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雅琴 刘宇
【摘要】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为科普图书出版带来新的契机,纵观近十年中医药科普类图书的装帧设计,存在总体装帧设计意识薄弱、目标设计定位粗略、图文元素解析模糊等多方面问题。文章通过对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及大众普及的文化需求的分析,梳理出针对顶层交流需求的政务级别设计、针对高端文化需求的复刻新收藏设计、针对大众科学知识普及设计三大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文博古籍的高端艺术复刻,大众科普的图像、图符、图例设计,印刷工艺与科普延展设计的实操思路,最后提出培养复合型装帧设计人才,以期实现中医药科普图书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中医药科普图书 装帧设计 文化 科普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21)7-091-08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1.7.014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要增加优质科普产品的供给。”[1]2020年的抗疫为全民科普带来契机,专业小众的中医科普类图书热销,成为疫情期间一个比较特殊的文化现象,中医药抗疫的成效使中医药科普迎来了春天。中医药科普类图书要摒弃板起面孔的传统说教,通过书籍编辑与装帧设计打造接地气的科普读物,刷新大众对中医药科普的传统认知,“改变过去‘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局面,从而走进千家万户”。[2]
一、中医药科普类图书装帧的文化意义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的医药学,在持续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疗诊病系统和独特的文化体系。《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在总结中医药的特点时,强调其使用简便,“许多非药物疗法不需要复杂器具,其所需器具往往可以就地取材,易于推广使用”。[3]与西医相比,中医药在使用和价格上的优势使拔罐、针灸、刮痧、按摩等中医药传统技艺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但与使用的广泛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些技法所依据的原理并不为大多数使用者所知。常用于解释中医诊疗法的穴位、经络、痧等词汇较为抽象,与西医药相比,中医更容易被蒙上神秘主义的面纱。由此带来了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中医成为部分西方文化推崇者借中西医对比来攻击中国文化的重要武器。正如邓文初所言:“中西医冲突是自晚清以来中西冲突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国学的中医始终是被动的,是被剥夺了话语权之后的话语权争夺。”[4]二是普通民众对中医原理缺乏科学认知,导致一些假医假药托名中医行骗。如在各大电视台广泛播放的“蒙药心脑方”“熊氏老方”等相关广告中,老中医的真实身份均为群众演员。受此类广告影响,中医药在民众中的公信力遭到严重损害。因此,中医药文化与知识的科学普及程度亟待提升。
自2016年起,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2020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以超过90%的有效参与度为防疫抗疫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药界的领军人物张伯礼院士获得了“人民英雄”荣誉称号。在业界激起的中医药热潮中,民众对中医药的理解与认知产生划时代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使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中华医藏》(见图1)的编撰为科普中医药知识、扭转神秘主义的印象和部分民众对中医药的偏见提供了契机。
