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户外出版物

2021-08-13 07:59
户外探险 2021年8期
关键词:山鹰汤米登山队

生命的六个维度

——《八千米生命高度》的六个用心之处

撰文:肖自强

编辑:徐时雨

提名理由

《八千米生命高度》,记述北大登山队1990年以来30年雪山攀登历程。北大登山队的雪山攀登史,不仅是中国民间登山历史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当代大学生和当代青年生命史的最重要一部分,对新的生命形式、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精神方式进行持久的开创和激励。

本書是北大登山队30年队史的全记录,在其中,你可读到一代代热血青年攀登雪山的巅峰故事。一些生死之间的感情虽然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深刻体会,但你我每一个人,从本书中都能感受到强烈的生命力量。

北大登山队是北京大学学生社团山鹰社组织每年暑期攀登雪山的学生登山队。北大山鹰社1989年4月1日成立,1990年攀登第一座雪山——青海玉珠峰。这也是中国民间攀登雪山的起步。

《八千米生命高度——北大登山队30年》,便是记录北大登山队1990年以来30年雪山攀登历程的一部书。每一座雪山,每一个队员,每一个脚印,每一个开创,每一个探索,每一个挫折,每一个欢笑,每一滴眼泪,每一滴流血……在这部书中我们几乎都可以清晰地直观到、感受到。在直观和感受的阅读过程中,这部书有6个值得注意的用心之处。

生命的绵延

《序》对山鹰社精神的认知

第一个用心之处,是《序:鹰之魂——何为山鹰人?》。它是执笔者对北大登山队30年登山史和全书内容烂熟于心之后才开始下笔的,既有执笔者本人当年在山鹰社和登山队刻骨铭心的感受和表达,也有山鹰人30年来对山鹰社精神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所进行的探索和表达,其中有歌的形式——社歌《橄榄树》,有诗的形式——社训《存鹰之心》,有散文的形式——影响力比较持久的队员心声。但这些都是只可意会的表达,从未身处其中的人未必理解这些文字,特别是未必理解山鹰人对这些文字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

生命的原始质感

火一般的原始文字的熔铸

第二个用心之处是,说这部书由全体登山队员撰写,并非比喻之辞,而是执笔者用每年登山队当年的各种文字熔铸而成。这些文字包括登山队记、登山报告书、登山申请书、登山策划书、社刊《山友》、媒体对山鹰社的采访和报道,等等。除了个别篇章,比如第二章,全书几乎只用登山队及队员当年的文字材料,宁愿出现历史空白和视角缺失,也不轻易使用回忆文字。也许严格的史家也不会这么使用材料。执笔者这么做,并不是追求史家的严格境界,而是为了保持生命的原始质感,为了保持每个队员各自独特的视角和生命质感。

生命流转的六种形态

鹰之六部曲

第三个用心之处是全书分成6个部分,并用“鹰之志:创业与奠基”、“鹰之心:可持续与辉煌”、“鹰之性:突破与挫折”“鹰之气:坚持与突围”“鹰之意:前行与重返”和“鹰之神:平凡与辉煌”分别概括之,而《序》又名“鹰之魂”,把它们称为“‘鹰之魂在具体情境中生长出来的六种历史形态,犹如一年的春夏秋冬”。

这对于执笔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奇妙的过程。它开始只有“创业与奠基”之类不完全的简略区分。在文字熔铸和标题编撰过程中,执笔者总觉得意犹未尽,似乎损失了太多的意味和感觉,常因此怅然若失。一旦决定用“鹰之志”来命名第一部分,就开始体悟和想象的奇妙历程。

生命的千姿百态

导语和小标题都是独特的生命状态

第四个用心之处是每章的导语和许多的小标题。每章的导语都来自该章队员从原始文字和原始质感而来的抒发或描述。它既是该章的解题,也创设该章的阅读提示和阅读氛围,更标识该章生命状态的类型。每部分的各章导语组合起来,则是该部分的进一步解题;所有导语组合起来,则构成北大登山队30年的生命轨迹。

以最后一部分“鹰之神:平凡与辉煌”为例,记录2016年到2018年的雪山攀登,连续几年分成两支队伍同时攀登两座雪山,一座是暑期攀登五六千米的比较平凡的雪山,一座是为北大2018年120周年攀登珠峰做准备的7000米以上的雪山。

小标题大多也是精心之作。“精心”在这里不是指它的精巧和华丽,而在于对攀登状态和生命状态的白描。

生命的迁跃与复归

两处特殊的呼应

第五个用心之处是全书有两处难以发现却非常重要的呼应。

第一处呼应是发生山难之后的2003年,刘炎林在实验室遇见1960年就参与珠峰攀登的黄万辉老师,因此引发“两代登山人的对话”。这一对话与1989年北大50年代登山队员崔之久老师的讲座引发北大山鹰社成立的大事件,构成全书枢纽性的呼应。

