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明剑
党性修养是共产党人永恒的课题,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才能得以提升。刘少奇是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于学习非常认真。对书本学习,他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书本的精髓,最好是学原著和经典。他强调要批判地学习,对照实践学习,而不是迷信书。他认为,一个人要进步,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学习能力的发展。
刘少奇从小就特别喜爱读书,把学习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于他在家里排行老九,所以左邻右舍都形象地称呼他“刘九书柜”。早年求学期间,刘少奇一直把学习抓得很紧。曾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和莫斯科东方大学与刘少奇两度同窗的萧劲光回忆说:“到了莫斯科东方大学后,少奇同志当时一心扑在学习和工作上。”“少奇同志几乎没有个人爱好,从不闲聊天,也不随便上街。我们不住在一起,但看到他的时候,多是在学习俄文、阅读《共产党宣言》、思考着中国革命问题。”
刘少奇在中共八大
从苏联回国后,尽管长期战斗在风雨如晦的白色恐怖下或是炮火连天的烽火前线,但对于读书学习刘少奇一刻也未放松,他有句名言:“没有文化,就搞不好革命工作。”1939年底,张爱萍去看望刘少奇。当时,已是深夜1点多钟,他进屋一看,刘少奇正在烛光下专心致志地读书,顺眼望去,“书页上画了好些红的蓝的圈圈点点,有的上面还批了字”。1942年,刘少奇奉调从苏北回延安工作。在9个多月的时间里,他长途跋涉,越过日伪100多道封锁线,参加了数次大的反“扫荡”战斗,把中国历史和中国哲学史比较系统地学了一遍。
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尽管身兼数职,工作更加繁忙,但他对自己的学习仍然抓得很紧。有一次,刘少奇因病到杭州休假,他觉得这正是读书的好机会,于是在从北京动身时,就把厚厚的几本范文澜著的《中国通史简编》塞进了行李包,休假期间整天在屋里埋头攻读。刘少奇的“坐功”是有名的,有时他坐着读书,可以一连几个小时动也不动,进入一种陶醉、忘我的境界。休假结束时,厚厚的几本《中国通史简编》也被刘少奇读完了。以这种“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来读书,是刘少奇终身坚持的一种生活状态。
刘少奇一生都在充电学习,不断积累的知识,使他成为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的过人之处就是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使之成为战胜各种困难、风险的力量。所以,无论党的事业处于顺境还是遭受挫折,他对共产主义的光明前途、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美好未来始终充满信心。毛泽东曾感慨:“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
权力是一种责任、一种信任、一种重托。党的领导干部只有心里装着人民,为人民谋福祉,为百姓解忧难,才能保证正确行使权力。
刘少奇严格规范权力的使用,从不越权办事,而是按规矩办事,不搞特权,不滥用职权,不以权谋私。他总是要求家人多从人民的角度考虑问题,把自身的选择同人民的需求结合起来,绝对不允许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利用特殊身份谋取利益,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2.金融机构借助风险有机整合归类的措施,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编制出分类报告,这样可以给金融活动的评估提供一定的帮助。最开始金融机构需要收集如今各个周期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而且需要掌握其主要的特点,和之前相同类型的金融活动的开展进行比较,这样可以及时地掌握如今所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和潜在的风险。
刘少奇在担任党和国家重要职务期间,不少亲属和老朋友想靠他办点私事。其中,有不想当农民要求去当工人的,有不安心农村生活想到城市去的,有想买些紧俏物品的,等等。但凡是求过刘少奇的,都被他拒绝了。为了做好这些人的思想工作,刘少奇忙里抽闲,专门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他说:“你们在农村的想进城,希望我帮忙。不错,我是国家主席,硬着头皮给你们办这些事,也不是办不成。可是不行啊!我是国家主席不假,但我是共产党员,不能随便行使自己的职权。你们现在吃饱了,穿暖了,就该好好为国家工作。”“不能因为你们是国家主席的亲戚,就可以搞特殊,就可以不好好工作,随随便便。要为国家争气。”在座的人深受教育。
