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何家英作为当代工笔人物画的领军人物,不仅继承了传统工笔画技巧,还敢于创新,不拘泥于中国画技法,虚心学习西方绘画技法,将西方绘画的写实性技巧融合于中国传统绘画中,形成了一个新的效果。本文从何家英的作品出发,浅析他在绘画技法上的继承与创新。
关键词:何家英 继承 创新 工笔人物
一、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历程
工笔人物画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人们在湖南长沙楚墓中发现的战国时期的《人物驭龙帛画》是我国最早的三幅帛画之一。画面以线条为主表现人物,是我国出现最早的工笔人物画。这幅作品属于民族艺术,画面中线条的灵动、飞舞反映了当时人们内心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权威的向往。这也是我国工笔人物画的萌芽时期。后来,被誉为“画绝”“才绝”“痴绝”的东晋画家顾恺之对人物画也颇有研究。[1]顾恺之在论画时借用了嵇康的一句古诗:“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就是说,运笔作画并不难,但是如何表现人物神情就很难了。尤其是人物画中的眼神。俗话说得好,“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要表达精神活动,这并非易事。晋、唐、五代人物画占据主导地位,也是人物画最繁荣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画家有唐代的阎立本与其代表作《历代帝王图》,张萱的《捣练图》,五代时期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以及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等。虽然在宋、元以来人物画出现了低谷,但人物画在多方面沉淀中进步,也产生了许多卓越的画家。例如宋代的工笔人物画首推白描大师李公麟,后来明代的吴伟在表现技法上也属于工笔白描一体,也有一些李公麟的味道,为人物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时至今日,当代工笔人物继续发展,当代工笔人物首推何家英,何家英汲取古代之精华,又融合了西方的写实性技巧,使工笔人物画更上一层楼。
二、何家英对古代工笔人物画技法的继承
(一)何家英作品中的“十八描”
“十八描”是中国古代绘画技法,是中国古代人物画表现人物衣纹常用的技法。何家英的工笔人物画中也借鉴了“十八描”,其作品中大量运用钉头鼠尾描、柳叶描等“十八描”线条形式。而中国画中的线条又与书法息息相关,每根线条都是由起笔、运笔、收笔三个步骤完成,这样画出来的线条质量极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以顾恺之为代表的画面技巧主要以线条为主,注重古法用笔,以形写神,用线条表现人物衣纹,在线描的基础上略附淡彩,使得人物生动活泼。魏晋时期的绘画特点在何家英作品中隐隐表现。
以何家英的作品《魂系马嵬》为例,画面中讲的是“马嵬驿兵变”。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至马嵬驿站,随行将士以杨国忠串通胡人谋反为由将其杀死,而作为其妹妹的杨贵妃也被处死。这幅画人物众多,气势磅礴,画面左侧唐玄宗身穿黄袍,背对将士,低头扶鼎的这种无奈与画面右侧众多身着红色衣服的武将浩大的气势产生了鲜明的对比。画中杨贵妃瘫坐在地上显得凄凉哀婉,楚楚可怜,何家英将画面中女性的脸型表现得圆润,也将高贵的气质表现得栩栩如生。作品气势磅礴,色彩对比强烈,线条用色都继承了晋唐以来的画风,如此磅礴的场面,画中每个人物的神情姿态都表现得不一样,也体现了何家英深厚的绘画功底。
(二)何家英作品中的“六法”
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中最早提出“六法”,六法指的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模移写。这一套理论也是用来评画的最高准则。“六法”的提出也标志着古代绘画理论框架的初步完善,以至于后代的画家也将“六法”作为评画的标准。[2]宋代美术史学家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中提到“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也提到过谢赫“六法”,排在第一位的是气韵生动,一幅作品不仅要注重其外形,神的表达也是非常重要,形神兼备才能称得上气韵生动,气韵生动也体现了一名画家的气质与修养,这也是气韵生动排在“六法”中第一位的原因。
以何家英的作品《桑露》为例,首先从气韵生动的角度来说,画面中人物形态丰富,五位少女姿态不一,有正面的,有坐在树上的,有弯下腰的,形态不一。五位少女的表情也全都不一样,坐在树上的少女若有所思,画中最右侧的少女向左侧看好似在寻找着什么。画面中人物表情刻画得栩栩如生,形神兼備。每个少女的心理活动也都很好地表现出来。在何家英的描绘下,人物形象虽然不尽相同,但每位少女形象的个性特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气韵更加生动。
骨法用笔就是用对应的笔法表现人物特征。从骨法用笔的角度来说,《桑露》这幅作品中,何家英继续秉持着用线造型的方法。勾勒衣纹的线、勾勒手脚的线、勾勒树叶的线、勾勒头发的线,都用了不同的勾线方式,用不同质感的线来表现不同的物体。这也正是骨法用笔的真谛。