2002年北大登山队失去5名队员,在保姆主义本来浓厚的高校氛围中,对于大学社团来说更加是不堪之重。在各种力量和自我反思的综合作用下,山鹰社定位调整为“大学生登山训练”。2003年攀登玉珠峰——“永恒的起点”的导语:“聘请教练和独立登山之间的关系,从此成为山鹰人不断探索的内容之一”,揭示了北大登山队今后的攀登形态和生命形态。

第二处呼应是2018年暑期再返甲岗。这次攀登,在登顶问题上登山队与教练发生严重分歧。老队员根据自己的判断,利用决策的缝隙带着两名队员实现登顶。它与北大登山队第一次攀登雪山构成30年完整的呼应,也是对2003年那次枢纽性呼应的一次呼应。1990年攀登玉珠峰,是在学校没有同意的情况下进行的。

生命的铭记

6名队员的故事

第六个用心之处是6名牺牲队员的故事。这6名队员分别是1999年在雪宝顶遇难的女队员周慧霞,2002年在西夏邦马西峰遇难的男队员雷宇、林礼清、杨磊、卢臻、张兴佰。执笔者一开始就确定一个原则,即有关于他们的资料尽可能地全部利用进来,只要写到他们,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背影也要熔铸成全书的一部分。在图书出版过程中,执笔者对编辑又严肃提出要求,凡涉及这6名队员的文字,不管篇幅多么地失衡,都不要删减他们的内容。

执笔者最痛苦的莫过于熔铸有关这6名队员的原始文字。每天恍恍惚惚,有时不得不停笔几天,拼命地从这种恍惚状态中逃离出来。待到内心有所平静,重新动笔。如此反复多回。

群山在回响热血书人生

撰文:宋明蔚

编辑:徐时雨

提名理由

汤米·考德威尔是攀岩界的传奇,攀岩是他对生命的另类表达。《攀岩人生》,既是纪实自传,更是一本酣畅淋漓的文学作品。这本书讲述的,不仅仅是攀岩,而是我们普通人都会经历的渴望与恐惧、纠结与挣扎,展示了人类最高水平的努力、永远无法磨灭的精神和决心。汤米渴望把最热爱的攀岩精神,带给每一位不懂攀岩的读者。当我们阅读汤米·考德威尔的自传时,阅读的不仅仅是一次次攀岩中的惊险以及内啡肽带来的愉悦感,还有他从中体悟到的人生哲学。

九指攀岩者

汤米·考德威尔(TommyCaldwell)被国内攀岩爱好者称为“九指攀岩者”,一生极富传奇色彩。

他先后经历了年少攀岩成名,吉尔吉斯斯坦被绑架,被迫杀人,惨遭断指,与前妻感情纠葛,开辟多条优胜美地大岩壁攀登线路,横穿巴塔哥尼亚天际线,提名金冰镐奖,登顶黎明墙等多个事件。

他痴迷攀岩,攀岩也成为了他一生的羁绊。年少成名是因为攀岩,遭绑架时被迫杀人是因为攀岩,情感纠葛是因为攀岩,挑战黎明墙——世界上难度最大的大岩壁攀登路线——也是攀岩。攀岩成为了解锁汤米人生大门的一把钥匙,成为一种他对生命的另类表达。正如他的自传《攀岩人生》的副标题:一名攀岩者的坚韧、冒险与超越极限之旅。

如果要用一个宏观的名字概括他的精神,囊括他所有的人生传奇,那么这一定是个大道至简的朴实名字:攀岩人生。

热血书人生

《攀岩人生》这本书既是纪实自传,更是一本酣畅淋漓的文学作品。

这一次,这名世界顶级的攀岩高手,脱下了安全带,洗净手上的镁粉,拿起笔写字的时候,不再是浑身臭汗、荷尔蒙爆发的户外男,而是一名情感细腻、文采飞扬的写作者。文采之外,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足够坦诚。

很多成名作家碍于头衔和光环,不会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呈现给读者。在这本书中,汤米把自己的勇气连同怯懦、梦想与私欲、爱情与占有、坚韧与脆弱等等,最复杂也最真实的一面袒露出来。

他丝毫没有顾及自己是位功成名就的攀登者,而爱惜自己名誉的羽毛。他更想把自己一生的传奇,连同背后那些暗流涌动的心潮,一起记录下来。

一“本”动作大片

当这名传奇攀岩者,把自己毕生的精彩故事写成一本书,为你讲述他幼年时的胆怯、被绑架时的恐惧、被前妻背叛时的痛苦、自由攀登时的心理活动时,那些一分一秒的细节和一帧一帧的画面,都在你面前纤毫毕现地展开,你会有种作者就坐在你面前和你聊天的错觉。

