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岚/张莉
明朝学者朱舜水曾说“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其字面意思是,三天不读书,嘴里就像长满了荆棘一样难以开口讲话;三天不弹琴,双手就像长满荆棘一样丧失灵活。由此一句窥见一斑,习得一项技能需要每日坚持练习,不可时停时做;长时间的坚持便能熟练掌握一种能力,而在这个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将自我重塑。
始终如一地做一件事情的过程是探索、发现自我的过程,不止是去挖掘事情背后蕴含的意义、所有事物间的联系,更是了解自己在面对不变的客观事物时,我们的态度在如何进行转变。也正如音乐,它浓缩了当代的时代理念和潮流,音乐家们会按捺不住地表达所追求的精神,用音乐去发声。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1]
这一段引用于近代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这三种境界概括性地解释了在坚持投入一件事时会经历的三个不同阶段。第一境界是形容走向认定目标的过程中收获的孤独与笃定;第二境界是形容竭尽全力地投入、毫无怨言且不求回报的付出只为做好想要做的事;第三境界是形容无数次在气馁和绝望之间摇摆却仍旧不甘愿就此放弃时,不期而至地得到了一直在追求的领悟与茅塞顿开。
学者王国维对于做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总结出来的三种境界,也就是在坚持学习乐器的过程中必定经过的三个阶段。在坚持下去的过程中会有无数次地想要放弃的冲动,而经历这“人生三境界”后才能获得对目标的坚持和决心,获得对自我的肯定,明白付出的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坚持学习乐器的过程中经历这三种境界,能够更加充分且坦诚地与自我对话、与自我交流。这个过程中音符不重要,术语不重要,是视角重要,了解自我重要。
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在早年出现听力退化的迹象,这对一个音乐家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在耳聋不断恶化的过程中即使感到绝望,也在向他的朋友法兰兹·格哈尔特·伟格勒的来信中写道“……只要有可能改变,我就要对我的命运进行挑战,哪怕在我的生命中将会出现那些时刻……”(指的是彻底失去听觉的时刻)。带着向命运挑战的勇气与倔强,贝多芬从未停止对革新的探索,对古典时期的作品创作模式进行革新。正值听力严重退化的阶段也为《钢琴变奏曲》创作了两套全新作品,OP.34与OP.35被他自我评价为“具有真正的全新的风格”。
一个伟大的灵魂正在斗争,这是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的主题,他在第四乐章将颂歌般的主题重复了三次,不仅是为了高歌与命运搏斗后获得的胜利,也是受到法国大革命时期革命音乐的影响,从中透露出历史的侧面形象。
在他创作的最后一套交响曲,D小调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中,使用席勒的《欢乐颂》,将人声作为乐器之一写进交响曲。“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贝多芬借用席勒的诗来表达对人类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将那个时代的思想“命运和自由”带进了哲学与作曲之中。即使命运将痛苦带进了贝多芬的人生,可这也激励了他对曲式的革新,在创作内容中加入反抗命运的“敲门动机”,把作品与个人完美结合,将内心音乐与时代理念融为一体。
优秀且难能可贵的品质是大家向往并不断追求的,而这些品质常常让我们感觉到的是遥不可及。获得好的品质需要被火炼造,需要用时间和每日的练习进行捶打,使精神得以训练,使能力得以磨砺。