刘少奇经常教育子女正确看待权力,他在一个孩子的日记本上写了这样一句格言:正人先正己,己不正则不正人。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前期,为解决全国日益严重的学生升学难和就业难的问题,刘少奇积极倡导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搞半工半读学校。碰巧的是,他家里也遇到了这个问题。当年,他的一个儿子初中毕业考高中,报了几个学校都没有被录取,孩子闷闷不乐。这时,身边有的工作人员议论说:国家主席的孩子,还能上不了高中吗?只要少奇同志说一句话,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刘少奇听到这些议论后,特意召开家庭会议。刘少奇说:“我们家的孩子也不一定要考高中、上大学。能多受些教育固然好,但是没考上就不能要求别人照顾。国家主席的孩子和工农兵群众的孩子一个样,不能搞特殊。我看,咱们家搞工农兵的都有,也不错嘛!”在刘少奇的言传身教下,在刘少奇高尚品格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的孩子们都健康成长,成了优秀人才。
党的纪律是全党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严格遵守和坚决维护党的纪律是做一名合格党员的基本条件。是否讲规矩,是对党员的党性和对党忠诚度的试金石。在严守党的纪律和规矩方面,刘少奇堪称模范,是全体党员的标杆。
有一次外出视察,休息时刘少奇去散步,走到某炮兵阵地,想进去看看。站岗的战士不让进。随行人员上前对战士说:“少奇同志想去看看阵地。”战士认真地说:“上级有规定,要有上级指示才能看。”随行人员很生气,刘少奇却没有生气,反而笑着说:“回去吧!”说着就往回走,一边走一边告诉随行人员:“回去告诉这个战士的领导,不要批评他,他做得对!”后来部队领导知道了这件事,要批评那个战士,刘少奇再次让工作人员转告部队领导:“这个战士认真执行规定的制度,不但不应批评,而且是应该表扬的。”
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虽然担任党和政府的要职,但仍然保持着革命战争年代的那种艰苦奋斗的作风。有一段时间,管理员发现通往刘少奇办公室的走廊地板比较滑,走路容易跌倒,于是趁刘少奇到外地出差,在走廊里铺了一条地毯。刘少奇回来后,很不高兴,立即让撤掉。工作人员解释说:“这是为了安全,不是讲排场。”刘少奇说:“不管是不是讲排场, 反正用这个太浪费、太贵。”后来管理员只好换上了橡胶垫条,刘少奇走上去试了试,对管理员说:“这个好,这个东西便宜,结实又耐用,走路也不滑,铺这个就行了。”在生活上,刘少奇对自己和家人都是低标准。他在家总穿一身蓝色或灰色的斜纹布衣服,一件内衣补了六七个补丁还穿在身上,一双皮鞋整整穿了6年还舍不得扔掉。
刘少奇任何时候都严守党的组织纪律,维护党的团结,不搞小圈子、不拉小山头,无论何时都在党安排的岗位上竭尽全力工作,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他一生严格要求自己,始终维护党中央权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刘少奇登上天华山察看山林情况
党的领导干部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设想、思路、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切不可好高骛远、脱离实际,政策和方针必须有前瞻性、可行性、持久性。
刘少奇一生倡导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在谋事之前总是缜密规划,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1961年4月2日至5月15日,刘少奇偕夫人和几个工作人员先后在湖南宁乡、湘潭、长沙三县蹲点调査,前后共44天。他有33天是吃住在生产队,召开了20多个座谈会,走访了11个生产队,找各级干部、农民群众个别谈话,写了数万字的调查笔记。他深入田间、山林、食堂、猪场、医院、社队企业、农民家里察看,揭开农民家的锅盖,吃了农民用来充饥的野菜和糠粑粑。他走进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也走进了人民群众的心里。
为了接近群众,方便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刘少奇在宁乡县东湖塘公社王家湾万头养猪场饲料保管室住了六天六夜。他白天走村串户,晚上在蜡烛照明下办公,睡的是饲养员睡过的铺了稻草的木板床。在住地附近散步时,他发现一堆已经风干了的人粪便,没有臭味。戳开那堆人粪,他发现都是一些糠和粗糙的纤维,由此看出社员群众吃饭已经成了问题。通过王家湾大队反映出的情况,刘少奇对湖南农村的情况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社员群众生活上的困苦状况,以及造成饥饿的真正原因有了直接的感受。
