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丁辉
城市和乡村共生共存、共富共美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没有城乡融合发展,就无法实现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江苏省唯一县级集成改革试点市(县),江阴积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改革、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在坚持“一体化”改革创新中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促进城乡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相互融合渗透,走出一条城乡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改革发展新路。
突出整体性布局,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
按照城市和乡村融合发展“一张蓝图”的要求,对不同地区功能和发展重点进行谋划布局,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大融合,努力打造城乡一体、生态宜居的城市圈。
高起点规划,统筹发展布局。注重城乡发展“一张蓝图”引领,全市国土空间格局持续优化。统筹城市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实施南部高铁新城、北部滨江生态城、东部科技创新城、西部临港产业城的空间特色布局,全面推动融入锡澄一体化和长三角一体化都市圈,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趋于更加和谐。统筹城乡供水、治污、供气、环卫、照明“五网”升级工程建设,城乡生产生活更加安全、便捷、高效。
高标准试点,推进住房改建。聚焦“新江南人家”的目标定位,建立市镇村三级联动工作机制,注重优化乡村空间布局,实现住房建设和城乡发展相协调。采用“整村原地翻建”“整村异地新建”“散户+整村建设”等模式,有序推进规划发展、村庄更新改造,逐步探索出平衡建设资金、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路径。至2020年末,全市14个镇街21个行政村的41个村庄开始住房建设改革,共完成1898户农房建设任务,呈现出一幅既有现代气息,又有江南水韵的美丽乡村景象。
高质量整治,美化生态环境。充分考量资源与环境在城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落实“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排查整治、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减少降低乡村农业的“二次污染”风险。全面落实“河长制”“断面长制”“点位长制”,坚决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全力提升城乡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连续三年实施“一推三治五化”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综合整治乡村垃圾、污水、河塘,加快实现厕所净化、道路优化、路灯亮化、村庄绿化、管理长效化。“十三五”期间,全市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累计上报建设项目1210个,累计投入32.4亿元;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5个,乡村环境全面优化升级。
坚持多元化发展,城乡产业体系走向现代化
构建以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绿色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和农业全产业链体系构建。
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创新实施“百企建百园”工程,多路径吸引社会工商资本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资落户园区。全市农业园区基本建成面积达23.48万亩,农业园区化率从“十三五”初期的43%增长到52%,形成以10万亩省级华西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和徐霞客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核心园区,以20个千亩产业基地为主、以各类特色小园为补充的江阴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格局。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先进理念、技术、管理等要素不断输入乡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托“互联网+”推动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共建成产业融合发展示范点7个。在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围绕城乡市场发展需求和区域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乡村旅游、农家民宿、乡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其中,“紫晶花海民宿”“正汉农业蝴蝶兰”获评省级主题创意农园,“天华生态园”获批省级乡村旅游度假区,江阴市获评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完成以“淘江阴”为重点的省级“生鲜农产品直供社区示范工程”建设,加速促进乡村第三产业扩大从业规模、提升产出比重。
坚持绿色化产业培育导向。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城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挥农业技术创新“场效应”,依靠绿色产业稳步提升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机制,努力实现“从田头到餐桌”全程可追溯,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80%,获得绿色证书31个、有机证书3个。以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全面实施农药集中配供和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工作,农药、化肥使用量较“十三五”初期分别下降5%、11%,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以培育绿色农业产业带动乡村生态环境改善。
加速均等化进程,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江阴加大城乡公共服务资源供给,逐步构建起公共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资源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突出城乡教育供给的公平性。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建立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积极探索“跨城乡”义务教育学校集团化办学,以“协作型”“加盟型”的组建方式,实现城区优质校与3—5所乡村校组建教育集团,互派骨干教师开展一体化教学教研活动,实现城乡资源共享、管理共通、师资共育、质量共进。完善城乡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推行“线上+线下”双师课堂教学,推动优质校教育教学资源全面覆盖成员学校。江阴市先后组建扩容教育集团15个,覆盖39所中小学、幼儿园,覆盖面达到25%。扎实推进校长专业发展等级评聘改革,启动直属初中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江阴成为省首家获得自主评选中学高级教师资格的县级市。
突出城乡社会保障的普惠性。统筹城乡医疗机构一体化改革,创新组织模式、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深入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4家民营医疗机构以“技术协作”形式加入医联体,市中医院医疗集团与3个镇街开展“院府合作”,实现县域内就诊率达90%,基层首诊率达70%。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在全国率先推出“福村宝”村级医疗互助模式,大大减轻农民医疗负担。该模式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已辐射到全国7个省106个镇1400多个村。城乡医疗保险制度体系逐步完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养老保险“三重制度”的梯次保障作用得到不断增强。到“十三五”期末,全市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8%以上。
突出城乡公共文化的共享性。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打造“书香江阴”文化强市特色品牌,该经验被省评为书香城市建设先进典型在全省推广。“十三五”期间,江阴公共文化云APP顺利上线,建设全民阅读公益服务点100个,“三味书咖”联盟点11个。实施农家书屋提升工程,从“送文化”变为“种文化”,全民阅读社会化“江阴模式”享誉全国。实施文物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刘氏兄弟纪念馆、黄山炮台旧址等重点文保单位的修缮,推动省级徐霞客旅游度假區建设,基本形成以游圣文化、军事文化、历史文化、休闲文化为一体的乡村特色文化标识。划定美丽乡村建设历史文化保护线,推动非物质文化、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吸纳与融合。
(作者单位:中共江阴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苏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