图书出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随着国家战略的推进和中医关注度的提升,中医药科普类图书开始成为图书选题的新目标。作为科普类图书,优质的装帧设计可让中医药科普类图书中的文化内容得到更加全面、立体、有效的传播,是传播效应的催化剂。但作为一种新兴题材,中医药科普类图书的装帧设计仍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思路体系,尚未对助推中医药知识和文化传播起到足够的作用。深入研究中医药科普类图书装帧设计的原则与策略,有助于提升中医药科普类图书的可读性和影响力,更加准确、丰富地传播中医药知识与文化,进而使出版事业更好地服务健康中国战略。
二、中医药科普类图书装帧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中医药类图书的身影在高端图书市场上所见甚少,多为中医古籍的翻印或现当代中医名家著作的线装本与精装本(见图2、图3)。其中,线装古籍种类较少且多为简单的内容再版,缺乏科普元素,对于非医药背景的收藏者吸引力有限,市场影响力较小。
作为一种新兴的出版题材,中医药科普类图书的数量虽呈快速发展趋势,但总体数量仍相对较少,其装帧设计也未形成明显的范式。通过总结现有图书装帧设计的特点和问题,并结合相关理论进行批判性思考,有助于为此类图书的装帧设计打下基础。从目前市面上的相关图书来看,其装帧设计的问题可主要归结为对中医药科普类图书的总体装帧设计意识不强、目标需求的设计定位模糊、对中医药元素挖掘不足三方面。
1. 总体上缺乏硬科普、软设计的装帧意识
在出版层面对中医药科普图书的原创性、权威性、科学性、可读性、实用性的定位十分明确,但对其软性装帧设计的意识相对欠缺。从现有的中医药科普图书的装帧设计上可以看出,大力推进中医药文化的科普主旨与弱化装帧设计意识之间不匹配。纵观首届全国优秀中医药文化科普图书(见图4)、中小学生中医药科普系列读物(见图5),再对比近四年中华优秀科普图书榜图书(见图6)的整体装帧设计,仅封面的设计形式就有较大差距,细看插图的品质、字体设计、色彩搭配,即便是相同的装订工艺,亦可见软设计的装帧意识在推动科学普及与图书销售上的作用(见下页表1),偏高的图书定价在优质的书籍装帧设计上反倒显得相得益彰,物有所值。
2. 针对多样化的科普需求与设计定位的缺失
中医药科普类图书的读者对象并非单一的群体,既包括中国本土读者,也包括热心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读者。依据本土读者群体,又能细分出分级阅读、认知目标和购买力等定位设计。
目前,中医药科普类图书策划者针对不同读者推出不同图书的意识已较为成熟,但这种读者意识在装帧设计层面的体现相对薄弱,缺乏有针对性的装帧设计体系和思维,使得图书的装帧策略往往不符合其读者定位。如针对文化水平较低读者的普及读本,在设计上出现文字过多、字号过小、缺乏信息辅助解读等问题;面向小学生的中医药教材读本在图片配置中,复杂的实物照片较多,难以适应儿童的理解能力与偏好;对于理解能力日新月异的青少年学生群体,没有进行足够的读者分析,内容局限于图书本体层面;对于中医文化经典古籍的复刻再版,装帧过于简易,缺乏编辑含量与设计维度,难以充分挖掘典藏古籍的附加价值等。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装帧设计没有对图书的预计受众有足够的考虑,以致图书装帧的整体设计偏离使用目的和读者需求。
3. 对中医药文化科普元素的应用不足
中医药科普类图书的装帧设计包含内容素材的选取和装帧工艺的应用两方面。优质的装帧设计,应在图书内容中提炼合适的元素,并采用相应的装帧工艺加以呈现。而目前的中医药科普类图书装帧还未能较为清晰地认识中医药到底有哪些元素适用于装帧,对资源的提炼和整理明显不足。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对中医药的概念和元素理解過宽和对中医药的出版资源视野过窄的“一宽一窄”之中。
“一宽”,即将中医药元素简单等同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素材选择较为简单,未能突出中医药主题的特殊性。目前的中医药科普类图书,存在将书法、国画等素材直接应用于封面和内文中,或在绘制插画时单纯塑造古人形象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装帧设计者对于中医药知识缺乏必要的认知,难以厘清中医药元素范围和文化内涵,对装帧设计的细节认识不足。
