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强化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2021-08-14 13:30
中国保健营养 2021年19期
关键词:偏瘫肢体康复

程 玲

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医院,山东 济南 250400

脑卒中在临床上也被称作脑血管意外,中老年人为该病症的高发群体,研究显示[1],该病症患者发病后发生偏瘫的机率高达30%,该症状将造成患者肢体运动障碍,致使严重影响其生活自理能力。目前,临床上治疗脑卒中疾病的医学技术精湛,但是对于该病症的预后治疗却明显重视度不够,为此本文对该该病症患者单纯实施常规护理与在此基础上联用早期强化康复护理后效果进行了探讨,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7年1月-2020年5月期间就诊于本院的78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等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性较小(P>0.05),可对比分析,详情:对照组中男22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64.8±8.4)岁,疾病类型:脑出血有19例、脑梗死有20例;研究组中男23例、女16例,平均年龄为(64.9±8.3)岁,疾病类型:脑出血有17例、脑梗死有22例。

纳入标准:确诊脑卒中;首次发病两日内出现偏瘫;肌力Ⅱ级或以下。排除标准:言语功能障碍;认知、意识或精神障碍;生命体征不稳定;重要性器官功能不全;不配合研究;无陪护家属。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即向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按医嘱要求给予其药物指导以及关注病情恢复情况等。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早期强化康复护理:(1)体位转移及按摩:每隔2h进行1次体位调整,每3-4h进行1次按摩护理,即以专业的手法对其患肢进行按摩等。(2)肢体功能训练:对患者的胸廓、髋关节、肩胛、膝关节、肘关节、踝关节及腕关节进行被动活动训练,每日1次,每次15min,该项训练可逐渐增加活动强度及速度,并可结合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对其自主运动功能进行刺激及唤醒,而后逐渐引导其自主运动。(3)坐、站、走平衡耐力训练:先对患者进行半坐位耐力训练,而后可逐渐加大坐位离床角度及训练时间,掌握训练内容后进行踢腿摆动训练,辅助其扶床站立,直至可自主站立,搀扶患者进行下地行走,直至可自主行走。(4)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指导患者进行一些日常动作训练,例如穿衣及吃饭等,训练期间注意正确动作示范及错误行为纠正,以有效改善其生活自理能力。

1.3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为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量表,该评分采取百分制,分值的高低与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呈正比)、生活自理能力(Barthel指数,该评分采取百分制,分值的高低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呈正比[2])及护理效果。护理效果评定标准:患者的肢体功能已明显恢复,可适当的进行运动,实现生活自理为效果显著;患者的肢体功能有所恢复,可进行日常行动,基本可自理生活为有效;患者肢体功能无改善且无法自理生活为无效,护理有效率=(效果显著数量+有效数量)/39*100%。

1.4统计学分析 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为计量资料,用t计算;护理效果为计数资料,以x2计算,若P<0.05,则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比较见表1。

2.2护理效果比较见表2。

表2 护理效果比较[n(%)]

3 讨 论

待脑卒中患者治疗后病情及体征恢复稳定后,应尽早对其进行康复训练,使之恢复其正常肢体功能。本研究显示,实施早期强化康复护理可有效恢复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且与常规护理相比,早期强化康复护理效果有效率明显较高,该护理模式可对患者残留神经及中枢神经系统发挥神经重组功效,进而提高患肢新生神经元数量,减轻其伤残程度。早期强化康复护理将为患者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从协助其进行被动运动,到逐渐过渡为主动运动,将有效帮助患者恢复运动能力,以免肌肉萎缩,造成终身性残疾,该护理模式除了关注于肢体活动,还注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这将有利于其尽早重获正常生活,改善其生活质量。脑卒中患者的半暗区神经元是可以进行修复的,及时有效的对半暗区神经元进行刺激是治疗脑卒中后偏瘫重要关键点,早期强化康复训练可对患者的中枢神经受损现象进行刺激,这将有利于对半暗区神经细胞进行修复,使其发挥正常的传导功能,促使患者可正常运动及生活[3]。

总结:早期强化康复护理利于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护理效果,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偏瘫肢体康复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肢体语言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肢体写作漫谈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