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芗茗》是老挝口头文学中人民口口相传的典型著作之一,在老挝的封建时期,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以及外来殖民者的侵略使老挝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以芗茗为代表的机智人物便在这样的背景下油然而生。他与统治者和外来侵略者斗智斗勇的故事振奋人心,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代表人民群众取得了应得的利益。《阿凡提的故事》是我国民族民间口头文学的瑰宝,当中的主要人物阿凡提与芗茗有许多相同之处,且两个故事中所反映的故事内涵也有众多共通之处,有一定的比较价值。
关键词:口头文学;《芗茗》;《阿凡提的故事》;人物对比
一、《芗茗》和《阿凡提的故事》概述
(一)《芗茗》概述
《芗茗》故事由古诗体改写为故事集,是老挝的一部优秀文学作品,在老挝的各阶层流传广泛、深入人心,反映了老挝人民在与剥削阶级的斗争中获得胜利的美好愿望。芗茗等机智人物通过他们的聪慧化解了许多危机,并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在老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使其他的机智人物也收纳编入了《芗茗》故事集中,使机智人物的总体形象也越加饱满。这些故事被老挝人民通过传唱的方式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经后人整理成为了《芗茗》故事集。同时,也有一种说法是,芗茗的故事有可能是从泰国流传到老挝的,这一系列故事大多是发生在一个叫多罗钵蒂城的地方,经考证,事实上就是位于泰国中部的阿郁托耶城。尽管有些故事在主人公的名字和故事的细节上有所不同,但故事所反映出的斗争精神以及创作目的都殊途同归,所以极有可能是在暹罗侵略万象时传播过去的。
(二)《阿凡提的故事》概述
《阿凡提的故事》主要是以阿凡提为故事的主要人物的一系列短小的笑话故事,但《阿凡提的故事》总体属于笑话还是传记仍有存在争议,也有的学者认为不必总体将整部《阿凡提的故事》分为确切的哪一类故事,而能够依据故事类型的不同进行分类。
至于阿凡提故事的来源, 民间文艺学家的研究一般认为,阿凡提故事最早在 10世纪前后出现于阿拉伯地区,11至 13 世纪之间传至周边地区。16世纪,土耳其人拉米伊已将朱哈的趣事与当地流传的纳斯尔丁笑话收录到同一本书里。当这些故事又回到阿拉伯时,阿拉伯人直接把霍加同朱哈混为一体,称为“霍加·纳斯尔丁·阿凡提·朱哈”。在新疆维吾尔人的口述故事中,纳斯雷丁是一个12世纪的人物。1根据分析上述问题线索信息可以明显看出 ,我国作为当代阿凡提故事的源头似在新疆周边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或者阿拉伯民族地区。新中国成立后,新疆的两代情故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包括50年代、60年代和80年代,被系统地收集和出版。翻译成中文的两代情故事主要来自土耳其、阿富汗和伊朗。2
二、《薌茗》和《阿凡提的故事》的主人公艺术形象对比
《芗茗》和《阿凡提的故事》两部民间文学故事虽来源不同,但两部故事的斗争对象却又相似之处,但所反映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现状也有所不同,且两部故事的主人公虽都是机智人物,但是在故事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对人性的洞察方面也有所不同,下面将依次对这两部故事的故事内涵方面的异同进行探讨分析。
(一)相似之处
1.机智聪颖,智慧超群
老挝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国家,佛教寺庙同时也承担着教育的功能,而老挝人在佛寺出家的同时也将接受教育,因而在老挝出家的僧人也被认为是富有智慧的机智人物,《芗茗》故事集当中的主人公芗茗也曾出家为僧,所以也是老挝机智人物的一个化身。
在《芗茗》故事中,有不少故事反映了芗茗通过自己的智慧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例如故事《会上树的鲫鱼》讲到:以前,一名猎人和王爷的儿子洛可都在森林里放置捕兽器捕猎,但第二天猎人的捕兽器里是一只肥美的鹿,而洛可的则只是一只鸟,他不服气便心生歹计,调换了两个捕兽器中的猎物。猎人发现后便找法官将鹿判决返还给猎人,但法官知道洛可是王爷的儿子还是把鹿判给了洛可。猎人不服气,找芗茗来帮忙。芗茗进门就指着门外对着法官说:“快看,一条鲫鱼在树上吃着树叶呢!”法官往树上看去却什么也没有,于是嘲笑芗茗痴人说梦。芗茗反驳道:“那鹿怎么会到树上去呢?”法官无话可说,只好把鹿又重新判给了陶嘎帕。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芗茗以“以毒攻毒”的方法让不占理的法官和洛克放弃了那头肥美的鹿,体现了芗茗在面对不公时能以自己的机敏重夺正义。