“一窄”,即忽略了中医药领域中适合与装帧设计深度融合的资源集,未能实现中医药资源与装帧设计两方面的有效联动。中医在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积累了大量的文化资源,如中医经典古籍、中医药非遗技艺、中医名家老字号的故事及相关遗存藏品。这些文化资源亟待挖掘与科普,但目前对于中医药文化资源的挖掘尚处于初级阶段,既缺少深度提取,又缺乏联动性的装帧策略。
三、中医药科普类图书装帧的发展路径与策略
从文化格局的角度看,科学普及和文化传播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构建中医药科普类图书装帧的新思路时,须着重考虑国家的文化政策与文化传播需求,实现双效发展。落实到具体的装帧设计层面,则需要厘清中医药科普类图书的读者定位,进行针对性设计,同时避免过度装帧或忽略装帧。正如匡志强所言,科普类图书具有明显的分众化趋势,“如何更好地区分受众,了解其需求,使用其希望的传播方式,提供其需要的内容,就成为科普在数字时代面临的重大挑战”。[6]
在此基础上可通过分众理论对中医药科普类图书的装帧策略加以细分,在出版领域对阅读受众进行分层策划,适应多样化需求,并根据具体的指导思想与路径,梳理出中医药科普类图书的装帧策略。
1. 政务礼品:针对高端社交需求的设计
政务礼品主要是指政务公关级别的政府礼品书籍,代表着国家、省市、地方性政务级别的文化形象,是政府形象的集中体现之一。政务礼品类书籍对装帧有着较高的要求,是装帧设计者应着重开发的领域。以传统文化为主的政务礼品书籍是常见的备选国礼,如2005年出版的纯金版《孙子兵法》(见下页图7)和真丝织锦版《孙子兵法》(见下页图8),尤其“纯金版是集高科技、黄金、工艺于一体的礼品书籍,具有极高的文化和典藏价值,被外交部选定为国礼赠送外国政要”。[7]此后,中医药成为国家文化宣传的窗口之一。因此,结合中医药文化的特点和推广需求,定制中医药类政务礼品书,借助官方订货的渠道将相关图书作为政务礼品的备选产品具备实际操作的可能。中医药政务礼品类图书主要面向高文化层次读者,是走出国门、走出地区的中国特色文化形象产品,体现了中医药科学对外宣传的文化战略,也是中医药科普书籍高端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医药政务礼品类书籍的装帧设计,可针对礼品的层级确定装帧设计策略。政务礼品可细分为两个层级:第一层级是国家层面的礼品书籍,主要面向友好国家的元首、高级官员,是集医药科普文化和顶级装帧设计于一体的国家礼品,在装帧级别中处于最高级;第二层级是省市地区级的政务礼品,既包括国内城市对国外城市的礼赠,也包括国内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
国家层面的礼品书籍主要针对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需求。中国在外事活动中有向外宾赠送礼品书的传统,这些书籍代表着中国的国家形象,对装帧设计有较高的要求。其装帧设计应立足提升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高度,并结合对方国家的文化特点,着重考量非中国文化背景的读者理解相关知识的难易度。其整体设计应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特色,在素材选取上,应更加重视外形精美、背景知识简单、易用外文解释,且尽可能与药材、技术出口等经济层面联动的要求。此外,还应结合孔子学院等驻外文化机构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设计调整,实现一书多用,为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奠定基础,提供教材典范。
省市地区层面的政务礼品书籍需求量相对较小,但由于不同城市都可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图书策划与设计,因此装帧设计层面的需求基数反而较大。在设计装帧时,首先应根据本地区的中医药文化资源确定基础策略,以弘扬本地文化特色为主要落脚点,在装帧设计中着重突出当地特点、体现本地元素。其次,省市地区层面政务礼品书的赠书对象既包括国外城市,也包括国内的其他城市,对于二者的设计也应区分开来,对外礼品书的设计原则与国家层面的礼品书基本类似,而对内的礼品书则可降低普及难度的要求,将重点放在挖掘城市文化内涵上,从而突出自身特点,避免同质化。
2.复刻收藏:针对高端文化需求的设计