此外,让一些硬核攀岩读者狂喜的是,终于又有一本书能好好记录下他们孤身绝壁时的心境了。

当一名世界顶级的攀岩高手把他最真实的攀岩经历描述出来时,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是惊险,但对于攀岩发烧友而言,这是一本经典的攀岩教科书。

从来不玩儿攀岩怕读不懂?显然,汤米在写作的时候,也考虑到这一点。别忘了,这本荣登《纽约时报》排行榜的畅销书,就是写给大部分从来不攀岩的读者看的。

在描述技术动作时,他尽可能地用通俗的语言把惊险刺激的场面呈现出来。因为他知道,这是一本“写给命運的勇气之书”。他非常渴望把最热爱的攀岩精神,也带给每一位不懂攀岩的读者。

攀登归来,群山回响

当我们阅读汤米·考德威尔的自传时,阅读的不仅仅是一次次攀岩中的惊险,以及内啡肽带来的愉悦感,还有他从中体悟到的人生哲学。

在九死一生的时候,汤米总会想到极限风险、家庭的爱与追逐梦想之间的关系。在他写给儿子的家书中,他如是写道:

“风险总是伴随着一些自私的因素。我所能想象到的人生中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不能陪在你身边见证你迈出第一步,不能看着你找到自己的所爱,不能看着你逐渐意识到自己正被世界上最美丽、快乐而优雅的母亲宠爱着。但对我来说,攀登让我生活中其他的事情充满意义。它燃起了一团火焰,让我成为了一名追梦者。

尽管在这里危险和恐惧都时刻存在着,但攀登之于我的生活,正如空气之于人类一样必不可少。如果我只能教会你一件事,那就是希望你能去追寻属于你自己的目标,无论它是什么,你都要永远充满活力,充满乐观,充满爱。”

《攀岩人生》更像是一个励志故事。汤米的攀岩成就和人生成就都很圆满,实现了双丰收。但当你阅读其中,就会发现这似乎与你心目中的“励志故事”又不太一样。

岩壁之上,汤米无所不能,是全世界攀岩者心目中的超级英雄。岩壁之下,他是一位容易害羞的大男孩。他也会怯懦、恐惧、紧张、妥协、遭人抛弃甚至反复失败。作为一名普通人,这些真实的人生经历我们都经历过。

这些都不是一位超级英雄的剧本里出现的桥段,但正是因为书中这些“反英雄”的元素,我们更容易被他朴实而坦诚的内心独白所打动。

读到最后会发现,“攀岩”与其说是贯穿汤米人生和整本书的线索,不如说更像是一种隐喻。

它象征着我们生命中最热爱的事情,它会在你人生这条探险之路上,赋予你无穷无尽的力量。它给你的启示不是一次热血三分钟的廉价感动,而是让你思考,你该用何种方式追逐生命中最热爱、最渴望的事情。

在我们的平淡生活中,我们需要《攀岩人生》这样让人感动的热血故事。毕竟,上一次我抱着一本书读得热泪盈眶、热血沸腾的时候,都已经是几年前的事情了。

向远山出发

提名理由

《人类登山史》,是一个宏大话题。登山是一项运动,把运动写成史非常艰难。但本书编者通过巧思将一个个人物传记串联起来。有了攀登者,有了故事,便形成被人铭记的历史。成就本书的幕后编辑团队——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和英国阿尔卑斯登山俱乐部,不仅决定了本书的科普权威性,也没有忘记把人类历史上充满无穷力量的巨型叙事,与一则则悲壮的个体故事融为一体,使其更具人文温度。对于登山者,有关登山的一切,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而对于普通读者,更可从中领略攀登精神。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说:人与山相遇之际,便是成就壮举之时。

人们登山并没有明确的目的。以生命和肢体为代价去登顶一座巨峰的最好理由,就是乔治·马洛里的那句名言“因为山就在那儿”。关于登山的危险性,英国登山家米克·福勒如是说:“我们享受了,活下来了,来日可以继续攀登。这才是重要的。”在不可言喻的追求过程中,登山者不断挑战身体极限,去实现更高、更难、更美的攀登。因此,他们的壮举使那么多人着迷,也就不足为奇。

由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提供珍贵的资料支持,阿尔卑斯登山俱乐部提供专业的登山指导、英国DK图书公司做系统梳理,共50万字的权威资料、800多张的珍贵图片在《DK人类登山史》中问世。

