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王旭
种业是产业发展的基础。种业之争的本质是科技之争,其焦点是资源之争。谁占有了更多种质资源,谁就掌握了种业竞争的主动权。只有通过资源调查和科学评估,查清我国种质资源家底,摸透品种特征特性和对当前乃至未来产业发展的价值,才能为我国畜禽种业自主创新提供更加坚实的种质基础,实现种源自主可控。
6月22~23日,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机构的负责同志和省级技术专家组代表,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专业组部分专家齐聚云南省昆明市,共同参加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师资及全员培训班。
此次培训的主要任务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农业农村部的工作要求,对开展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保护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指导各地准确把握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保护的核心要义,细化实化工作方案,共同推进普查工作走深走实。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孙好勤表示,“在农业农村部印发总体实施方案以来,全国坚持‘一张图’系统谋划、‘一盘棋’精准布局、‘一体化’协同推进,目前普查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
3月23日,农业农村部召开了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电视电话会议,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就做好普查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3月31日,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和全国畜牧总站在北京市举办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培训班,正式启动了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就如何组织实施进行了专门培训,同时成立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普查专家组。
4月27日,全国畜牧总站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了青藏高原畜禽遗传资源重点调查启动会,对青藏高原地区调查工作进行部署安排,强调青藏高原地区要先行一步,重点是前两次调查未覆盖到的区域。
5月20日,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系统上线,系统被部署到乡镇一级,实现PC端和手机移动端APP两种途径的面上普查信息填报。
6月10日,普查工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印发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技术专家组人员分工的通知》,按照专业对口、就近就地的原则,推动建立专家分片包区工作机制,明确列出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专家组10个专业组专家的任务和分工,做到品种到人、省份到人、责任到人,指导各地开展普查工作。
据了解,在《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实施方案(2021—2023年)》发布后,各地结合畜禽遗传资源分布状况,科学谋划,制定省级普查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措施要求、时间进度和责任分工。目前,部、省两个层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截至6月初,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出台省级普查方案,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实现了全国步调基本一致。
优秀的种子在肥沃的土壤里才能生根发芽。我国畜禽种业的茁壮成长离不开资源普查这块沃土。从本质上看,育种的过程,就是对种质资源携带的性状进行“聚优去劣”。因此,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的意义重大。
全国畜牧总站党委书记、副站长时建忠表示,“目前我国畜禽种业安全是有保障的,风险是可控的,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其中,黄羽肉鸡等品种全部自主选育,蛋鸡、白羽肉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种源完全可以自给且有竞争力,猪牛羊等核心种源立足国内有保障。但与打好种业翻身仗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突出的问题是畜禽资源底数不清、情况不明,优势特色资源挖掘不够、利用不足。”
距离前两次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已经过去10多年,这期间由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和畜禽养殖方式加快转变,再加上非洲猪瘟疫情等因素影响,导致资源状况与之前有所不同。
“一些地方品种的数量和质量发生了较大变化,消失风险加剧,亟待开展调查,以制定保护和利用策略。同时在偏远山区,还存在特色的群体,需要开展调查和新资源鉴定,以促进其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宁认为。
开展畜禽种质资源普查保护,是提高重要畜产品稳定供给保障能力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了解原来的品种还有没有、有多少,需要对全国种质资源开展拉网式普查,全面查明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弄清每个品种的特征特性和分布区域。
家底如何摸清?根据《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总体方案》,按照“统一部署、分头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全国畜牧总站制定了畜禽普查实施方案。从2021年起利用3年时间,查清我国畜禽和蜂、蚕资源家底,发掘鉴定一批新资源,加大珍稀濒危资源的收集保护力度,实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
同时,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的要求更高,体现在“两个全覆盖”和“三个更精准”上,即“区域全覆盖、对象全覆盖,目标更精准、数据更精准、保护更精准”。
为满足更高要求,新一轮普查制定了5项重点任务,包括面上普查、系统调查、抢救性收集保护、发掘鉴定新资源和数据分析。具体进度安排是2021年进行面上普查和发掘新资源,查清有哪些品种及其数量分布;2022年开展系统调查,对存在的品种进行特性评估和生产性能测定;2023年数据分析、撰写技术报告和志书。同时,边调查边收集边保护,对濒危品种采取抢救性保护行动。
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不仅要调查前两次调查过的地区,还要重点调查前两次没有覆盖到的区域,以及调查不彻底的地区。这是区别于前两次调查的一大特点。西藏自治区、青海省、云南省、四川省、甘肃省等5省区青藏高原区域,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分地州县等边远地区是此次普查重点调查区域。
根据《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和有关规定,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制定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列出了一个时期内所有已知畜禽的品种和数量。
以猪为例,我国现有猪的地方品种83个,主要依据形成历史、地理分布、体型外貌、生产性能划分。“此次普查在群体规模上将分别统计历史数量的增减变化、外来品种与地方品种的杂交情况等,以及国家级、省市级及其他保护区和保种场的数量。通过调查近15~20年种群的消长形势、性能变化、濒危程度等,使得划分更加科学,解决过去同名异种、同种异名,以及品种品系不严谨的问题。”浙江大学教授潘玉春说。
除了做好数量的系统调查与评估外,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的重点任务将在以地方品种为主,兼顾培育品种和引入品种的基础上,发掘鉴定一批新资源,并对濒危资源开展抢救性收集保护。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王继文表示,“新资源鉴定要依据《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畜禽遗传资源鉴定技术规范》,确认血统来源基本相同,分布区域相对连续,与所在地自然及生态环境、文化及历史渊源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且未与其他品种杂交,外貌特征相对一致,主要经济性状遗传稳定,具有一定的数量和群体结构。技术环节要调查其来源和历史,比较外貌特征,测定和比较体重体尺等数据及主要生产性能,并开展分子遗传标记或基因组测定。”
据悉,此次普查还将建立数据可溯源机制,采取纸质表格和信息系统填报并行。普查人员签字后的纸质表格统一存档备查,并通过信息系统填报普查情况。
同时,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将建立数据质量负责制,严把数据审核关。加大抽查核实力度,对各地普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抽查核实。
此次普查包括了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的17种传统畜禽和16种特种畜禽,也包括了适用畜牧法管理的蜂和蚕遗传资源。这是此次普查区别于前两次调查的又一特点。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研究员沈兴家认为,“我国是家蚕的发祥地,养蚕缫丝已有5500年历史,构筑了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路,成为当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基础。蚕资源保存历史悠久、保存单位清晰,普查工作一般在各保存单位进行。若发现饲养农家土种的乡村或农户,应进行现场查看,登记、收集资源,加以保护,并进行新资源鉴定。”
为确保全国技术路线、普查方法和标准规范统一,以及普查操作规范、数据精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建立了分片包区巡回指导机制,将品种细化到市、细化到县、细化到人。同时,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建立分片包区指导机制,实现国家专家和省级专家对接、专家与基层普查人员对接,开展巡回指导、答疑解惑。
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关键一环,中央重视程度和要求之高前所未有。作为新时代的“种业人”,应承担起责任,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确保2021年如期完成面上普查任务,为2022年系统调查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