽宣城市)产者为胜[13,25],这说明在唐、宋、明一段时期内是以宣城为黄连的道地产区。明代《本草蒙筌》记载“宣连出宣城,属南直隶,肥粗苗少,去苗收者。川连出川省,瘦小苗多,带苗收者”[21] ,这说明到了明代中期,“宣连”与“川连”都是比较道地的药材,但二者在形态和生长习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后《本草纲目》 记载“今虽吴、蜀皆有,惟以雅州、眉州者为良”[14],这又重新将四川作为黄连道地的产区,也确立了“川连”的道地地位。清代开始的医籍皆重复前代的描述,皆以蜀郡、宣州或澧州为黄连道地产区。值得注意的是《本经逢原》中提到云南以及东吴、日本等产地[15] ,提示此时黄连产区发生了变化,产地范围也不断地扩大增加。

20世纪50年代后,黄连主要分布于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并在四川东部、湖北西部和陕西南部有较大量的栽培。由此可见,黄连在我国历史上东至泰山,西达秦州(今甘肃天水)以及黄河以南地区广有分布,但四川、重庆从古至今都是黄连的主产地。

4 采收、加工、炮制考证

历代本草古籍对黄连的采收时间记载较少,主要沿袭了汉代《名医别录》中的“二月、八月采”的说法[22],即黄连的传统采收季节为初春农历二月和仲秋农历八月,此时正是黄连地下根茎部逐步成熟的时期。近现代的文献多记载黄连在初秋时期采挖,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记载:“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1]。

从古至今,黄连的临床应用广泛,炮制方法在众多医籍古书中均有记载。《雷公炮炙论》首次记载了黄连的炮制方法:“以布拭上肉毛,然后用浆水浸二伏时,漉出,于柳木火中焙干用”[32]。唐宋时期《日华子本草》中出现了“猪肚蒸丸,治小儿疳气”的炮制及使用方法[33]。从明代开始,黄连的炮制方法逐渐增多,《滇南本草》中详细描述了黄连不同炮制品的不同功效:“清肝胆火用吴茱萸拌炒,清上焦火宜酒炒,清中焦火姜汁炒,清下焦火盐水炒”[10]。《本草蒙筌》还记载了童便炒、米泔水浸、麸炒、盐水炒、干漆水炒、人乳炒等炮制方法[21]。

到了明代中后期,黄连经不同辅料炮制后可增强其治病功效这一观点被逐渐深化、细化,诸多本草对此进行了比较总结。例如《本草纲目》 详述了黄连不同炮制品的功效,其谓:“黄连入手少阴心经,为治火之主药。治本脏之火,则生用之;治肝胆之实火,则以猪胆汁浸炒;治肝胆之虚火,则以醋浸炒;治上焦之火,则以酒炒;治中焦之火,则以姜汁炒;治下焦之火,则以盐水或朴硝炒;治气分湿热之火,则以茱萸汤浸炒;治血分块中伏火,则以干漆水炒”[14]。其后,多数医籍均以此为参照,进行了一定的补充或者删减,但不同医籍所记载的炮制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出入,例如清代《本草备要》记载的黄连治下焦火用盐水或童便炒[20],与《本草纲目》中所说并不相同,这表明不同时期黄连的炮制方法不变,但人们对其主治功效有了不同的理解。现今,黄连的常用炮制方法主要有酒黄连、姜黄连、萸黄连、炒黄连、黄连炭等。

总之,黄连的加工方法主要为去毛、切片。从古至今,黄连的炮制方法众多,最常见的黄连炮制品为酒黄连、萸黄连、姜黄连、醋黄连等;另外,古代医家提出的较冷门的黄连炮制方法也值得当下中医学者去研究和开发学习。

5 性味归经及功效考证

历代本草对黄连的性味归经、主治功效作了较为详尽的记载,如表3所示。在性味归经方面,宋代以前就确定了黄连味苦性寒的特点;到金元后,历代本草根据对黄连功效主治方面的进一步认识对其归经有了更全面的记载。例如明代《神農本草经疏》中记载的“入手少阴、阳明,足少阴、厥阴,足阳明、太阴”[37],即全面阐述了黄连的十二归经。纵观本草医籍对黄连的性味归经的描述,主要包括味苦、大苦,性寒、大寒;归经则为心与胞络、肝、胆、脾、胃、大肠经。

在主治功效方面,秦汉及南北朝时期本草古籍记载的主要体现为:“清胃肝二火、燥湿、解毒”[22]。另《神农本草经》提到黄连可治妇人阴中肿痛[5],《名医别录》中首次提及了黄连止消渴的功效[22]。到唐宋时期,黄连的功效逐步扩大,例如《药性论》提及的“杀小儿疳虫”[7] ,《本草拾遗》提及的“主羸瘦气急”[34] ,《日华子本草》提及的“止心腹痛,惊悸烦躁”[33] 。至明清时期,诸多本草古籍对黄连的每一个主治功效都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更全面的阐述。例如论黄连清热燥湿功效,清代《本草正义》作了详细阐述:“黄连大苦大寒,苦燥湿,寒胜热,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湿火……,上以清风火之目病,中以平肝胃之呕吐,下以通腹痛之滞下,皆燥湿清热之效也”[41] 。纵观本草医籍对黄连的主治功效的描述,主要包括泻心火、凉血镇肝、清热燥湿、定惊悸、止痢疾、止消渴、解毒杀蛔、小儿疳积、口疮牙疼、热呕热泻等。

