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楠 孙玉玲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辽宁沈阳 110136)
教育部在2018年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指出,要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强调,要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大学生中“入脑入心”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也是思政理论教育工作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大学生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心。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不能做表面功夫,不能搞形式主义,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潜移默化地融入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融入大学生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密切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中发表文章强调,“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一步,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教师作为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在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高校思政课教育具有时效性,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党最新的理论成果,为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思想引领,促进了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创新发展。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强国必先强教,伟大梦想的实现,需要众多有志人才为之努力奋斗。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离不开高校的培养,要将高素质人才培养放在高校教育核心位置。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大学生中“入脑入心”工作,将我国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促使新的理论成果为高校师生共享。同时也为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供人才保障,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平稳有序地前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中的“三进”指的是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首先,进教材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到思政课教材当中,教材是教学的根本。因此,进教材是“三进”工作的基础,是进课堂和进头脑的前提条件。其次,课堂是高校进行知识传授、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的重要场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不仅要走进思政课课堂,同时也要在专业课课堂中传授。只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并进,才能发挥进课堂在“三进”工作中的关键作用。最后,进头脑是让大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四个自信”,不仅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更要达到让大学生信马、爱马、言马这一目标。因此在大学生中“入脑入心”是高校实施“三进”工作的最终目标。
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教育系统的首要政治任务和工作主题。坚持不懈在大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主体性、实践性和时代性为原则,引导师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大学生中“入脑入心”要体现主体性原则,以大学生为主体,社会、高校、教师相互配合,尊重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教师作为主要引导者,引导学生了解和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能够盲目向学生进行理论灌输,要使学生能够充分吸收知识,并得出自己的见解。同时,要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学会自我反思,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自身需要相适应,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大学生中“入脑入心”要体现实践性原则,进学生头脑是“三进”工作的最终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强化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的同时要从学理层面引导大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大学生中“入脑入心”要体现时代性原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工作要与时代同行,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最新的思想动态,与时代接轨的同时也要与新时代高校学生的思想相对接。在入脑入心过程中,运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更便于学生理解新思想新政策,从而确保高校“三进”工作的顺利进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质上是“人的工作”,大学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不能脱离大学生谈高校思政教育,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不断对学生的政治修养和思想水平进行培育,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大学生中“入脑入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直面时代发展需求,解决时代发展问题,是一种理论体系想要获得生命力的必要条件。高校应增强对广大学生言行的影响和引导,通过读书汇报的形式,让学生来介绍阅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书籍的见解和体会,并由老师进行提问,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问题、科学分析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用科学思想引领青年学生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高校着眼于现阶段“90后”“00后”大学生的发展需求,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学校相关部门协同为学生提供平台,利用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主动关心国家大事,主动吸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学校组织开展宣讲活动,引入专家学者对文章、讲话等进行重点解读,引导青年学生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增强“四个自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青年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始终沿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前进。
3.切实把握学生的理论需求
在校内开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积极解决学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过程中面临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困惑和疑虑,让学生们学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采用大学生能够接受的心理和方式为切入点,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和普及思想,让理论走入学生的心田,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从认知走向认同,在共鸣中产生共识,用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思政课的结合,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政课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满足学生的发展和需要,这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本质要求。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着力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标志性主题活动相融合,教师向学生讲述新时代的故事,侧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课堂中共情共感,关注学生学习动态,时刻接受学生反馈,加深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
高校组织学生参观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等新时代主题展览,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只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实践,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入脑入心,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和体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播放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生的讲话等相关视频宣传片,视频内容要生动易于接受,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内涵和精髓。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范围,经过一个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在课程结课后对学生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与实际方面的考核,考核可以运用试卷和实践报告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成果检验中“入脑入心”。
2.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
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不断创新高校思政课的形式。运用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开设“微理论”专栏,采用理论文章、微视频、图片等形式,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力求把创新形式和权威内容结合起来,把浅阅读和深度学习结合起来,把碎片化学习和系统学习结合起来,有效引导师生参与到“微理论”的实践教学中,增强学生理论学习旨趣性与实效性。
展开思政课情景剧教学法,以“习语近人”为主题,立足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可以与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焦点话题相结合。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所开设,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效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与认知。
邀请专家学者向大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并结合课间音乐快闪活动。在课间休息时分,进行多种形式的现场表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诗朗诵、歌曲等。快闪活动契合课程主题,实现了课程内容与主题教育活动的有机统一,极大地调动学生们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积极性,确保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高校思政教育更加注重全员育人,全党重视,全社会共同参与。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不断加强,队伍素质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适应,做新时代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
1.强化课程思政的有效配置
一堂好课的实现,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师中实现“专业+思政”模式的有限配置,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在专业课程中补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内容。实现专业课和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真正实现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育人的目标。在专业课教师讲述相关理论的同时,可以适当侧重于其理论实践过程中蕴含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
2.全方位调动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能动性
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主要责任人,对学生也有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责任。在辅导员与学生的日常会议谈话中,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影响。
学校宣传部可以通过微博、抖音等形式,在社交媒体上展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解读和共读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学校保卫处不仅要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同时也要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安全。在校园内进行网络知识安全宣讲,积极弘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避免学生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宿舍管理人员也是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接触者之一,在学生公寓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知识竞赛,确保管理层面对大学生的“入脑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