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一臻 王雷 王有鑫 编辑/孙艳芳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是制造业强国和对外投资大国;同时日元是全球重要的避险货币。自2013年以来,日本国际收支一直处于“双顺差”状态。2020年突然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日本国际收支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试图对此进行分析,研判日本国际收支演变趋势和特点,并提出对中国的启示和建议。
日本国际收支与其经济结构密切相关。日本是制造业和出口大国,拥有多个全球知名的跨国企业,直接投资存量全球排名前列。其金融体系完善,金融市场发达,国际收支长期呈现“双顺差”格局(见图1)。2015年以来,稳定性较高的经常账户顺差与波动性较高的金融账户顺差规模大体相当,国际收支结构相对稳定。然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使这种稳定性受到一定冲击,金融账户顺差大幅下降,国际收支顺差为2987.75亿美元,同比下降38%,占GDP 的比重由2019年的9.5%降至5.9%。
日本是此次疫情中亚洲受影响较大的国家,制造业、旅游等多个行业受到显著冲击。受此影响,2020年日本经常账户顺差降至1641.2亿美元,较上一年下降7.1%。主要是受服务贸易和转移支付逆差扩大和投资收益汇回减少所致;而其中的货物贸易顺差有所扩大,对经常账户形成了一定支撑(见图2)。结构分析如下。
货物贸易顺差逆势上涨,日本制造业的竞争力和韧性凸显。2020年第二季度,日本货物贸易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逆差135.4亿美元,同比大幅下降74.0%;但三季度快速转回顺差状态。2020年其全年货物贸易顺差282亿美元,同比增长19.5%。这主要得益于日本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以2018年指标为基础计算)”,2018年日本制造业竞争力全球排名第四,制造业出口占总出口的份额高达90%。更重要的是,日本制造业的优势主要聚焦在高端制造业领域:2018年日本中高技术制造业出口占制造业总出口的比重高达80%,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在全部制造业增加值中的份额为56.6%。日本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上游地位稳固,制造业,特别是中高技术制造业则是其经济实力的重要支点。制造业在疫情背景下的迅速反弹,是日本工业生产和出口快速复苏的重要原因。
服务贸易降幅较大,疫情对日本服务业的冲击大于制造业。2020年一季度以来,日本经常账户下服务贸易均为逆差(见图2),旅行收支恶化是主要原因。日本服务业在全球位列前茅,其中旅游业占据重要地位。新冠疫情暴发后全球多国采取的封城、限行令等政策对日本国际旅游业影响重大。特别是2020年东京奥运会由于防控疫情而推迟一年举办,打破了日本借助东京奥运会吸引海外游客刺激经济增长的计划。2020年访日的外国游客人数仅为24万,同比减少99%,全年旅游项目收支顺差为51.3亿美元,降幅达80%左右,创历史最大降幅:疫情对日本服务业的影响明显。
投资收益相对稳定,总体表现良好。收益项目是日本经常账户主体,尽管也受到疫情影响,但并未出现大起大落,四个季度始终保持盈余(见图2),海外投资的利息及分红对日本经济的支撑作用不可小觑。2005年4月,日本内阁通过了《21世纪展望》,首次提出“投资立国”战略,是日本从“贸易立国”转向“投资立国”的关键转折点。自2005年日本收益盈余第一次超过贸易盈余起,收益项目就成为经常账户顺差最主要的来源。根据日本财务省公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日本已连续29年维持全球对外纯资产第一大国位置。日本政府积极倡导对外投资利益汇回,成功促进了海外投资收益向日本国内回流。日本经常账户在疫情下能保持基本稳定,投资收益是其重要支撑。
图2 日本经常账户季度演变趋势(单位:亿美元)
2020年日本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1422.4亿美元,较2019年下降36.7%。其中,金融账户是日本资本和金融账户盈余收缩的主要原因,顺差减少845.7亿美元,下降37%;资本账户顺差减少21亿美元,下降54.9%。
直接投资顺差同比大幅下降。该数据由2019年的2184.9亿美元大幅下降至2020年的1051.5亿美元,全年降幅达48.1%,超过2020年全球直接投资的降幅(38%)。其中,2020年第二季度受冲击最严重,由第一季度的446.8亿美元下降至105.8亿美元,降幅达76.3%;随后的第三、四季度逐渐回升。为防控疫情进一步蔓延,2020年各国均采取了严格的封锁措施,全球各地先后大规模停工停产,跨国企业全球投资计划延缓,再加上日本经济放缓导致投资收益和预期收益下滑,部分打击了外企对日本投资的积极性,造成直接投资顺差大幅下降。
证券投资受日元避险货币属性影响,波动巨大。日元作为世界三大货币之一,具有流动性好、利率低、较稳定的特征。当发生全球性危机时,跨境资本会加速流入日本证券市场,使日元在国际市场充当了避险货币的角色。总体来看,2020年日本证券投资同比下降60.9%。其中,年初受疫情在全球扩散和美国金融市场动荡的影响,日元开始进入升值周期,全球避险情绪升温驱动资本大量流入,第一季度跨境资金净流入1681.5亿美元;然而,第二季度之后,随着日本疫情的多次反复、国内经济复苏乏力,再加上股市涨幅低于美国三大股指,日元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吸引力有所下降,证券投资项下资本净流出增加(见图3)。
图3 日本金融账户季度演变趋势(单位:亿美元)
日本国际收支结构相对稳定,制造业优势突出,海外投资规模较大,稳定性的跨境资本流动较多。因此,随着疫情形势的改善,预计日本国际收支将逐渐向常态化水平恢复。
