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义珑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①照高林。
曲②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③。
万籁此俱寂,但余④钟磬音。
【注释】
①初日:早上的太阳。②曲:弯折。③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④但余:只留下。
【背景】
常建由于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寻幽探胜,后来隐居鄂渚的西山。此作品是在他游览破山寺时所作,这是他的代表作。
【鉴赏】
这是一首非常唯美的诗歌,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更是沿用至今。这首诗歌虽说描写的是景物幽深寂静的境界,但实际表达的是诗人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首联起句平平,“清晨入古寺”,简直如同平白说话,毫无诗意。但却简单地交代了时间地点。缓之又缓,平之又平,不是孤峰突起,也不是一泻千里,仿佛轻松愉悦地步入山阴道上。继而“初日照高林”亦是不加粉饰的句子,却在眼前铺开了一幅“山林晨景图”。树密,但不是密不透风;林高,但不是高不可及。密密匝匝的樹林伴着初升的旭日,“初日”亮而微红,红又间黄,从树缝、树头间漏下道道光柱,袅娜着林间微微的雾气,氤氲着别样的轻柔。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此言一出足令人啧啧称赞。步出高林是一丛翠竹,翠杆碧叶下是仄仄的小径,竹影微摇,小径隐现,前路深幽,不可轻现。隐隐有一角挑檐露在花木深处,幽僻之所,非高僧不可得也!花木、禅房、曲径、竹林仿佛已融为一体,浑然天成。既点题,又显意,无怪乎令人叹赏至今。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的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他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和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