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禅宗的问题意识

2021-08-16 21:03:14邵瑜
华夏文化 2021年4期
关键词:佛性真人禅宗

邵瑜

一、如何见佛性是禅宗的核心问题

中国佛教最重要的命题与“佛性”相关,正如赖永海先生所言,佛性论是贯穿整个中国佛教的主线索。禅宗作为中国化佛教的核心成果,自然也与此问题意识息息相关。“如何成佛”是困扰禅宗僧侣整个悟道生涯中最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关键体现在能否了脱生死上。为实现这一目标,就要“见”自身之“佛性”,势必对于“佛”之意义做出体认。禅宗将这一核心问题归结为“如何是佛”的问题意识。

然而對于“如何是佛”的问题,禅师们往往并不直接给予回答,且回答常常是答非所问。关于“如何是佛”的问题,并不是没有答案,《宗镜录》有这样的解说:“为万物之根由,作群生之元始,在凡不减,处圣非增,灵觉昭然,常如其体,故曰佛性。乃至或名灵台妙性,宝藏神珠,悉是一心,随缘!称。”(延寿:《宗镜录》,《新修大正大藏经》第48册,第427页)在永明延寿看来,无论佛性在不同的经典里有多少种不同的名称,皆是“一心之别义”。可见,根据“佛性”所显示出的不同作用和功能,随缘变换名称而已。佛性不落是非两边,非言象之意可表。因此,当道行高深的禅师被追问“如何是佛”时,他们往往不直接作答,因为一旦宣之于口就不是真正的禅法,反而有误人之嫌。但是,这姿态有时会让初学者陷入一种误区,也容易让不懂禅法者故作玄虚欺骗学人。那么,真正的禅法是否就意味着保持沉默?虽然语言文字的力量在解释禅法上显得颇为无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语言文字毫无用处。禅宗公案中有活句和死句的区别,禅师们一再强调只参活句不参死句,若遵循言语的轨迹只会停留在言语表面,活句就会变死句,无法领会到“如何是佛”之意。只有通过活的语言,才能领悟禅法的真谛,明了佛性的奥秘。有个叫慧超的僧人问法眼文益禅师“如何是佛”?法眼告诉他:“汝是慧超。”如果僧人慧超只是从主谓关系上解读,他如何能明见到佛性呢?法眼的回答正是在提醒他,从自身入手去体会佛的真意,对自我本身反观逆觉,或许才有体证的缘分。

言语本无生命,唯有人才能赋予言语以生命力,使之拥有开放与脱然的活力。说到底,是“人能弘道”,而“非道弘人”,禅法亦是如此。所以,当有人问“如何是佛”时,禅师不能直接回答,而是用各种方式去逼迫学者令其有亲自的体会。他人灌输的禅法,并非真正的禅法。做一个旁观者,是无法开悟的,“须是从自己胸中流出”才能真正见佛性。佛性的体悟主要在于心中的自省,是直面自我的拷问。可见,了见佛性就是真正认识自我,“如何是佛”的禅宗之问,其实就是一个关于自我本质的问题。

