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我国大学治理模式的特色、优势与优化

2021-08-12 17:19张继明臧伟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党的领导

张继明 臧伟

摘 要:中国大学治理模式是包含领导机制、实践机制、评价机制等在内的一个系统性概念,而坚持党的领导是其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大学治理模式之“中国特色”的核心标识。坚持党的领导,有利于确保大学办学遵循正确方向、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和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由世界高等教育体系边缘逐步走向中心的根本保障。因此,我国大学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向度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并不断优化党的大学治理能力。

关键词:大学治理模式;中国特色;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标志着我国大学治理模式的“中国特色”

基于大学组织特性,大学治理具有共性,如知识创新对学术自由的内在要求以及大学自治、学者治学对于学术自由的基础保障作用。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体制机制、社会文化、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及其体系结构等决定了大学治理模式的差异性。大学治理模式只有以大学知识生产规律为根本依据,并反映本土需求,具备本土特质,彰显本土智慧,才能达到治理的目的。因此,要探索建设中国大学治理模式,必然要发掘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治理机制,并发挥其促进大学知识创新的独特优势。

中国大学治理模式是包含领导机制、实践机制、评价机制等在内的一个系统性概念,而坚持党的领导是其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大学治理模式之“中国特色”的核心标识。我国大学治理中坚持党的领导是指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执政党,对于大学拥有最高领导权和决策权,党依据党章和国法,按照法定程序,对大学办学实施引导、监督、规范和支配等,以确保其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党对大学的领导在形式上表现为“党委领导”。回溯历史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大学领导体制先后经历了八次变迁,最终确立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基本制度[1],这表明坚持党对大学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则进一步表明,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根本保证,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中国之治”。这意味着,坚持党的领导,并不断加强党的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构建中国大学治理模式的必然选择。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规定“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党的委员会全面领导学校工作”。

党的领导彰显着我国大学治理模式的独特优势

我国在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上呈现出典型的后发外生型特征[2],不断向世界高等教育体系的中心靠拢[3],体现了经由本土化改造的中国大学发展与治理体系有着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反映着党和国家不断加强高等教育现代化治理的积极作用。

第一,引导大学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树立正确的办学目标、优化目标体系,是大学治理的重要内容。以人才培养为例,大学培养人才,既要引导学生习得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优秀的职业或社会化素养,但更要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伦理观、价值观,树立起高尚、远大的理想与信念。所谓“立德树人”,其本质也就是要求大学从“德”与“才”两个核心维度来实施人才培养,但以培养学生德行为先。因此,大学在办学理念与办学方向上,应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本,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贯穿于人才培养之始末,唯如此,才能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使命。在这个过程中,党的领导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引导和规范作用,无论是通过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还是指导大学在教学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命,包括思政课程与教学改革以及课程思政模式的深入探索等,都有利于确保大学办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保障大学教育的“人民性”[4]。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是大学治理模式的重要构成,因为其是大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础,大学因之获得充分的合法性根基,进而持续获得国家和社会支持。从这个角度来说,党的领导有效引导大学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体现着我国大学治理的特色与优势。

第二,确保大学办学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大学在智力服务领域的独特优势空前地凸显了其时代价值。大学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反映了知识生产模式的变化,即社会需求成为大学知识生产的根本推动力量,而大学只有适应社会需求、变革知识生产模式,才能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在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进行多元立体的互动中,大学的知识生产效能不断增强,其知识创新价值和社会服务价值持续提升。因此,产教融合正成为大学发展的一种战略模式。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驱动基础的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等新体系对科技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必须以有效对接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在重大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而这需要大学强化国家和民族担当意识,进而积极转变知识生产模式,提高知识生产效能,延伸知识价值链。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中,党的领导从根本上保障了大学服务于国家事业的价值导向,进而深化综合改革,实现内涵式发展,以卓越的智力服务能力推动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尤其是促进当前国家“双循环”战略的高质量实施;在应用和服务导向下,大学将加快办学模式转变,尤其是要建立新的知识发展模式,并构建相宜的学术治理体系。目前,我国“双一流”建设正进入关键期,交叉学科建设以适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成为大学办学的重要方向和任务,这就要求党不断优化其大学治理能力,发挥治理优势,引导探索适于新形势、新需求的大学创新发展机制。

