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全媒体记者 卞瑞鹤 盛素芬 通讯员 孔德贤
在新乡市平原示范区桥北乡盐店庄村桃果交易市场,桃农幸福忙碌着 摄影/李嘉南
黄河北岸,在河南省新乡市平原示范区桥北乡的盐店庄村,有一片宛若仙境的万亩桃园。春天来时,这里桃花十里,游客如织;夏天来时,这里硕果满枝,商贾云集。这个抬头就能看到黄河,侧耳就能听到涛声的村庄,曾经交通闭塞,土地贫瘠,村民依靠种植红薯和玉米艰难度日。如今,这里早已焕发新颜美如画。盐店庄村因为“桃之夭夭”而实现华丽嬗变,堪称传奇。
盛夏季节,夏风从黄河岸边吹来,清爽怡人。沿着平坦的滩区公路在万亩桃园中穿行,只见一个个红艳艳的桃子挂满枝头,勤劳的人们或在林间采摘,或在整理桃园,时而满载桃子的农用车驶出桃林……眼前的一切,真是一幅令人向往的新时代乡村振兴图。
300多年历史,3000多人口的盐店庄村,新中国成立以来只有三任村支书。这个外人看不懂的别样“纪录”,其中缘由,一个字,“穷”。
“盐店庄,荒滩地;晴天沙,雨天泥;种啥不长啥,天天饿肚皮。”这个顺口溜,村里超过35岁的人都耳熟能详。整个村庄都在黄河滩区“二滩”的盐店庄,“一碗水半碗沙”。改革开放初期,即使条件最好的水浇地,一亩小麦也打不了400斤。
2000年,正值盛年的第二任村支书关永才开始为村里物色接班人。“俺村要想脱贫致富奔小康,就得有个史来贺、吴金印那样的带头人。”
然而,在当时偏僻落后的盐店庄,有点本事和想法的年轻人早就出去闯世界了。于是,别的村子争来抢去的村支书位子,在这儿居然成了“烫手山芋”。直到2008年,关永才看中了时年30岁出头的年轻党员关源群。彼时的关源群,正铆足了劲在小康路上“春风得意马蹄疾”,干啥成啥的他在村里是公认的“人尖子”。
“他精明能干,村里那个砖瓦厂谁干谁赔,到他手里一年就盈利;他实诚厚道,谁家有困难找他帮忙,他都是有求必应;真要有啥他拿不下来的,不是还有我们几个老家伙兜底?”关永才用这样一番话说服了别人也说服了自己。
2008年下半年,关源群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走马上任。新官上任三把“火”,但他这“火”从哪儿“烧起”,是个问题。
心眼活,吃白馍;走不通,换条路。经过多方考察调研,在新乡市林业局专家的建议下,关源群将目光盯上了“可能还靠谱点”的桃树。
然而,当关源群将村里的老少爷们召集在一起商议时,任凭他在台上苦口相劝,底下响应者仍寥寥无几。来了三四百人,同意种桃树试试看的只有两家,这两家大概率还是在照顾关源群的自尊心。
会后,老党员关元永走过来劝关源群:“群众都是这,赚得起,赔不起,‘不见兔子不撒鹰’。咱几个先干起来,赚了钱他们就会跟着干了。”第二天,关源群就开车进了城。几经周折,他找到了时任新乡市林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的何长敏。直性子的关源群开门见山就对何长敏说:“有没有一种桃树,成熟早、挂果快,还比一般桃耐储藏?”常年跟农民打交道的何长敏也不含糊:“有是有,就是还处在试验阶段,全国才有400亩,你敢不敢种?”“敢!”
2009年3月,这种名为“突围”的新品种桃树在盐店庄落地生根。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关源群几乎进入了疯魔状态,他拽着何长敏天天往桃树林里跑,几乎不会干农活的关源群,硬生生把自己变成了老农民模样。他的这股子拼劲儿,让群众心热了,也让说风凉话的沉默了,第一批种植桃树的村民增加到10户,种植面积扩大到80亩。
2010年6月10日,15个月成熟的“突围”蜜桃惊艳问世。“咱的桃子品相好、颜色靓、不怕压。我们摘了半车到郑州大中原批发市场,一会儿就被围住了。第二天更是来了不少客户。”关元永回忆,“当时桃的市场价大概每斤一块五,我们定价每斤三块二都供不应求。我一亩桃卖了4000多块。”看到收入如此可观,群众的种植积极性大增,400亩桃树的扩张种植计划随即敲定。
在新乡市平原示范区桥北乡盐店庄村,桃农程金荣在查看桃子生长情况 摄影/李嘉南
2011年,盐店庄迎来史无前例的大丰收。第一批桃树进入盛果期,管理最好的一家,一亩桃挣了8000元,整个村子沸腾了。“听党的话等于能挣钱。”观望的人越来越少,加入的人越来越多。至2011年年底,盐店庄村在新乡市林业局的支持下,购置桃树苗43万棵,桃林规模发展到1600亩。
而后经过3年的发展,村里成立了“盐腾”合作社,开发出“春蜜”“春红”“盐腾六号”等多个新的蜜桃品种,桃产业在盐店庄已成气候,“万亩桃花源”雏形显现。
盐店庄的桃树首批种植品种叫“突围”,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要想进一步发展,到了“突围”的关键时刻。困扰盐店庄的,第一个是市场瓶颈。桃子产量的逐年增加,郑州周边的市场已经满足不了销售需求。关源群果断决定,要干就干大的。
