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微
在幼兒园的一日生活中,男孩心智成熟略晚于女孩,似乎已成为共识。在较多情况下,大多数男孩会处于被动的、次要的、需要帮助的地位。通常老师在对男孩女孩作总体评价时,我们常常能看到女孩更容易受到青睐、获得更多赞许。而男孩则容易在冠上“聪明”的帽子后被老师婉转地提出更多希望与要求。鉴于目前男孩女孩发展的不均衡,“男孩弱势”现象的日渐凸显,笔者试图通过分析“男孩弱势”现象,寻找有效的改善措施。
“男孩弱势”现象的表现与成因
大班“男孩弱势”现状调查 为了较客观地了解上海市嘉定区双丁路幼儿园大班“男孩弱势”的实际情况,我对幼儿园大班组4个班级的老师和幼儿进行了随机访谈。笔者从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受访师生认为“男孩弱势”现象存在于自己班级中。而调查结果也显示:一是男孩们在五大领域中的弱势表现存在倾向性,不同班级的男孩们在某些领域都存在弱势现象。二是教师在判断评价“男孩弱势”时存在片面性,经常是以偏概全、一刀切的进行评价。
男孩弱势现象的成因 首先,3~6岁男、女孩身心发展的客观差异导致“男孩弱势”现象普遍存在。例如:男孩群体的语言表达、理解能力普遍不及女孩群体;男孩群体的专注力不及女孩群体;男孩群体具有更高发生频率的攻击性行为,更容易叛逆。其次, 3~6岁男性幼儿发展的教育环境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例如:家庭教育的失当,家长对男孩的教育容易出现简单粗暴的现象;学校教育的女性化倾向,目前大多数幼儿园中的大多数教师为女性,受自身性别特征的影响,女老师更青睐温和、听话的幼儿,这在无形中压抑了对男孩的天性。
改善“男孩弱势”现象的策略
先前的调查已经表明,在我园大班“男孩弱势”现象是存在的,虽然还并未达到全面弱势、全程弱势的程度,但至少部分危机是客观存在的。我认为,改善男孩弱势应协同家庭、园所多方力量,从课程、评价等多角度入手。
完善课程,建立“男孩宝典”大班课程资源库 为了让课程更符合大班男孩的兴趣和需求,我园在四个大班的男孩中就“在幼儿园中,你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四个大班男孩喜欢的活动类型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他们更偏爱运动类、竞技类、科探类以及自主表现空间较大的活动。这些活动从内容、组织形式、材料等不同程度上符合男孩的个性和学习特质。所以他们会在活动中表现出更高的能效,过程中破坏规则的行为也不知不觉减少了。
做法1:我们根据男孩对幼儿园各类活动的取向以及“男孩弱势”现状建立“男孩宝典”大班课程资源库。从大班年级组收集各类男孩偏爱的、实施效果较好的活动或班级管理的做法,汇编成库。
做法2:从男孩爱自由、不喜欢拘束、更喜欢变化等天性考虑,设置“快乐男孩日”,给男孩一定空间,让其自由选择课程。如:菜单式选择,让男孩在“男孩宝典”课程资源库中自主选择若干时段进行喜爱的活动。
成效:以上做法一定程度上丰富并完善了幼儿园课程,也给予大班幼儿个性化选择课程的自由。通过抽样访谈,发现课程实施近一学期后,大班男孩对“男孩宝典”课程的满意率为80%以上,对“快乐男孩日”的满意率为90%以上。
改进幼儿评价制度,实行“多元化”评价 由于幼儿园大多是女性教师,评价视角容易受自身性别的影响。在这种评价机制下男孩较难得到公平的肯定。因此我们需要把男孩和女孩的评价标准加以区分,在尊重男孩天性的基础上,对其做出公正的评价。
做法1:加强过程性评价,弱化结果性评价。评价指标更关注男孩过程中的能力、态度、方法,而非结果。这样的评价,帮助教师扭转了对结果的高关注,引导教师更为客观、真实、公正的还原大班男孩在活动中的表现,发现男孩在能力、方法和态度等方面的优势。
做法2:形成渐进性评价。建立“男孩发展档案”,让每一个男孩以自己为比较标准来衡量成长中各方面的发展状况。
成效:这样的评价机制,首先能对幼儿做出“当下”的评价,也能从较长时间段中考察男孩的动态成长情况。其次,能避免男孩女孩片面比较,相对公正地在男孩群体中进行评价。再次,男孩自评的方式是考虑到男孩天性的个性化评价,它不光是一种评价方式,也是利用男孩心理特点促进其发现优势建立自信和发现弱势积极改进的一剂良药。
挖掘家庭、社区教育,弥补学校教育环境男性缺失 改善“男孩弱势”现象,需要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家庭与社区资源,将男性角色引进学校教育中,如开展“爸爸进课堂”“男子汉运动会”“男孩劳动体验日”等活动,以求更有利于男孩的全面发展。
当下,“男孩弱势”现象的讨论还在继续,针对该现象的研究也日益充分。作为一个热点话题,如何揭开表象的面纱以还原现象背后的本质,如何更好地发挥幼儿、教师、家园社区的教育合力,寻找更适宜的“男孩教育”路径,都是本研究继续努力的方向。
(作者单位: 上海市嘉定区双丁路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