随类赋彩也是“六法”之一,是谢赫提出的设色方法,也是中国画的一种评画标准,主要指的是人物画的设色方式。随类赋彩就是将物体分为几类,比如人的面部和手分成一类,草本植物分成一类等等。在何家英的《桑露》中,人物的衣服、裤子用了同种色调进行处理,人物的面部与手也是如此。最后是构图,也就是“六法”中的经营位置,这幅《桑露》构图饱满,五位少女前后关系明确,错落有致,有站立的,有坐着的,有弯腰的,画面节奏感极强。
三、何家英对工笔画的创新
(一)中西融合的绘画技法
何家英属于典型的学院派,他从天津美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何家英前期主要以写意人物为主,但他不满足于现状,不断探索新的艺术形式。从写意、工笔再到西方绘画中的油画、素描、水彩等,他都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与研究。比如西方著名画家达·芬奇、德加、提香等都成为他学习的典范。
在其早期的作品《十九秋》当中,他坚持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念。为了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他曾多次去农村进行写生,写生稿达百余张。何家英不仅对构图有着严谨的要求,对人物形象塑造上也是比较严苛的。对人物衣纹进行处理是比较困惑的,衣服褶皱较多,如果一一表现出来就达不到中国传统画所要求的那样,线条不够流畅完整,没有节奏韵律,这样就丧失了中国画的味道,就像速写一样。何家英带着困惑多次进行观察整理,将人物衣纹根据人体结构进行勾画,去掉了很多杂线,这样便解决了之前的困扰。何家英不仅对线条有着严苛的要求,也非常注重人物面部的塑造,传统的仕女画是运用“三白法”进行表现,但是传统的方法有时并不能完全表现当代人物,尤其是人物面部,如颧骨和颞骨等。何家英加入了西方绘画的方式进行表现,这样也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何家英不拘泥于中国传统绘画,他深知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会创造出不同的艺术氛围和艺术表现方式,在技法上的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因而何家英也努力去寻找西方绘画的特点,虚心学习并且运用到中国画的创作中。
(二)题材更加生活化
何家英的人物画更加生活化,早在晋唐时期人物画就已经达到了鼎盛时期,但在当时绘画是为皇亲贵族服务的。唐代的画家张萱主要以画仕女、宫苑为主,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也是描绘有地位的贵族生活。到了宋代,花鸟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宋代的宫廷画院人才济济,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宋徽宗赵佶,此时绘画依旧是描绘贵族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的思想慢慢转变,开始对平凡的生活感兴趣,开始观察生活,享受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美的存在。[3]何家英运用大量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按照现实的原貌,作具体如实的艺术描绘,真实地再现生活。如何家英的作品《十九秋》,为了这幅画的创作,他多次去往农村收集素材,才艰难地画出了与我国传统仕女画不一样的作品。
四、结语
何家英的绘画艺术对当代中国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人物画不仅能感受到古代传统技法的味道,也能感受到新时代的气息,他学古人,但不一味地仿古。他的革新精神是对艺术家的要求,也是艺术家向前发展的重要条件。何家英独特的个性也决定了其艺术的发展方向,他坚持艺术服务于时代和人民,认真观察生活,了解生活。为了画好一幅作品,都要画百十张的速写作为基础。他善于向优秀的画家汲取营养,画中每一个人物都用生动的笔墨塑造得有血有肉。他的作品让人百看不厌,尤其是那些沉静优雅的少女,总给人一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感。他的工笔人物画继承了古代传统,并在继承下开拓创新,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貌。在何家英看来,画画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存在,也是一种对美的选择。何家英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又借鉴西方的表现手法,促使中国画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李贝贝.当代画家何家英的工笔人物画艺术[J].美与时代(中),2019(04):61-62.
[3]陈洪大.浅议何家英工笔人物的传承与创新[J].美术教育研究,2020(11):24-26.
(作者简介:郭亚华,男,硕士研究生在读,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级,研究方向:中国画)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