第一,货物贸易将继续改善。2020年年中以来,全球货物贸易逐渐回暖;2021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加快,货物贸易进一步恢复,外需稳步提升。2021年3月,世界贸易组织预测,2021年全球货物贸易将增长8.0%。随着全球疫情逐渐得到控制,生产和需求回暖,日本制造业和出口贸易将依托竞争优势更快地从危机中恢复。
第二,服务贸易可能将持续低迷。日本疫情在2021年4月再度反复,是亚太地区疫情比较严重的国家,目前对国际旅行依然有严格的限制,预计在疫情彻底结束前,服务贸易,特别是旅游业将持续低迷的态势。推迟至2021年举办的东京奥运会定于7月23日举行开幕式,但东京奥组委已经决定不接待外国观众,美、英等部分国家也纷纷决定取消选手提前赴日集训的计划。在此背景下,日本期望借助奥运会促进经济增长的前景并不乐观。
第三,金融账户将继续保持高波动。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加快,避险情绪将逐渐回落,加上日本经济长期低迷,货币政策维持宽松,投资回报率处于低位,将导致日元资产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下降;而另一方面,全球金融市场波动性加大,特别是在美国通胀的快速上行,导致市场对于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的预期升温,未来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可能加剧的背景下,日元资产的避险属性将进一步凸显。在上述两方面的作用下,金融账户下的跨境资本流动将继续维持高波动。
此外,鉴于目前全球经济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和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国际贸易和跨境资本流动依然面临较多变数,未来日本国际收支变化或还受制于以下三个因素:一是日本疫情的走势。继2020年4月、8月、12月份日本出现三次疫情反弹后,近期日本又出现第四波疫情高峰。日本的疫苗接种进度远远落后于第四波疫情的蔓延速度。就目前情况看,日本第四次疫情比之前都更严重,全球产业价值链仍存在断裂风险,经常账户顺差短期可能会有所下滑。二是日本经济的复苏力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21年4月发布最新预测,预计日本经济将在2021年实现3.3%的增长,这一复苏力度低于美国(6.4%)和欧元区(4.4%)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可为改善国际收支提供重要支撑,因此如果日本经济长期复苏乏力,“双顺差”的基础将有所弱化。三是日本货币政策和日元汇率走势。目前美国经济复苏加快,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预期逐渐升温;而日本经济复苏乏力,将长期维持宽松货币政策。未来美日货币利差将扩大,极有可能驱动日元再次贬值,促使跨境资本从日本资本市场流出。
第一,提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稳定经常账户顺差。此次疫情再次凸显了制造业对稳定国际收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观察主要经济体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出口贸易和经济增速变化的关系可以发现,制造业产值越大的经济体,出口贸易和经济增长受疫情的影响越小。日本重视科学技术和创新发展,以中高技术制造业为核心打造竞争优势,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占据了中上游位置,在世界市场树立了高端、高品质的制造形象。中国虽是制造业大国,然而在众多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仍受到掣肘。对此,应借鉴日本经验,以提升产品质量和标准为目标,重视基础技术研究,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弥补技术短板,巩固、提升贸易竞争优势,稳定我国经常账户顺差格局,推动高质量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第二,优化政策设计,着力吸引长期资本和长期投资流入。长期资本和长期投资是稳定跨境资本流动的“压舱石”。应根据地区差异制定差别化的招商引资方案,深度参与国际产业价值链分工,积极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加大政策开放和对技术资金配套的支持力度;扩大开放领域,鼓励外企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低碳环保等实体产业;加快推动自贸区自贸港建设,归纳总结已有成功经验并向全国推广,发挥外资集聚效应;全面清理涉及外商投资的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地缩小审批、核准范围,增加审批透明度,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第三,在金融开放的同时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避免资金大进大出,冲击金融稳定。上世纪80年代日本推动金融开放和日元国际化时,在国内金融改革尚未全面展开的情况下放开了资本项目,导致其跨境资本大量流出,国内金融市场频繁波动。对此,我国应充分吸取日元国际化的经验教训,在金融开放的背景下,不断推进国内金融改革,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强化对跨境资本流动规模、动机和流向的跟踪监测。合理把握政策推出的节奏和力度,避免短期资本集中流入。特别是在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预期升温的背景下,要提前做好压力测试和应急预案,防范逆转风险;同时,积极引导市场预期、稳定市场信心,避免“羊群效应”和顺周期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