二、虚假的自我意识是“我执”产生的根源

从童年时代开始,我们都会有这样一个问题:“我从哪里来?”这是我们最早的自我疑问。我似乎不只是拥有一具躯体,更有意识与精神。我们害怕失去与自我相关的一切物事,所以会对死亡产生恐惧,然而遗憾的是,死亡是任何人都不可逃避的归宿。禅宗僧侣深知生死之事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他们积极活跃于社会生活中,从人们对死亡的态度入手涉入自我本质的思考。《碧岩录》中有一则公案,记载渐源禅师与道吾禅师之事,渐源与道吾之间引出“生耶?死耶?”的灵魂拷问。渐源没能领悟道吾的用心,错过了开悟的良机。直到后来渐源在石霜禅师面前旧事重提时,石霜同道吾一般“不道”,他才恍然大悟。对待生死的态度,代表了我们的世界认知和生命意识。生死两端可谓是生命的开端和终结,我们往往关注开始和终点,却容易忽略这其中的整个过程。看待生死的态度与看待自我与世界的态度是一体相关的,生死之整体被割裂,生命则会被开始与终结两端所束缚。生命的意义若只在于生和死两个端点,便难逃虚无与宿命的厄运,生命自身便不再有“生命”,自我在其中也不再有根本“存活”的趣味。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生死这一大事,禅师在接引学人时,会诱导他们不断思考“自我”究竟的意味为何。直到通过学人的自我反思,将他们逼上绝路,这也是不得已的手段施展。临济一日示众云:“赤肉团上,有一位无位真人,常从汝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时有僧出问:“如何是无位真人?”济便擒住云:“道,道。”僧拟议,济便托开云:“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便归方丈。(雪窦重显法师、圆悟克勤法师著,王诚、陈树译:《碧岩录》,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年,第227页)临济抛出“无位真人”这一诱饵,诓骗僧众去感受自己的内心所谓真实自我的存在。学人们则如鱼般咬饵上钩,执意去寻找这一“无位真人”,即寻找真实的自我。对自我的渴求,使无位真人在我们的幻想里不断明朗起来,变成一个进于实体般的存在。临济紧接着用“干屎橛”这样的粗鄙之言,否定了僧众幻想出来的自我。他提醒僧众,可以如此得到的自我一文不值,就算触手可得可被思虑,也不是真正得到,甚至于提问它“是什么”都是不妥当的。“干屎橛”之言,不是反对自我意识,而是意在提醒人们,莫要被自身对自我的欲求蒙蔽双眼。“逐妄受生,贪欲所拘,不得自在故。”(董群释译:《正法眼藏》,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年,第66页)在自我追逐与执取上所体现出的这种贪欲,实为世上最大的痛苦根源,众生穷尽终生为之劳形伤神,必须要彻底否定它才行。如果说“无位真人”不妥,那么,说出“非无为真人”这一否定的表达,就应当是正确的说法吗?实则不然。钦山和尚在听说了“无位真人”之后便问:“为什么不说非无为真人?”定上座揪住不放,反问他道:“无位真人和非无为真人又相差多少?快快道来!”无论是“无位真人”还是“非无为真人”,都代表了人们对于某种事物的强烈欲求,然则木已成舟后,欲求意味着差别对待,差别对待就会产生远离平等智慧的是非之分。彼此各执一词,是非将难有定论。

同样,当有人问“如何是佛”的疑问时,就已经产生了对佛的执着。佛与非佛,佛与众生,这样追逐于文字表面,并没有多大意义。执着于佛便有自我与佛性之分别,就无法领悟到“如何是佛”。出家人修行的目标是成佛,但禅师们却一再强调,不可执着于佛与成佛,不能对成佛抱有强烈的目的性。还有人不明白此意,又问诸如“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如何是佛法大义?”此类的问题,实际上这些疑问都没有任何差别,大同小异而已。一切带有目的性的渴求,都来自自我意识的强力支配,对自我本质的欲求反成为觉悟的最大障碍,强烈的目的性是烦恼的根源和迷惘的开始。自我是无法认识到自我本身的,无论心中如何描绘出自我的样子,都只是自我意识的幻相。禅宗僧侣饱览人间于生死之事的执迷与恐惧,警醒人们在参禅悟道时,始终要把生死疑惑牢记在心,而从生死之事入手,便可窥见人们对于自我的虚幻不实认识。人们或许一方面由此产生出对长生的痴迷,试图通过服食丹药以拒绝和逃避死亡的自然现象。另一方面,人们幻想有超越形体的自我存在,坚信人死为鬼,灵魂不灭,试图以灵魂实体的幻相超越死亡的现实。但这往往不是真正自我明了的目标达成,而只是对自我执着的不归之路。宋徽宗大祥之日,大慧宗杲曾借此机会开示众人,要求人们立足于现实,面对真实的自我。“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从上诸圣,莫不皆从无所住处成就众生,于无所住处示现降神处胎十月,于无所住处示现诞生。”(蕴闻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新修大正大藏经》(第47册),第819页)自我的最终归宿不是地狱或者天堂,而是无所住处。自我的确立既不应是随波逐流、随物而动,也不应是不断地幻想,而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新修大正大藏经》(第8册),第749页)