刘少奇在天华大队蹲点调查时住在阴冷潮湿的大队部土砖房中,睡的是用两张长条凳架着两块门板拼接起来的“床”,一住就是18天。他不分白天黑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分别召开基层干部和社员座谈会,还深入田间山林、乡村医所、公共食堂、社办企业和社员家调查。在宁乡县城,刘少奇不住县委招待所,住在县委的电话会议室,睡的是一张长方形的会议桌。刘少奇对基层干部说:“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现在有一股风,一切从上面的意图出发,这是非马克思主义的。”
刘少奇通过这次身体力行的调查研究,准确地掌握了当时农村的真实情况,为党和国家制定重大决策、调整农村政策提供了直接依据。在那个年代,刘少奇在天华蹲点时就提出了农民兴家立业的“十个一”目标:“一栋好房屋,一套好用具,一栏好猪,一群好家畜,一园好蔬菜,一塘好鱼,一块好山,一天三餐好饭菜,一人有几套好衣服,房前屋后有一片好风景。”
刘少奇同王光美与身边工作人员合影
党的领导干部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刘少奇在理论和实践上开拓创新的功绩是巨大的。他一生艰苦朴素,无私无畏,与群众同甘苦,这种高风亮节,给时代、给人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
1941年1月,在刘少奇到达苏北两个多月后,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刘少奇向中共中央提出在政治上全面反攻、在军事上暂时不实行反攻的重要建议,对中共中央正确作出处理皖南事变的决策、赢得战略主动起了重大作用。同时,他还建议中共中央重建新四军军部,开始了新的艰难的创业。新四军军部重建后,刘少奇针对部队实际狠抓整编工作,和陈毅一起把新四军连以上干部集中起来学习了两个星期,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并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作为教材发给大家学习。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他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使新四军成为一支坚持敌后抗战的强大力量,其活动区域也远远超出原来中共中央中原局的管辖范围。不久,中共中央东南局与中共中央中原局合并,组成中共中央华中局,完成了中共中央发展华中的重要部署,创建了华中抗日根据地,为华中的抗战打开了新的局面。
此时,刘少奇冷静地分析了华中地区敌、友、我三方形势,提出了“发展易,巩固难,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巩固工作”的指导思想。同时,他还提出巩固华中工作的几个重要方面:加强军队建设,继续使之正规化,在政治上提高和整训;培养训练干部,开展群众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华中3年多时间,刘少奇为创建和巩固华中抗日根据地殚精竭虑,充分展现了他非凡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领导才能。正如陈毅所说:“少奇在华中工作虽然只有3年时间,但这3年,是血雨腥风的3年,是不平凡的3年,几乎日日夜夜都在战斗,以他的雄韬伟略,为发展华中根据地和新四军作出了杰出贡献。”
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对党忠诚、对组织坦诚、对人民实诚,做老实人不虚情假意、说老实话不阿谀奉承、干老实事不浮华夸张,必须襟怀坦荡,公道正派。
刘少奇就是一面这样的旗帜。他性格刚毅,无惧任何困难;他大公无私,心里装着全国百姓;他感情丰富,对勤勤恳恳为革命工作的人讲人情、讲感情;他情理分明,严慈相济,让人由衷地敬佩。
1959年,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朴实的掏粪工时传祥。刘少奇对时传祥说:“你掏大粪是人民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得知时传祥没有读过什么书时,刘少奇将自己的英雄牌钢笔送给他,鼓励他学习文化知识。当时,刘少奇关心地问时传祥:“这几年生活过得怎样?清洁工人同志工作累不累?”时传祥高兴地回答:“我们现在生活很好,大家干劲可足啦!每人每天背粪93桶。可是大家并不满足,还要为社会主义多出几把力呢!”刘少奇听了哈哈大笑。刘少奇对普通百姓就是这样亲切,就是这样温暖、就是这样真诚,时刻把人民装在心里,把人民当作自己的亲人。他把他的爱献给了人民。
“人而无德,行之不远。”刘少奇高尚的道德品格和超凡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全党的尊敬和全国人民的爱戴。他人生中的“三严三实”值得每一位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深思、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