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冠超
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本土文化的载体,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中心小学校是北京市民族传统文化基地校,作为语文教师,笔者有责任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精华,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和责任感,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历史之美、民俗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文化天空中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提升教师自身传统文化修养
语文教师要想教好语文课,并且要把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就必须博览群书,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扎扎实实地阅读、钻研有关传统文化的专著,一点一滴地积累,让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及时地完善和更新。在平时,我经常会阅读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在学校工作中,我还积极参与了学校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我校校本教材是基于民族节日编写的,在编写的过程中,我把中华传统节日熟记于心。在语文课上碰到清明、中秋等内容的课文时,我会为学生拓展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
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
抓住语文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 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对文本的分析和对“人”的分析联系起来,挖掘文学作品的人文性,以及文学作品的“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等。它应当渗透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渗透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挖掘教材传统文化内容 教材、读本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我们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的信息。二是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著作的文化内涵。三是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四是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五是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开展活动弘扬传统文化
学校积极带领学生开展关于传统文化的活动,包括:搜集中华传统文化和成语故事,定期进行讲故事交流比赛;定期举行弘扬传统文化手抄报和诗配画活动比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形式,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并定期进行诵读比赛;开展“我们爱春天”语文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搜集关于春天的古诗,关于春天的优秀美文赏析,了解关于春天的节日,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诵读提高语言能力
“读读背背”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语文园地”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让学生了解、吸收中华优秀文化,提升语文素养。在平时,我注重带领学生对传统文化诗文的诵读,同时为学生创设情境去使用,冬天来了,学校的梅花凌寒独自盛开,我会带学生们到校园内走一走,他们不约而同地说出了“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诗句,想到了梅花的高洁品格。春天我会带学生们去寻找春天,并用自己积累的诗句赞美春天。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诗文之后,在运用时便会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如,写到时间时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也慢慢地培养起来。
广泛阅读,提升语文素养
首先,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摩登时代,他们每天面对的诱惑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有很多,这难免会让孩子变得浮躁,而这时我们就发现为孩子开辟一个纯净书香世界是多么的有必要。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生命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不管社会怎样变迁,不管科技怎样进步,不管教育怎样改革,我们都必须让孩子们在人生记忆力最佳的时期,诵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让文化经典占据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的阅读从一起步,就直抵经典。
其次,让学生自由地阅读。语境有三个层次:一是文章本身,即字、词、句、段、篇的文字语境;二是与文章直接相关的写作背景、缘由,所涉及的人、事和作者意图等;三是蕴含在文章内容和表达形式后面的社会、历史文化大语境,包括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艺、风俗、民族的心理和民族历史,乃至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等泛人文内容。我们今天应提倡有个性、怡然自得的阅读,而不必把学生绑在“字、词、句、段、篇”的肢解上,也不必要学生苦苦寻求“准确、深刻”的理解。努力让学生在“得意”“会意”和“欣然”的自然过程中陶冶性情,发展人文精神,在宽松自由的阅读中积累知识,增进才智,开发创造力。
对民族经典,特别是传统文化作品的重视,已经成为语文教育专家们的共识,每个学生应该从小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语文的外延就是进入更广阔的文化空间,汲取更丰富的营养,让我们的孩子建立起强大的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做好文化传承的桥梁,用心去对待每一节语文课,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和满腔热情,将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中心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