复刻收藏类图书主要是针对国内的高端收藏市场,既包括为爱好中医药知识与文化的收藏者打造装帧精美、具有艺术品性的收藏图书,也包括为中医药学术研究者或民间爱好者提供高品质的文化礼物。江西南昌的业余收藏家吴润林收藏中医药古籍三十余年(见图9),发现近700册的古方中医药秘籍里有些出现残缺破损,亟待保护和修复。中华书局出版的《海外中医珍善本古籍丛刊提要》(见图10),整理出427种珍贵古医籍,既具很强的工具书性质,又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使其成为文献影印类销量前20名。如此,大量束之高阁且亟待保护的医书古籍与医书文化市场的需求,使复刻新收藏成为中医药古籍典籍走出博物馆、图书馆、收藏阁,实现古为今用的重要发展策略。
装帧设计者可以面向收藏市场,策划和设计具备文化普及和文化收藏双重价值的高端中医药科普图书。需指出的是,普及与高端在这里并非一组相互矛盾的概念:第一,中医药经典典籍对于社会上绝大多数非医专业的知识分子而言是一门较为复杂的学问,因此,以考究的装帧来激发文化爱好者与收藏者对中医典籍的兴趣,本身就含有普及的意义;第二,中医药科普类图书中的普及主要涉及图书内容层面,而精美的装帧则通过精细化设计来提升图书的品质和艺术感,二者一个偏重内容,一个偏重形态,统一于图书的整体呈现。以上两点,既是普及与精装并不矛盾的原因,也为中医药科普类图书的高端化装帧设计指明了设计路径。
为适应知识分子与文化爱好者对经典典籍的收藏需求,装帧设计者应致力于提升中医经典典籍复刻的水平,在对选纸、印刷方式与装订手法进行复刻的基础上,提升典籍复刻的附加价值。除经典典籍外,中医药科普类图书还可在精装收藏层面满足读者的需求。典籍复刻采取宣纸线装,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文化收藏色彩,但其选材相对局限于中医传统经典,可发挥的空间有限,这一不足可通过具有现代感的精装图书加以补充。精装书的选题不局限于中医典籍,可以涉猎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遗存等多方面,与文学、历史等人文学科相结合。装帧设计者则可结合图书所要呈现的内容进行精细化设计,通过装帧设计将中医知识和中医文化中最精美的要素转译成藏品,呈现在读者面前。
3.知识普及:针对中低端普及需求的设计
与高端需求相比,普及层面的需求更针对教育科普,力求从根本上提升中医药科学普及的综合力度。中医药科学社会传播主要包括“加强自媒体监管力度,着力提升公众中医药素养,提升医学从业者传播技能和增强中医药文化传承”,[8]中医药科普类图书装帧设计的主要发挥空间在于针对图书的不同内容和读者定位,以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特点为导向,选择合适的装帧策略,促进图书更好地完成知识普及与文化宣传的任务。
(1)以分众阅读为基础,采用多样化设计策略。如对于少年儿童读者,应还原中医药小故事,视觉化展现童谣里的中医药文化,奠定小讀者对中医药文化的基础认知和认同感。在装帧中可采取更形象化的设计,在图书本体层面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以避免复杂晦涩的文字理解(见图11)。对于中老年读者,则应立足于健康知识的普及,使用轻质纸和辅助视听的印刷工艺,并力求通过实物图和养生知识的精准化呈现,准确、形象地向老年读者普及知识,使其在了解中医药知识和文化的同时,提升鉴别意识,避免上当受骗。
(2)结合图书主题,拓宽纸本内容。以中医药小常识、原理为基础,加入体验与互动,以数字技术拓宽装帧设计的维度,增强读者的感官感受。拓展的内容如生长复杂、难以辨析的药材,中医药制药手法、理疗技法之类,单纯图文呈现较为局限,也可以加入中医药文化方面的声画内容等。中医药文化类图书的装帧与数字技术存在契合点,纸质图书可通过与移动终端的联系,为读者提供更加直观和深刻的理解。
四、中医药科普类图书装帧设计的创新思路
1. 文博古籍“装潢”的高端艺术复刻
文博馆藏中的大量纸品古籍之所以能较好保存至今,与早期注重“装潢”的保护意识密不可分。从博物馆典藏的历代古籍可以看出清宫藏书之盛,这些古籍来自清廷征集及内府刊行,其量之丰、质之精,于乾嘉时期达到顶峰。清皇室注重书籍外观,以皇家集天下之富、工艺之精的优势,发展出无与伦比的书籍装帧风格。尤其是专供御览的呈览本、陈设本,其用料华贵,制作考究,堪称书籍设计艺术之最,非一般赏赐本与坊肆通行本可比。清期重装的宋、元、明善本及配件,从装具、配件上呈现出各种藏书所隐藏的等级礼制(见图12)。此类古籍藏品表明,医典的书籍装帧设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医药典籍对内是保障民生的重要基石,对外是彰显大国智慧的独门秘籍,这些美轮美奂的装帧艺术和制作技法不应止步于文博收藏(见图13)。从装帧设计的角度梳理极致装饰的早期艺术风格,也正是国家礼制的严格定位,其确立了最高级别的文化保护与传播目的,形成以传承、收藏、礼制为核心的大国制书藏书赠书的思路,为高端文化需求提供可复刻的设计参考。