谈论到枯燥训练的过程时常常引用一句出自《礼记·学记》的诗句,“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琢”。“琢”字取“雕、刻”之意,解释到玉器的塑造需要经过雕琢、雕刻这一过程。而其含义则表明,能力需要被磨砺,需要反复地进行打磨,在承受了磨难之后才能成型、成才。
众所周知练好一门乐器,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才能获得高水平的演奏能力。这个训练的过程就是让本不具备演奏乐器技能的双手,拥有驾驭这一门乐器的能力。若在钢琴上弹好琶音需要运用到手腕手臂与手指的配合,一串琶音需要先后使用几根手指去弹奏。在学会弹奏这一个琶音的过程就为了让手腕手臂与手指找到最佳的配合,而“熟能生巧”也表明了相同意思。追求学问之中的功夫,运用肢体的各种动作,第一步就是需要训练出高难度的肌肉记忆,掌握技巧难点的“肌肉记忆”是拥有一种技术的开始,这也就是雕琢“玉器”的必经过程。
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认为,“习惯的力量是人类本性中比欲求改变的部分更强劲更深刻的部分”[2],而杜威的出发点则是认为习惯具有相对稳定的不变性。当习惯一旦形成,在没有强劲的外力推动和自我内在求变的情况下,它都会无意识地运转下去。所以习惯常常被人们称之为第二本性。
《后汉书•贾谊传》讲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其意思为,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就像天生的秉性一样会自然而然地呈现。所以从幼时开始学习乐器是获得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在幼时精神专注敏锐的状态下对自律性、时间管理与自我控制进行训练,通过学习乐器形成这种有力量的习惯。
想要养成某种好的习惯,是把对现状的要求和对未来的期待性融合成一体的选择。而人是一个未完成、待完成、需要不断完成的生命存在者,习惯的可塑性使未来变得可能与各种机会相遇,也因为这种可塑性让我们将期许和期盼都放进了未来,而改变了习惯就“改变”了未来。
自律能力的原动力之一来源于想象力,想象力强的人能够把存在于未来的目标构想出每一个细节,并让人感觉到触手可及的真实,用“对未来的想象”来约束和引导此时此刻的言行。就像许多伟大的人最初都是在黑暗中坚持下来,这种坚持靠的是信念,也就是相信当下的努力能够将未来改变。当我们开始挖掘此刻做某件事的意义与未来之间的联系,就是在借助对未来的想象来管理当下的每一天。
如果用魔方堆砌人像做一个比喻。假定每一个魔方都是一个既定的事实,每一个魔方上面的小方块都是不一样的颜色。通过设计后的排序可以将魔方的一面形成一种图案,而将所有魔方堆砌起来时就变成一个人像。通过有序地堆砌互无关联的魔方,就像每天坚持做看似独立的事情,正如每天只是去完成一首练习曲或者复调的练习。当你使用背后的联系将所有的事情串联起来,当你明白每天的练习在经过一段时间积累后会发生质的转变。从计划开展的那一刻就能够想象出成功后的效果,在给自己制定阶段性目标的开始时,就能清楚地明白完成这一个计划会让演奏水平提升多少。而完成时呈现出来的效果将不仅仅是量的积累,会是质的突破。
在设计出一套缜密的计划后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实施”,执行力的强弱就直接决定了一个计划能否真实有效地开展。如同将每日空余时间用于制定一个完美的练琴计划,计划里涵盖了所有技巧练习、分奏合奏、乐句呼吸等等的练习内容,但最终并没有打开琴盖,而这一个完美计划也就从未存在过。
一套计划的存在是基于执行,拥有真正的理解才能拥有执行力,真正地明白计划的出发点和意义在哪,明白为什么练琴、坚持的终点在哪,才能改变自我的内在状态。
而“执行力”也是习惯的最后环节,是养成习惯的根本目的。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才可获得不掺杂任何虚假的能力;也是在不断行动的过程中去完善计划、调整方向,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佳位置。
