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崇 安徽省建设工程测试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对于土压力问题来讲,难以借助理论来进行精准解答的。在支护结构的设计方面,对于郎肯土压力理论来说,由于易于进行计算,再加上力学概念较为清晰,由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因为岩土工程颇为复杂,无论实施何种计算方法,均难以获取可观的计算结果,当对粘土层进行设计时,常常较为保守,通常情况下应当充分结合地区经验,来进行相应的修正。一般而言,有很多因素会降低钢筋应力,尤其是土压力计算误差。基于土压力的作用,为有效探究护坡桩破坏机理,并为了更好弄清土体变形、桩位移改变情况等,本文不但开展了工程测试,也进行了模型试验。
对于实测内容而言,主要包含以下几点,也就是护坡桩内力、土压力、护坡桩位移、土体位移以及桩的倾斜。(1)护坡桩内力。针对基坑开挖进行测试,基于土压力的作用,进一步测试钢筋的受力状况。需要使用的仪器设备是钢弦式应力计,将其同受力主筋进行连接,其自身也会承受一定的拉力,就接收仪器而言,它属于一种频率测定仪。(2)土压力。借助钢弦式土压力盒以及相应的接收仪器来实现,对于护坡桩来说,主要是通过大直径人工挖孔的方式来完成,直径介于90cm~110cm之间,是由人将元件带到孔内,根据不一样的深度来处理元件,将其埋到孔壁中,当进行基坑挖土施工时,对处在不同深度的土压力值进行测试。(3)护坡桩位移。对于位移观测点来说,应尽可能地设置于护坡桩,这样当对基坑进行开挖作业时,就可以对水平位移进行实时观测。(4)土体位移。对于基坑来说,在不一样的距离地方都应埋设测斜管,借助测斜仪对挖土时的土体水平位移进行测量。(5)桩的倾斜。在桩体的内部埋设相应的测斜管,当开展基坑开挖作业时,通过对测斜仪的使用,进一步来测量侧向位移,从而针对不一样深度地方的桩身,可以获取相应的水平位移值。
对于模型试验而言,本文主要从模型桩、土料与土的制备、附加荷载、开挖以及土压力测试等方面进行探讨。
(1)模型桩。对于模型桩的运用,一般都需要借助黄铜管,建议直径为40mm左右,桩长为1.9m,同时还应在黄铜管的外壁加装电阻片,并实行反复检验、认真筛选,以便能够挑选出精度和稳定性都较好的黄铜管,将其当作模型桩。要求模型桩之间的距离在7cm左右,同时对于桩的上端,还应使用连梁进行连接,其中连梁主要是由扁钢合成,借助螺栓实现连梁同护坡桩的连接。
(2)土料与土的制备。对于试坑内的土料而言,可以进一步将其分成两种:一种是粘性土,另一种就是砂土。土料的制备:结合一定的含水量,对土料进行配制操作,在完成对桩的组装时,吊进试坑之后,接下来进行分层回填,铺上适当厚度的土料,借助木夯的作用进行夯实处理,充分把握其容重,针对每一次试验土,促使其两个指标差不多相似,一个是物理指标,另一个是力学指标。在试验结束之后,选择不一样深度的土样,对有关的参数进行测试,比如土样容重以及含水量等,并针对于以上两项指标,检验其能否符合试验要求。
(3)附加荷载。在进行模型试验时,想要针对桩的一侧开展挖土作业,对其失稳破坏进行测试,在开展挖土作业之前,应先在桩后预加较大面积的荷载,建议其荷载强度是28MPa,由此能够提升基坑深度。
(4)开挖。当均布荷载和测试工作完成之后,需要结合多种试验要求,将其划分成5~10层进行开挖,每一层的开挖作业都要等到桩顶位移平稳之后,才能再进行下一层的开挖作业。从开挖之后直到平稳这一过程中,都需要根据时间间隔来记录相应的数据信息。若是护坡桩失去平衡,或者是桩位移较大,也就是高于50mm时应该停止试验。
(5)土压力测试。针对护坡桩侧壁的土压力进行测试时,需要借助应变式土压力盒实现,通常其直径是26mm,厚度是8mm。
(6)桩顶、桩体位移的测量。应在桩身的多个位置加装位移传感器,对不同阶段的桩顶以及桩身位移进行测量。
以模型试验来分析,因为是先将桩就位之后才进行填土夯实处理,对于成桩过程来讲,与具体工程是不同的,当进行填土夯实时会形成一定的摩擦力,从而促使土压力变小,在进行开挖施工之后伴随深度越来越深,会导致土压力随之降低,并且和郎肯土压力进行比较时,这一压力相对较小,另外对于桩顶土压力来讲,其数值基本上为零,随着挖深的增加,会促使土压力更加趋于零。
在开挖面一侧,与郎肯土压力进行比较,嵌固段土压力也是不一样的。相比于被动土压力,对于嵌固段土压力而言,其下半段较小而上半段较大,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失稳状态,也难以实现被动土压力状态,甚至以桩根位置来看,土压力有着降低的趋势。