复刻古籍装帧在书衣表皮的礼制上,可参考典藏古籍的艺术品格,可通过非遗等形式综合提升科普典籍的艺术附加值(见下页表2)。在内容的细节表现上,配图方面可基于中医药文化遗存中的图像资源,以中国绘画+中医药文化的制图方式,“中国画联手中医药,艺术家创作以中医药为题材的书画作品,将观感生硬的药材变为生动的书画作品,以艺术的形式呈现给大众去欣赏、去研读,从而推动全社会重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传播”,[9]再现中医药文化科普图像艺术的高度。字体设计方面可借助书法善本字体库,提升文字印刷表现的美感。书法善本字体“从书法提炼演变成木活字的过程,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美学文化”,“既承载了书法艺术之美,还考虑每个字在组词造句过程中间的搭配和结构”,[10]传统书画与同样渊源的中医药文化天然地契合。从艺术的高度实现古为今用、古今结合的复刻思路,为政务礼品、文化交流及民间收藏提供高品质的中医药科普类书籍产品。
2. 大众科普的图像、图符、图例设计
讲清楚、说明白是科普图书知识普及的重要任务,如何讲则是科普图书借助装帧设计实现目标任务的必要途径,是中医药科普图书知识表达层面多维度的内容设计思路。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图较文有更强的吸引力,图所设定的故事与画面的表达能促进普通民众对中医药文化知识的理解,基于大众普及图方面的设计能通过年轻化的内容创新与接地气的表现形式让更多人了解中医药,为复兴和传承珍贵的中医药文化奠定基础。
图的设计思路可细分为四种维度,即复原—提炼—解析—营造。一是写实复原设计:以真实再现、描绘中医药材与器具等绘画和配图,以复原为核心、以审美为表皮,适用于中青年、老年受众,有助于认知能力的提升(见图14)。二是图像与图符的提炼设计:以不同年龄层受众的喜好为前提,设定符合当下审美的代表人物形象,可用于中医药绘本的角色呈现(见图15)。提炼设计多样化的中医药品、治疗工具及相关产物的图例和符号,可用于中医药相关专业药理名词和理疗医具的视觉表达。三是信息可视化的解析设计:以中医理疗原理为基础,借助信息设计的绘制手法,体现中医“辨证施治”“中医治未病”等治疗宗旨,以解析中医基于“望、闻、问、切”的人体奥秘(见图16),解释时辰、节气与养生、用药之间的密切关系,说明中成药的制作和自主熬药的细节过程,严谨而通识的解析为中医药文化科普构建可视化的图语权。四是文化场景的营造设计:以中医药采药制药、养生休憩等为背景,打造中医文化情景,用绘画描绘出向往康健与医治的愿景,是暗藏中医理念的视觉文化目标。中医惠及国人千百年,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智慧,这种自古以来深厚的文化情结更需要用视觉情景再次激发(见图17)。
如《神奇的小草》用绘本故事营造出一位科学家——著名中医药科学家屠呦呦的成长之路(见图18)。“每个小朋友都有梦想,小姑娘呦呦也有自己的梦想,她想长大后成为和中医老爷爷一樣既会采药,又能帮人治病的中医。”插图里可看到草地上环绕着各种各样的草药:山楂、车前草、蒲公英、青蒿、金樱子、柴胡……让人不觉得是治病的严肃话题,而是树立崇高中医梦想的思想传承,这正是中医药科普想要达到的文化高度。
这些代表中医药文化的图像、图符、图例的艺术设计,在不同维度上为大众记忆与图书出版提供了丰富的视觉信息和图语要素,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医药文化科普图书在图语要素上的缺失,提升了以普及传播为核心的装帧设计意识,为中医药科普文化的启蒙与传播奠定坚实的基础,更为将来中医药科普出版IP的衍生品设计培育消费市场。
3. 印刷工艺与科普延展设计
装帧设计的创新思路还表现在印刷工艺上,需充分发挥特殊油墨、印刷材料、印制技术、制作工艺的作用,从而完成互动参与、五感体验与数字衍生的延展设计。
(1)加强互动性设计,设定体验、参与、拓展的纸本内容,以激发受众参与中医药科普的兴趣(见图19)。例如,为小常识、小技巧配上“画一画、涂一涂”的绘图页(见图20),绘图页采用可重复涂写的PCV材质,配以空白的穴位图或经络图,把看到、读到的科普常识用笔头再记忆;采用感温变色油墨的印刷工艺,设计出模拟刮痧后人体皮肤变化的过程,解析受到刮板刮压而产生的痧痕与退痧;用模切工艺制作出等比例的手足部,配以穴位空心圈,受众可将喜欢的颜料涂在相应的穴位上,加深对中医药知识的印象。