第三,通过重点建设模式促进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当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成本空前提高,大学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专业与课程开发、实验与实训等费用越来越昂贵。一方面,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主要以国家财政为基础,大学缺乏面向社会筹集办学经费的主动意识;另一方面,我国办学历史较短,具有封闭办学传统,面向社會独立办学的能力较弱,这导致了资源投入状况影响大学办学模式和办学能力。在此条件下,国家财政投入的规模与使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着我国大学发展质量。而高等教育财政投入质量体现着党和国家的大学治理智慧。具体来说,在整体的财政支出中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占多大比例、有限的高等教育财政如何发挥更大作用,取决于国家的教育观、大学观及发展观,取决于对我国大学发展命脉的准确把握。从我国大学发展的历程来看,重点建设是党和国家实施大学治理的重要方式[5]。从“211工程”“985工程”,到“2011协同创新计划”、“双一流”建设以及微观层面上的一流专业与课程建设、“强基计划”等,都是重点投入、重点发展模式的典型表现。从实施效果看,这一模式符合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相对有限、亟须提高财政投入使用效率的国情需要,在较短时期内显著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培育了一批高水平大学,缩小了与世界一流大学间的差距。显然,这一发展模式背后反映的是党和国家强大的思想动员能力和资源调配能力以及更深层面上对社会发展、教育发展和大学发展的科学判断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

提升党的大学治理能力是我国大学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向度

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党的领导毋庸置疑地发挥了根本性作用,但客观地说,党对大学的正确领导经历了一个不断转变和优化的过程。而随着当代大学的组织结构、职能体系及其内外部关系越来越复杂,党必须不断优化其大学治理能力,以保障其领导的先进性,这是我国大学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向度。

从根本上说,党的大学治理应以大学组织属性及其内在逻辑为出发点。大学的独特功能与价值是以其学术创造为基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治理的本质是学术治理,学术规律和相应的规范规则应作为党实施领导权、治理权的基本依据。无疑,党的高校组织系统,如学校的各级党委或党支部必须依据党章国法履行政治责任,但政治责任的履行应以促进高校学术创新为基本目标,正如《条例》所要求的,高校党委要“全面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保证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各项任务的完成。”申言之,高校党委的领导与治理反映在高校学术发展领域,除依章依法实施组织、政治和思想领导外,其实是一种保障和服务,即保障大学拥有从事知识生产所必需的适宜场域及其秩序,为满足人才培养和学术发展诉求提供充分的资源和制度基础,而避免政治权力过度凌驾于学术之上,束缚学术创新。尤其是在具体治理过程中,应避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行政化等问题。《条例》强调,高校党组织工作要坚持从严治党,加强作风与纪律建设,并将党建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深度融合,为高校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党建工作的根本标准。

要实现党的领导的科学化和专业化,前提是拥有兼具政治家和教育家素养的大学领导者,既能满足高校党建工作需求,又能适应大学作为教育机构和学术机构的专业化要求。但就现实来看,我国有些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以政治或行政的逻辑来管理大学的倾向,造成了大学的行政化问题;有时候则由于对高等教育和大学组织的认识缺乏科学性而导致决策偏誤,甚至以背离教育和大学组织规律的方式实施管理。当前,“双一流”建设已步入深化期,高水平大学建设空前地需要有一批教育家型大学领导人,以现代化的治理能力带动大学的现代化发展。为此,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大学治理现代化探索的重要任务,是在强调政治标准的前提下强化专业素养。一是建立健全大学党委负责人遴选机制,强化卓越的学术素养和教育素养要求,充分发挥教育家型大学领导者的“头雁效应”。二是优化大学党委负责人及党委委员的培训,将《中国共产党章程》《条例》等政策和教育科学、管理科学等相关理论作为重要培训内容。三是完善大学党委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即切实以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智力服务的实效与质量为评价标准,引导其面向院系基层和广大师生需求,发挥好保障与服务作用。总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实施“中国探索”,以突出“中国之治”,彰显“中国优势”[6],而坚持党的领导并不断提升党的现代化大学治理能力,是“中国之治”的重中之重。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重点项目“中国特色大学治理模式构建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ZD018)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赵爱玲.新中国成立60年来高校领导体制的历史变迁与现实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2):18-20.

[2]阎凤桥.我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制度逻辑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11):46-50.

[3]蔡先金.论全球视野下中国大学的机遇[J].山东高等教育,2016,4(5):1-9,101.

[4]石中英.中国共产党关于教育性质问题的百年探索[J].重庆高教研究,2021,9(1):3-11.

[5]马陆亭.新中国成立70年: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历史使命与巨大成就[J].中国高等教育,2019(17):4-6.

[6]宣勇,伍宸.论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之治”[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2):1-13.

{作者单位:张继明,济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臧伟,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机械设计研究院}

[责任编辑:苑聪雯]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党的领导
科技看百年
如何让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对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一致性的认识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
朱景文: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
张荣臣:党的领导是最根本的保证
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