提到这本书,不得不再多说两句其幕后的两支编辑团队——英国皇家地理学会(RoyalGeographicalSociety)。成立于1830年,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地理协会机构之一。曾多次资助探险家和自然科学家到世界各地探险考察,覆盖了地理学、历史学、生物学、人类学、考古學等学科。19~20世纪众多推进人类探险进程的事件,背后都有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在支持。学会收藏着戴维·利文斯顿在19世纪非洲探险时戴的帽子,埃德蒙·希拉里首登珠峰时用的氧气瓶,达尔文环游世界时用的六分仪,还有斯科特南极探险时的皮箱子。如果说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是世界顶级博物馆,那么伦敦的皇家地理学会就是硬核探险爱好者的世界顶级收藏地。

另外一个专业团队——英国阿尔卑斯登山俱乐部(AlpineClub)对登山者来说更为熟悉。登山俱乐部于1857年在伦敦成立,是世界上第一个登山组织。如今它的分会已遍布世界各地。从小型山峰的阿式攀登,到喜马拉雅的大型远征,都可以看到登山俱乐部的成员。

回到本书的书名——“人类登山史”,首先是人类。原书名是“Mountaineers”——攀登者,指明了这本书的结构。接着是“登山”,什么是登山?什么人在登山?为什么去登山?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有待读者去探索。中文书名最后加了一个“史”字。登山是一项运动,把运动写成史是非常艰难的事情。但是本书的编者通过巧思将一个个人物的传记串联起来。有了攀登者,有了故事,便形成被人铭记的历史。

几千年来,世界上的山脉大多人迹罕至。作为神灵和怪物的家园,山脉被视为危险、荒凉、神秘之地,除少数渴求独居的商人和宗教人士以外,几乎所有人都对其避而远之。虽然人们生活在山的阴影下,但是难以攀登的高海拔山峰也为他们阻挡了早期大规模殖民。人们只在有特别需要的时候才穿越山脉。

在欧洲,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瑞士动植物学家康拉德·格斯纳等登山者为抵制当地迷信、陋俗而攀登皮拉图斯山,大众才开始不再惧怕山脉。在18 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欧洲人心中文化的枷锁被解放,山脉成为科学发现的狩猎场,为了追求知识,那些先驱者攀登比以往更高的山峰。由于人体被证明可以承受高海拔的严酷环境,登山客也越来越多。到19世纪初,一些热爱高山的人独自踏上了一条通往未来的道路——为了登山而登山是他们的追求。

19世纪中期,登山运动迎来了黄金时代,英国绅士们竞相宣布自己首次登上了阿尔卑斯山最高峰,现代登山运动应运而生。从1854~1865年,阿尔卑斯所有超过4000米的高峰都被首登,精彩的首登和探险活动接连上演。

19世纪末20世纪初,登山者的注意力被世界最高峰所在的亚洲大山脉吸引。人们开始探索7000米甚至8000米级的巨峰,其中大型探险队都向8000米以上山峰——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的14座高峰——进发,对高峰的征服成为民族的骄傲。世界最高峰珠峰自然激发了无数人的雄心壮志。

然而,直到20世纪50年代,人类才真正登上难以企及的“8000米以上高峰”的峰顶。20世纪20年代,英国登山队在珠峰北坡的努力、乔治·马洛里的陨落和他的名言“因为山在那里”让人印象深刻;1950年法国人无氧攀登安娜普尔纳峰;1953年希拉里和丹增·诺尔盖首登珠峰;1954年意大利队登顶乔戈里峰;1964年中国登山队完成希夏邦马首登——宣告了14座8000米山峰全部被征服,喜马拉雅黄金时代终结。如今,新一代勇于担当、技艺熟练的专业登山者正在崛起,新的登山装备使登山运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纯粹主义登山者更喜欢快速、轻量级的阿尔卑斯式登山,他们离开时,山仍保持原样。几乎每当有人登上一座名山,“可能”一词就被重新定义。

随着高山不断被踏足,后来的登山者们面临一个难题:接下来,登山运动应该如何发展?答案显而易见:以新的攀登方式挑战极限。登山者们开始尝试陡峭的北壁和各种全新的、更困难的路线;攀登方式也百花齐放,如轻装快速攀登、反季节登山、无氧攀登8000米等。海克迈尔、卡辛、博纳蒂、梅斯纳尔、库库奇卡、米克·福勒、尤里·斯特克、亚历克斯·杭诺尔德……这些人不停冲破人类极限。

猜你喜欢
山鹰汤米登山队
汤米小老鼠
读《梅里山鹰》有感
乌鸦育子
视界
一支登山队的覆没
Something I Didn’t Do我没做的事
山鹰——致吉克曲布
运气
华耐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凯旋盛典在京举办
谁的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