2014年4月,关源群带着在平原示范区做生意的李小四、李志坚等,目标直指北京新发地农产品市场。“原来只想着陪村支书出来转转,没想到那么辛苦。”开辟市场时的艰难,李志坚至今记忆犹新,“像新发地这样的大型批发市场,交易都是凌晨开始,天亮结束,我们几个人当时挨个门店留电话、做推销,一干就是一夜。为了赶时间,也为了省钱,十几天时间里,我们就住过一次旅馆,还是几个人挤在一个小标间里。”
李志坚说,关源群比他更累。返程的时候,为赶上青岛一个水果展销会,关源群在自己腿上别了根牙签,逼着自己清醒。实在坚持不住了,他决定在服务区睡十来分钟,这让被叮嘱当“闹钟”的韩文杰当时很是作难:“喊他吧,我看他恁辛苦,实在不忍心;不喊他吧,照着他那脾气肯定要吵我。”
打开北方市场已属不易,打开南方市场更是难上加难。李小四回忆:“当时一些南方地区的客商,还对我们抱有偏见,一听说是河南人,话都不听你说完。”即使这样,他们也没有放弃,顶着白眼走遍了江浙沪,走进了广惠深,“哪怕一百个人里有一个人愿意来,也值当了。”
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就这样,全国市场的大门慢慢为盐店庄打开。东北人来了,山东人来了,广东人也来了,而且来了就“不想走”。“这里的桃确实质量好,而且没有以前水果行业那种‘代办’‘扣秤’陋习,面对面跟果农、合作社交易,我们非常放心。”凭借好的产品和服务,盐店庄的桃子一时间好评如潮,大受市场欢迎。
第二个交通瓶颈,也迅速被打破。至2014年年底,盐店庄村累计铺修水泥路1.9万米,打井140眼,埋架电线18万米,幸福渠以南到桃园的路拓宽至10米,基本解决了采摘季的车辆拥堵难题,也消除了桃林灌溉隐患。
2016年,盐店庄桃林种植面积突破8000亩,综合收益超过8000万元,盐店庄一举甩下戴了30多年的“贫困帽”。
2018年,占地100亩的鲜桃交易市场建成投入使用,盐店庄的桃园也漂漂亮亮地突破了1万亩大关。这一年,关源群被新乡市委组织部授予“史来贺式的好干部”。
“今年桃子的行情很好,价格高,桃子供不应求。前几天,桃子下来的时候,来自全国各地的桃商每天都有上千人。我们村大小食堂有100多家,家家爆满。”盐店庄年轻的村党支部副书记朱迎军讲起销售桃子的盛况兴奋不已。
现在,盐店庄桃树有油桃、蟠桃、黄桃等8大品种,每年从5月底到11月,月月都有桃成熟适宜采摘。寓意村庄实现腾飞的“盐腾”桃,早已走进北京、东三省、内蒙古、新疆、北京、天津、上海等地,2019年还销往香港、俄罗斯。
桥北乡副乡长李军介绍,现在,盐店庄村家家户户种桃树,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整个桥北乡桃树种植面积有4万多亩。“南阳山,北平原”的发展格局,已在 “桃界”形成共识。
阳山镇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所产水蜜桃驰名全国。在李军看来,无论从桃种植规模、种类、品质还是文化底蕴,盐店庄的桃子,都足以与阳山的桃媲美。“阳山镇3万亩的桃树种植面积在南方称王称霸,桥北乡桃树种植面积现已超过4万亩;阳山镇以种植水蜜桃为主,品种单一,而盐店庄桃树品种多达8种,几乎一年四季都有桃;他们的水蜜桃糖度通常在10度左右,我们的桃子糖度最高可达20度;位于黄河岸边的盐店庄村,还具有悠久的种植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某些方面,我们与阳山镇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在市场化运作和品牌打造上,盐店庄还需要继续努力。”李军介绍说,“目前,盐店庄已经和实力雄厚的田园东方进行洽谈,通过专业化团队进一步聚焦品牌,提升品质,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
如何跳出盛极而衰的产业发展规律,也是关源群和村“两委”近几年考虑最多的事情。在关源群看来,立足万亩桃园,发展绿色生态游,把观赏桃花、采摘蜜桃、文化旅游融合起来,是盐店庄的长远发展之计。
201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次讲话,让关源群找到了带领盐店庄桃树创新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目前,盐店庄以桃树为主题,围绕二产做文章,实现农旅、文旅、商旅“三旅”融合发展。以二产带三产,三产拉二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盐店庄及周边乡村早日实现乡村振兴。
“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自古被称为天河,受此诗句的启发,平原示范区创立了“天河”品牌。继“盐腾”“盐腾贡桃”品牌之后,品牌效应更为凸显的“天河天桃”,将作为一张更加亮丽的名片,与盐店庄一同走进更加广阔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