对于实测以及郎肯压力来讲,两者存在的不同,主要是由于粘聚性土体在开挖施工的过程中促使桩形成了位移,就桩位移以及土变形来分析,两者缺乏一定的协调性,与土位移进行比较,上部桩位移较大,基于这样的情况导致桩土彼此脱离,从而形成一定的向下裂缝,因为土有着粘聚性,所以土体不会出现坍落的现象,土压力并没有发生改变。另一方面,对于不存在裂缝的区段,因为位移量有着差异,所以在土压力降低幅度方面,与桩下部进行比较,桩上部的相对较大。
在产生桩位移的基础上,使得土压力分布形式得以产生,因此开挖面一侧有着最高的表面位移,促使土体被挤压,从而先实现极限强度,然而以桩根部来分析,因为位移并不大,所以即便处于失稳状态,也难以实现被动土压力值。
在超过极限挖土深度之后会致使桩倾覆,从而导致土体失去稳定,随之荷载块慢慢沉陷,并且产生一定的滑动位移,因此无论是分布形态还是数值,与失稳之前的进行比较,此时的土压力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图1所示为失稳前后的比较。与郎肯土压力进行比较,主动土压力相对较大,而且以合力作用点来分析,表现出下移的趋势,故而相比于郎肯土压力,结构土压力是不一样的。
图1 失稳前后的比较
通过模型土压力规律,为了更好体现支护土压力的状况,本文以某工程的土压力实测开展对比,实际上对于护坡桩结构来讲,因为其属于使用状态,所以仅能获取该状态的实测值,并不能获取极限值,这一点不同于模型试验。在开挖施工过程中土压力呈现降低的趋势,以土压力降低幅度来分析,与桩下部进行对比,桩顶的较大,针对朗普土压力而言,土压力值大概为其三分之一,在开挖面一侧,伴随开挖深度变大,促使嵌固段土压力随之提高,因此未处于极限状态,即便土压力得到一定的增加,也没有超过被动土压力,与计算值进行对比,实测值大概为其二分之一。
通过观察能够得知,无论是具体工程还是模型试验,在形成桩顶位移的情况下,均会存在一定的裂缝,而且朝着向下的方向延伸,与此同时伴随位移的变大,会促使裂缝变得更深。
针对模型试验,在其处于极限状态之后(如图2所示,为模型桩裂缝图),侧面土体出现错裂,对于错裂面来讲,其高差大概能够达到5cm,宽度处于1cm~3cm的范围,地面有着明显的沉陷,而以外沉陷量来分析,出现了逐渐降低的趋势,当与桩之间的距离达到0.8m时,沉陷不再减小,基于这样的范围有着一定的微裂缝,并且和基坑有着平行关系,以裂宽来分析,其并没有超过3mm。
图2 模型桩裂缝图
在试验之后,将土体断面挖出来,对裂缝变化情况进行分析,针对开挖深度而言,在达到其四分之三的地方,裂缝才慢慢消失,由此可以得知其有着很深的裂缝,以裂缝上部来分析,与桩位移进行比较,因为土体位移相对较小,在桩以及土体之间存在彼此脱离的现象,故而导致裂缝的延伸,因此以桩上土压力来分析,其数值为零,而对于裂缝下部来讲,是属于闭合状态的,裂缝周围土体存在剪切力。
针对一组粘性土以及砂土,基于两者的比较试验来展开相应的研究,通过试验得知:对于郎肯土以及实测土,引发两者压力不同的因素有很多,尤其是土体粘聚力。
表1所示为关键的土性参数,其中编号1的粘聚力达到6.8kPa,相比之下,砂土的粘聚力基本上为零。
表1 粘性土和砂土对比试验的参数
图3所示为桩顶位移、弯矩以及土压力的比较。从破坏出现的时间来看,与粘性土试验进行比较,砂性土表现得较早,在开挖深度达到1.1m时,以砂土试验B来分析,桩长达到1.8m,而对于嵌固以及桩长来讲,两者的比例为0.39,换句话来讲,已经处于极限状态,以试验A来分析,在开挖深度达到1.4m时,桩长达到1.8m,而对于嵌固以及桩长来讲,两者的比例为0.22,故而才处于极限状态。在土压力方面,与砂土进行比较粘性土的相对较小,另外以合力作用点位置来看,粘性土的位置较低,由此会促使下桩弯矩变得更小,总之由于土体粘聚力的存在,会导致桩的弯矩变小。
图3 桩顶位移、弯矩以及土压力的比较
基于粘性土的支护工程,对于某些护坡桩钢筋强度来讲,并没有得到彻底的发挥,与钢筋设置强度进行比较,钢筋应力相对较小,从而导致了大量的浪费,面对这样的情况,有必要对计算方法进行优化,引发钢筋应力不高的因素有很多,尤其是土压力。通过测试以及试验得知,对于土体变形以及桩位移,两者间缺乏一定的协调性,故而产生朝下的裂缝,另外与主动土压力进行比较,由于护坡桩的较小,从而导致作用点呈现降低的趋势,随之也会减小桩的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