三、自我的本来面目是“无我”

禅宗不把自我的存在独立于世界之外,在这一点上,庄子和禅宗的观点有着某种相通之处。“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钟泰:《庄子发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1页)在庄子看来,首先,自我是建立在我与世界的联系之中,没有“我”对世界的感知就不会有“我”对自我的认识。我与世界构成彼此,我存在并感受着这个世界。其次,自我不见其形也不容易把握,自我看似是行为的主宰者,但是我们并不知道这驱使自我的背后力量究竟为何物。自我与世界为一体,与万物为一体,我处于大千世界之中,与它不可分离。自我的形体尚且存在于时间、空间之内,对于自我的认识自然离不开这个世界。禅宗认为,对于自我的认识不能凭空想象,必须有所依据,否则就会违背因缘所生法的原则。我们会错误地认为关于自我的存在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把自我的现象当做自我本身,又想象出一个本质,并认为它是自我的本质。但实际上,我们有限的思维只能认识自我的现象,而不能触及自我本身。对我执的批判,首先就是要认识到自我不是完全独立于世界的个体。其次,由自我的个体出发会产生出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的强调意味着意识分别,会产生出极端的是非之心。所以觉悟就是要排除心中的偏见与差别,要打断意识分别。僧人们在参禅悟道的过程中,最典型的問题就是追逐语句,在语句中徘徊。有僧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赵州从谂回答说:“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赵州所答非所问,提醒僧人不要在言语上打转,若不对以往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进行批判与反思,就无法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自我。人们还是不要以自我的权力意志凌驾或脱离于万物之上。

意识分别就意味着有所逃避,当然试图逃避也是人在面对痛苦、困难、坎坷时的普遍心理。有僧人曾经问洞山良价:“如何回避寒暑?”洞山说:“为什么你不向寒暑处去呢?”僧人又问:“如何是无寒暑处?”洞山说:“寒时寒杀黎,热时热杀黎。”(雪窦重显法师、圆悟克勤法师著,王诚、陈树译:《碧岩录》,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年,第291页)逃避现实只不过从一个围城里走出来,又进入另一个围城,真正的解脱不是逃避苦难,而是直面苦难。禅宗一直强调在机锋到来时,当下开悟,不能有丝毫的犹豫。禅机到来时如闪电击石,转瞬即逝,不能错过一丝一毫,真正的自我才会在这样的刹那间无意识般地来临。云门文偃去拜见睦州,睦州一把抓住他并逼迫他开口。只要云门稍有迟疑,便立刻把他推出去。直到第三次云门文偃被睦州粗鲁地用门夹疼了一只脚,顿时疼得大叫,方才悟到。自我觉悟之前,看待自我与世界是割裂的,在觉悟之后体会到自我与世界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并从这些联系起来的事物体认空性的真实。生时因缘际会,灭时因缘散尽,并不神秘。有我是因缘和合的我,无我是自我的本来面目。认识到这一点便不会落入一切虚空的境地,不会陷入厌离生死的陷阱,也避免执着于虚幻不实的解脱之道。正如庞蕴居士所言:“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雪窦(重显法师、圆悟克勤法师著,王诚、陈树译:《碧岩录》,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年,第66页)自我的本来面目正是在因缘际会的现实世界中得以呈现的。

(作者: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邮编710127)

猜你喜欢
佛性真人禅宗
金城寺
文史杂志(2023年2期)2023-05-30 14:21:32
禅宗软件
英语文摘(2021年10期)2021-11-22 08:02:26
James Legge’s 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s into English:An Examination of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and his Multidimensional Adaptive Selection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Imaginations and Reimaginations of National Origin—A Case Study of the Two Times that the Gaxian Cave was Discovered
佛性青年不拂性
传播真相 追求真理 涵育真人——我的高中历史教育之梦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
张九龄与禅宗
COCO×读者 真人亲身拍摄体验
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03:4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