6 结语

黄连作为传统中药材,在我国已经有2 000多年的药用历史;其别名众多,但后世皆沿用《神农本草经》中的黄连为正名。历史上,黄连的基原较稳定,现多分为味连、雅连和云连3种;另还有短萼黄连、五叶黄连、五裂黄连等品种。根据本草古籍,黄连药图大致分为两类,即《证类本草》中所绘的“澧州黄连”和“宣州黄连”两种形态,此后的黄连药图大都以此翻绘。有关产地方面,《名医别录》始载黄连“生巫阳川谷及蜀郡、太山”,说明自古黄连就产自四川,但此后又有多本古籍记载黄连还产于澧州、宣州等地。虽然黄连的道地产区较多,但质优者多为川连。现今黄连的主要产区一般为四川、湖北、陕西、云南等地,多为人工栽培[42]。

黄连在农历二月、八月采根用,加工方法为去毛、切片。有关炮制方面,从历代文献记载来看,古代黄连的炮制方法众多,且主治功效也不尽相同。《雷公炮炙论》始载“浆水浸,焙干用”的炮制手法[32],后随着古人对于黄连归经的深入认识,又出现了不同的炮制手法,如“猪肚蒸丸”“酒炒酒浸”“吴茱萸拌炒”“盐水炒”“姜水炒”“乳汁浸”等。现代黄连炮制品主要为酒黄连、萸黄连、姜黄连等,采用不同的炮制手法所得产品可针对不同的病证起到不同的功效。关于黄连的性味归经方面,历代本草均有详细记载。后世记载大都是以《神农本草经》中的“味苦,寒”为基础进行增添的。古代本草记载的黄连功效众多,主要包括清热泻火、燥湿、解毒;主治心经之高热、烦躁、湿热胸痞、泄泻、痢疾、牙龈肿痛、口舌生疮、湿疹、烫伤等。

目前,我国野生黄连资源由于生态环境变化和人为的原因而被严重破坏,已经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43]。国内黄连属植物共6种1变种(除分布于中国台湾的五叶黄连)已全部列入重点保护植物名录[44]。但由于人工种植技术的不断进步,黄连也逐渐由野生品转变为人工栽培品来满足临床需求。我国目前关于黄连考证的报道仅有1篇[4],本文进一步丰富了相关内容,增加了生长形态不同的黄连不同名称的考证,并且根据不同的考证内容结合不同时代进行产地和品种的考证;另外,本文还增加了黄连形态学、历代药图和产区方面的考证,为其进一步开发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 1 ]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 2020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学出版社,2020:316-318.

[ 2 ] 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述[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73.

[ 3 ] 付琳,付强,李冀,等.黄连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21,49(2):87-92.

[ 4 ] 赵宝林,刘学医.黄连的本草考证[J].中药材,2013,36(5):832-835.

[ 5 ] 马继兴.神农本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3-44.

[ 6 ] 森立之.本草经考注[M].吉文辉,点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17-320.

[ 7 ] 甄权,尚志钧.药性论[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31.

[ 8 ] 范槲.蜀都赋[M].陈伦敦,点校.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98.

[ 9 ] 李中立.本草原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2.

[10] 兰茂.滇南本草[M].于乃义,于兰馥,胡月英,等整理.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6.

[11] 邹澍.本经疏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34.

[12] 韩保升.蜀本草[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10.

[13] 苏颂.本草图经[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25.

[14] 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761.

[15] 张璐.本经逢原[M].赵小青,裴晓峰,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87.

[16] 黄宫绣.本草求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421.

[17] 杨时泰.本草述钩元[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122.

[18] 唐慎微.证类本草[M].曹孝忠校,寇宗墹衍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87-189.

[19] 王家葵,蒋淼,胡颖翀.本草纲目图考:上[M].北京:龙门书局,2018:342-344.

[20] 汪昂.本草备要[M].郑金生,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7.

[21] 陈嘉谟.本草蒙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81.

[22] 陶弘景.名医别录[M].尚志钧,辑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16.

[23]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尚志钧,尚元勝,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68.

[24] 苏敬.新修本草[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65.

[25] 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上[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29.

[26] 贾所学.药品化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48.

[27] 郭佩兰.本草汇[M].郭君双,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79.

[28] 王翃.握灵本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31.

[29] 张志聪.本草崇原[M].刘小平,点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76.

[30] 彭静山.药笼小品[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90-91.

[31] 黄奭.范子计然:1卷[M].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103.

[32] 张骥.雷公炮炙论[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8.

[33] 日华子.日华子本草[M].尚志钧,编释.芜湖:皖南医学院科研科,1983:66.

[34] 陈藏器.《本草拾遗》辑释[M].尚志钧,辑释.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40.

[35] 杨士瀛.仁斋直指方[M].孙玉信,朱平生,编校.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354.

[36] 张元素.医学启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609.

[37] 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69.

[38] 张景岳.本草正[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509.

[39] 李中梓.本草通玄[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502.

[40] 陈士铎.本草新编[M].柳长华,徐春波,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545-546.

[41] 张山雷.本草正义[M].程东旗,点校.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76.

[42] 胡安徽.从本草著作看黄连产地的分布变迁[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7):2453-2456.

[43] 柳鑫,黄河,黄璐琦,等.黄连药材原植物资源和市场品种调查[J].中国药师,2014,17(10):1691-1695.

[44] 杨俊宝,彭正松,杨军,等.黄连属植物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7):1248-1250.

(收稿日期:2021-01-26 修回日期:2021-05-23)

(编辑:罗 瑞)

猜你喜欢
黄连炮制功效
探究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我的梦想
不一样的“双黄连”
墨镜的功效
如何让你的化妆品发挥更大的功效
“小矮子”黄连
藏药的采集加持、炮制
黄连最清胃火,但体寒者慎用
“华中药库”抢收黄连
医院中药饮片的质量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