阿凡提智谋超群,善于通过谋略应付对手解决难题,例如在《不吃羊的狼》中讲述到:牧人问阿凡提“你说有没有狼不吃羊?”阿凡提说“有”,牧人又问道“什么狼?”,阿凡提回答道“死狼”。又如故事《鱼上树》讲到:有人问阿凡提“如果水里失火了鱼往哪里跑?”阿凡提说“鱼往树上跑呀。”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鱼不可能上树,水里也不会失火,在这个故事当中阿凡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敏捷的反应来自如对答了这个不合理的问题。
从这几个故事来看,都用较为夸张的艺术手法来通过制造不公正且不符合逻辑的事件为铺垫,将芗茗和阿凡提两位机智人物置于故事中,通过他们的聪明才智来面对和化解了不合理的危机,也体现了他们不畏强权、坚持正义的精神品质。
2.芗茗与阿凡提角色饱满充实且具有双面性
事实上,芗茗是一个双面人物。 在多数情况下,芗茗并没有将自己的聪慧发挥在合适的地方,而是去捉弄别人。他不畏权贵也不阿谀奉承;但面对善良的老挝百姓们,却也没有慈悲之心,时常以强欺弱。不仅如此,芗茗还有心胸狭隘、小肚鸡肠的一面,而且报复心极重。他产生的强烈的嫉妒心仅仅是因为卖点心的婆婆给弟弟多分了一些点心,从而心狠手辣地杀害了婆婆和还没有断奶的弟弟。
而阿凡提虽说不似芗茗那般具有凶狠的“第二面”,但就人物形象上来看阿凡提身上也确实展现出了一些人的劣根性,如:虚荣、愚蠢、吝啬等等,在故事《筛盛水》中讲到了:有人找阿凡提借筛子,但阿凡提并没有直言相拒,而是说自己正在用筛子盛水。这则故事虽短但却直白明了地展现了阿凡提的吝啬。
虽说人们很难接受一个不畏权贵、能为人民伸张正义的机智人物有人格人性上的“污点”,但就人物在故事中的艺术形象而言,这两个人物却因为他们的双面性而更加让人们觉得贴近生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接地气”,人物形象也因此更加真实而饱满。
(二)不同之处——主人公结局的不同
在不同之处上《芗茗》的主人公最后是以死亡为结局的,芗茗之死的情节是:“批耶命人送毒粽子给芗茗吃,芗茗也早已知晓自己要死了,却让妻子在自己死后不要哭把自己伪装成还活着的样子,之后一旦听到皇宫传来哭声后再哭。芗茗的妻子也照做了,之后批耶派人去看芗茗是否已经死了,但回报得到消息说他没死,批耶便误以为粽子没有毒,自己吃了粽子后也逝世了。”而《阿凡提的故事》故事集没有提到阿凡提的结局如何,但是在电影当中阿凡提的结局并没有死,再看另一个与芗茗、阿凡提相似的一个壮族机智人物小甘罗最后的结局虽然也同芗茗一样被赐死,但又死后复活,但芗茗最后却以死亡为终。
在老挝人民普遍信奉佛教,而芗茗有作为一位机智人物最后的结局是以死亡为终,这确实让人们觉得奇怪,但是回看前面的故事情节,讲到过芗茗是具有双面性的一个人物,他心胸狭隘、报复心重,因为卖点心的婆婆给弟弟多分了一些点心,从而心狠手辣地杀害了婆婆和还没有断奶的弟弟,笔者猜测也许正是这一个“污点”而使芗茗最后还是没办法逃过死亡的制裁,这也许也是佛教里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吧,除此之外,故事《茶商》讲述了芗茗名字的由来(前文有所提及)中,芗茗还是僧侣时便同茶商打赌一事,触犯了佛教戒条里的戒赌,最后也只能还俗,也许这也为芗茗最后的结局做了铺垫,设下了伏笔。
三、两部故事的故事内涵分析
(一)民俗生活的反映
老挝人民虔诚的宗教信仰。老挝是个信仰小乘佛教的国家, 佛教中的十戒是老挝宗教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在芗茗与茶商的故事中,芗茗因违背了“十戒”而还俗的故事反映了老挝人民的宗教信仰以及对佛教的尊重。
老挝人民遵循“因果报应”的说法。因果报应在佛教中指今生种什么因,来生结什么果。在前文介绍《芗茗》故事的概述中提到了芗茗年少时期出家做小沙弥的原因在于,自己做了太多的恶事,他的初衷本是想借着出家的机会进行自我拯救,以求来生少一些惩罚和报应,但他恶劣的本性使他并没有减轻之前所造成的罪孽,反而种下了更多的恶果。最终还是以被赐死为结局。此外,由于老挝人民对宗教的信仰,清晨在寺庙附近依然有布施的现象,而布施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善行,他们相信,善良的行为可以给他们带来好的回报。这说明了时至今日,老挝人民同样遵循因果报应的说法。
