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大棚后墙厚度由普通日光温室底宽2.2米、顶宽1.3米,增加到底宽3.2米、顶宽2.2米;侧墙厚度由底宽2.5米、顶宽1.1米,增加到底宽3.5米、顶宽2米。采用该项技术可将温室大棚最低温度提高2~3℃。
普通温室大棚后屋面多采用麦草保温,麦草保温效果虽好,但因其极易腐烂,使用年限短,再次施工比较麻烦。若温室后屋面用两层新型保温材料聚苯板交错铺设成保温层,可有效提高保温效果。
蔬菜温室大棚建设采用地下0.5米和地下1米两种形式。实践证明,采取地下0.5米的可使最低温度提高l.0~1.5℃,地下1米的可使最低温度提高1.8~2.0℃。在建蔬菜大棚时,采取半地下式的方式,可以提升大棚内温度,有利于蔬菜生长。
在蔬菜温室大棚前增设防寒沟,防寒沟深0.8米、宽0.4米,长度与棚长相同,沟内填充8厘米厚的聚苯板,可有效提升棚温3~5℃。
普通温室大棚覆盖的棉帘厚度一般为2~3厘米,若将覆盖的棉帘厚度增加到5厘米,可有效提高棚温3~5℃。
“两垄三膜”全膜覆盖的核心技术是改普通单垄双行栽培为双垄单行栽培,行距随不同栽培作物调整,起宽窄行,在窄行之间做成浅沟,沟上用一幅膜架设地膜小拱棚,地膜边缘压在两行苗的一侧,在两行苗的另一侧分别覆两幅地膜,形成“两垄三膜”全膜覆盖。该方法提高地温效果明显,可通过有效提高地温来提高室温。
用铁丝代替竹竿、竹片来架撑农膜,用塑料绳代替竹竿作为攀缘物,能有效降低遮光度,可使棚室的光照强度增加10%以上,棚温提高1~2℃,作物的光合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温室内作物全部采用起垄栽培,高垄表面积大,白天接受光照多,从空气中吸收的热量也多,因而升温快。但垄不宜过高、过宽,一般以高15~20厘米、宽30厘米左右为宜。
覆盖地膜可使温室土壤地表下10厘米处地温平均提高2~3℃,地面最低气温提高1℃左右。同时,由于地膜不透气,可抑制水分蒸发,减少浇水次数,间接提高地温。
在作物行间覆盖5~8厘米厚的作物秸秆、麦糠、树叶、锯末、碎柴草等,不但可以白天蓄热、夜晚放热,有效提高棚温2~3℃,而且可减少地面水分蒸发,降低空气湿度,减少浇水1~2次,降低温室内作物病害的发生概率。
后墙和侧墙涂黑或挂反光膜后,可增强墙体吸热能力,提高栽培床的光照强度。晚上墙体所储热能缓慢释放于室内,可保持温室内后半夜较高的温度,防止作物受到冻害。
棚膜上的水滴、尘土等对棚内接受光照影响很大。保持棚膜清洁可增加进光量,提高棚内温度。棚内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当阳光透过棚膜进入棚内时,由于“温室效应”,使一部分光能转化为热能。
在蔬菜温室大棚一侧增设地下沼气池,在棚内架设沼气灯20盏(一般是每3米架1盏)。当外界最低气温在-20℃以下时,夜间点燃沼气灯,棚内最低温度可提高l~2℃。另外施用沼渣、沼液还可增加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
在棚室地面上定期撒施干草木灰,既可有效抑制蔬菜立枯病等病害的发生,又可起到施肥、控湿和增温保墒的作用。冬季在棚内撒施草木灰3次,每次间隔10~15天,撒施厚度2~3厘米,可提高地表温度2~3℃,使作物增产8%~12%。
施用嘉美红利600~800倍液淋根、灌根或冲施,可以提高地温3~5℃,同时可疏松土壤,活化养分,养根壮根,使作物增产30%以上。
防治病虫害,要选用粉剂、烟熏剂农药。这类农药既有效避免了因喷施水剂农药增加棚内湿度和引起降温的缺陷,又简便易行、药效持久,而且防治病虫害的效果良好。
在采取其他技术措施难以使棚内的温度保持在3~5℃以上时,可喷洒温水(水温25~28℃)。喷水可提高空气湿度,第二天如果气温在8℃以上时应及时通风,降低温室内的湿度。
链接:温室蔬菜受冻后的补救措施
一是缓慢升温。棚内蔬菜受冻后,在天气转晴时,不能快速升温,应使棚内温度缓慢上升,避免温度急剧上升使作物受冻组织坏死。二是人工喷水。喷水能增加棚内空气湿度,稳定棚温,并抑制水分蒸发,促使组织吸水。三是剪除枯枝。及时剪去受冻的茎叶,以免组织发霉病变,诱发病害。四是补施肥料。对受冷害和冻害较轻的秧苗,可使用米醋300倍液或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喷施叶面,增强蔬菜的抗性。黄瓜、番茄等叶面色泽较浅时,还要加入适量尿素等氮肥。五是防病治虫。植株受冻后,病虫容易乘虚而入危害植株生长,因此要及时喷洒一些保护剂和防病治虫的药剂,以防止病虫害发生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