在塑造习惯的过程中磨练自我、冶炼性情,在探索内心的过程中寻找到独有的人生目标。而获得知识、拥有技能后创造新的知识并达到更深入的理解,将有限的知识横向迁移并运用到其它知识的学习中,是灵活、流畅地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迁移能力”超越能力本身。
孔子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3]。这种现象从心理学角度讲是指学习迁移的现象;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讲,学习前,掌握的知识叫做源知识;学习中,需要学习的新知识叫做目标知识,而将源知识运用到目标知识的学习中,就发生了“迁移”这一动作。例如掌握和声知识后,学习钢琴即兴伴奏能够将和声知识运用到即兴伴奏的技巧中,并且和声知识掌握的程度越深,对即兴伴奏的帮助越大。而“和声知识”作为源知识在横向迁移中对目标知识起了决定性的帮助。前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习具有良好的知识准备,并使得另一种学习所需时间减少,更加顺利地进入下一个学习阶段。
当面临新的情境或亟需解决的问题时,利用已有的技能面对新情境、解决新问题,也叫做顺向迁移。就像学会一种键盘乐器的人再学另一种用手演奏的乐器就能缩短学习时间。学习第一种乐器时十根手指已经能够独立使用,左右手可以分别被控制,在学习另一种乐器时每根手指的独立训练时间就可以大大缩短。
若能在学习新的目标时将类似领域内拥有的知识结合起来,让源知识形成一定帮助并成为支撑知识。支撑越多,掌握新学习目标的速度会越快。
获得迁移能力的前提条件是需要明白目前的学习目标中,所需要的支撑知识是哪些,通过带有目标性质的下意识训练(并非靠运气或者天赋),去提升迁移的能力、扩大迁移的范围。而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定势能够促进一切知识的吸收、学习的效率。
例如演奏莫扎特钢琴作品时应该如何着手准备,怎么运用已经掌握的支撑知识去快速地学习作品。
从音乐史的学习中可以得知莫扎特是一位处于古典时期的作曲家,除了带有华丽的洛可可风格之外,也带有当时人民思想中对个性解放、意识逐渐觉醒的表达诉求。莫扎特在他的所有作品中都在积极宣扬人性和追求自由,而他的音乐内容无时无刻不带着阳光与欢笑。通过一些音乐史的内容已经能对莫扎特的音乐作品有基本的历史背景了解。
通过欣赏莫扎特的歌剧作品,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他对于调式安排与歌剧情节之间的意义。《费加罗的婚礼》第四幕第一个场景中Barbarina在抒情曲里使用F和声小调,唱出了凄婉动人、诉说着命运的无情。通过欣赏歌剧片段能够感受到,莫扎特使用的和声小调能对音乐色彩的渲染蒙上一层暗淡的薄纱、略带忧伤的失望。
借助他的歌剧作品,多维度地建立起他对不同人物、情绪、旋律的处理手法和表达方式,在音乐史与歌剧作品中获得对莫扎特的理解。通过运用支撑知识,在学习演奏他的钢琴作品时,更加明白那些美丽的装饰音代表着的艺术风格,钢琴作品中的某条旋律象征着歌剧中某个人物。
音乐的界定源于音的振动是否规则,规则的振动状态属于音乐,不规则的振动状态属于噪音。“在自然界中能为我们人的听觉所感受的音是非常多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音都可以作为音乐的材料。……这些音被组成为一个固定的体系,用来表现音乐思想和塑造音乐形象。”[4]学会演奏音乐前先要学会聆听音乐,听觉的能力则被放在首位。
很多人发现学习乐器的人的听觉灵敏度高于其他人,因为在乐器的训练中,听觉能力得到了训练,而这种官能能够迁移运用到生活的其它场景。例如在听觉得到训练后的人,听流行音乐时可以听到的音乐内容比未受过训练的人能听到更多层次。普通的听众将主要注意力都放在主旋律上,而训练了听觉的人可能还可以听到伴奏中的鼓点、人声唱的和声等等音乐元素。也就是说,一种官能在某种学习情境中得到改善,就可在与该官能有关的所有情境中自动起作用,从而表现出迁移效应。[5]
追寻目标的途中定会经受无数次失败、挫折甚至倒退,可是一切的困难都不能让心中的光芒熄灭,不轻言放弃。曾国藩说:“有恒为作圣之基”。在他给几位弟弟的家书中写道:“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