在中国的阿凡提故事中,有大量反映了伊斯兰教信仰渗透入民众意识的故事,入《请求真主》、《甘露》、《从天上掉下来的礼物》等,也有存在不少关于中国穆斯林的念功、拜功、斋功、课功、朝功五项管理宗教功课的描写,如:《胡大咋能看见》、《肚子在诅咒》、《二十五遍和十遍》等等,这些故事都是民俗生活的反映。
(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一切阶级斗争都是在物质利益对立冲突的基础上发生的,归根到底也是围绕着物质利益展开的。在上述的芗茗故事中,芗茗作为老挝底层人民的代表,被王爷吩咐去找花脚筒裙、被养父要求跟着他的马跑以及法官因洛可是王爷的儿子而不分青红皂白地把猎人的鹿判给洛可等行为均威胁到了老挝人民的切身利益。随着老挝封建制度的日益衰败,人们在矛盾充斥的社会中受尽剥削和残酷地压迫。
在《骗批耶下湖》的故事中,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句对话,芗茗的智慧却足以让批耶威风扫地,并从侧面反映出了批耶的昏庸无能。正如芗茗所说的,无论是哪个国家和哪个时期,凡是能够做国王(批耶) 或领导的人,都是具有较强的能力和充满智慧的人,不会随随便便被其他的人玩弄于股掌之中,而批耶却恰怡与这一事实相反,这也是当时的老挝一步一步走向衰败的原因之一,最终落到被他国侵略的境地。
贫富差距较大,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在故事中,芗茗和家臣们都是拿着王爷的钱去办事,可见他们缺乏一定的财力; 陶嘎帕等底层人民只能通过打猎的方式来勉强维持自己的生计;同时在前文中提到了封建时期老挝社会等级分明,更是直接导致了老挝上层阶级与底层人民贫富差距悬殊,两极分化严重,从而导致了富人更富,窮人更穷。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的上层阶级不断加大对底层人民的压榨,使得老挝底层人民得生活苦不堪言,民不聊生。
《阿凡提的故事》中揭露和批判了统治者为非作歹的罪恶,麻木不仁的态度如《经文上没有规定》中讲道,阿凡提问喀孜:“如果我家的牛抵死了你家的牛怎么办呢?”喀孜说:“照价赔偿。”阿凡提又问道:“那么如果是你家的牛把我家的牛抵死了呢?”喀孜支支吾吾说道:“这个经文上没有规定。”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了执法不公的黑暗现实,批判社会分配不公。
从上文可看出在反映黑暗现实方面两部故事集有非常多的共同点,可见人们处在统治者的暴政、社会的不公、封建统治者的殖民压迫等环境中爆发出的对公平正义的诉求,想要进行阶级斗争的欲望都是相同的,这不仅仅是两部故事集的时代背景下所展现出的共有特点,即使是放在其他时代,相同或相似的社会环境下人们也会产生同样的诉求和相同的反抗欲望。
四、小结
《芗茗》和《阿凡提的故事》这两部民间故事集中的两位主要机智人物,在当时可以说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衍生出的,能够代表人民诉求的两位人物,他们象征着机智聪颖、不畏强权、敢与不公斗智斗勇的一类人。同时故事也反映着当时社会贫富差距大,人民生活疾苦、倍受压迫,统治者昏庸无能等黑暗的社会现实。所以故事对人们了解相对应时代的社会现状,了解一定的社会风俗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戈宝权:《从朱哈、纳斯列丁到阿凡提》 , 第 135-136页,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
[2]田欢,《生成过程中的民间英雄——试述阿凡提形象的变化特征》, 民族文学研究, 第41-46页
[3] 李小元,陆蕴联.老挝文学史及作品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音像出版社,2017.
[4] 罗长山,张宝贵,张良民.老挝民间故事[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5] 马澜.浅谈老挝文学[M]佩拉拉.拉特南,老挝及其文化,第三章.
[6] 梁大宗.壮族、佬族机智人物故事比较研究[J].东南亚纵横,2006.59-63
[7] 张良民.老挝民间故事评析[J]东南亚纵横,2006.(6):24-27.
[8] 阿扎提·苏里坦.论阿凡提的艺术形象[J].新疆大学学报. 1997.(1).
[9] 崔燕.中外阿凡提故事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4.
作者简介:李悦,1997年2出生,女,汉族,云南昆明人,硕士在读,南亚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研究方向:亚非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