(2)植入感官体验设计,使中医药科普图书具备易于理解的多重感官体验。针对部分老年读者视听能力受限,可将放大镜与书签功能结合附加在图书中,提供阅读可视的记录功能。除直观视觉外,立体印刷技术可为视障读者提供盲文阅读,还可表现药材的纹理,进而产生触感,有助于辨识。香味油墨体现中医药科普中通过嗅觉识别的特征。
(3)纸质图书可通过与配套的智能阅读、学习工具、移动终端相联系,发布数字化的拓展辅助内容,增强读者的视听体验,实现点对点、交互式装帧等。尤其针对儿童的中医药科普图书,生僻字和专业术语易造成认知困难,可将二维隐形编码技术与印刷制版技术融合,实现低龄化的自主阅读。这种视听结合的阅读方式能将记忆力提升90%,为中医药文化与知识的全民科普扫除认读障碍。数字拓展内容采用二维可视编码,拓展中医药手法和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文化经典故事等声画内容,最大限度地模拟与还原中医诊疗过程,将中医药文化与中医药诊病的内在关系更好地联系起来,增强中医药科普类图书的实用性。
装帧设计的印刷工艺应根据科普的主要内容和诉求,选择对应的工艺与技术。受众积极参与和体验能避免理解上的局限性,这是基于大众理解程度的不同而需多维度解析的特点,也正是这个特点使得中医药科普类图书在印刷工艺与设计上有更大的创新空间,从而提升中医药科普图书的传播效果和附加价值,大力推进有效传播与科学普及。
结语
国家在落实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点任务中,明确指出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11]中医学是目前唯一的还鲜活的传统医学,中医药具有科技原创优势。[12]屠呦呦研究发现青蒿素,即基于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医药科普图书在书籍装帧设计上需要同编辑出版学、设计学、中医学、印刷工程学等交叉学科融合,培养复合型设计人才,最终实现中医药科普图书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为健康中国和百年复兴注入新能量。
参考文献:
[1] 吴月辉,余建斌,喻思娈.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在科技界引发强烈反响[N]. 人民日报,2016-06-02(002).
[2] 张淳艺. 抗“疫”为全民科普带来契机[EB/OL].[2020-03-23].https://fashion.chinadaily.com.cn/a/20200323/.ws5e7882a0a3107bb6657a8490.html.
[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EB/OL].[2016-12-06].https://www.gov.cn/xinwen/2016-12-06/content_5143977.html.
[4] 邓文初.“失语”的中医——民国时期中西医论争的话语分析[J]. 开放时代,2003(6):113-120.
[5] 张大宁,张勉之. 景行庐医话[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0.
[6] 匡志强. 数字时代科普出版的分众化[M]//尹传红,姚利芬. 科普之道:创作与创意新视野.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341.
[7] 梁宝海. 纯金版国礼《孙子兵法》首次公开亮相[EB/OL].[2005-11-10].https://www.chinanews.com/news/2005/2005-11-10/8/649527.html.
[8] 毛国强,孔令彬,段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中医药新闻传播[J]. 新闻战线,2020(5):29-32.
[9] 高建进. 让传统书画与中医药碰撞出夺目光亮[N]. 光明日报,2021-03-03(004).
[10] 刘宇,周雅琴. 基于古籍整理出版中善本字库建设的重要性研究[J]. 编辑之友,2017(3):25-28.
[11] 人民政协报社. 与时俱进,传承发展好中医药[EB/OL].[2020-11-13].https://www.rm2xb.com.cn/c/2020-11-13/2714269.shtml.
[12] 孙春兰.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N]. 人民日报,2020-11-27(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