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泓玥 薛冲
摘要:草间弥生是日本当代艺术领域最成功的艺术家之一。草间弥生的艺术生涯极具戏剧性,虽然她疾病缠身,但是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成为世界瞩目的艺术家。本文通过解读草间弥生的作品,分析她的艺术语言,重点研究她的艺术风格及其对当前艺术界的影响。
关键词:草间弥生;表达;艺术风格;影响;研究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9-0-02
1 草间弥生的个人艺术生涯
1.1 1929—1957年:日本
草间弥生的童年对她来说是黑暗的,给她往后的人生留下了巨大的阴影。虽然草间弥生的家境优越,但她的生活过得很艰难。草间弥生童年最大的痛苦源自父母,父亲全然不顾家庭,母亲性格偏激乖张。10岁的草间弥生不幸患上了精神性视听障碍疾病,会常常出现幻觉,整个世界在她的眼中化为无穷的网格状的波点,压抑、沉闷、焦虑、恐惧充斥着她的精神世界。从童年到青春期,草间弥生在流言蜚语和奇怪幻象的夹缝中努力生存。
1.2 1957—1973年:美国
1957年,与母亲关系破裂的草间弥生只身去美国追求她的艺术梦想。1959年,草间弥生参加一个年轻艺术家的展览活动,她凭借作品《无限的网》声名鹊起,被赞誉为艺术新一代的转变。之后她便开始全方位的自由创作,举办了很多展览。
1966年6月,草间弥生作为第一个单独代表日本的日本女艺术家受邀参加第33届威尼斯双年展。她是第一位用售出形式作为装置艺术表现形式的艺术家,她的展品是直接以每个2美元价格出售的银球[1]。当时,艺术界不接受艺术家出售作品,草间弥生的这一形式在艺术界引起了广泛争议,但草间弥生以这种行为回应艺术界反对艺术家出售自己的作品[2]。这一时期是美国波普艺术的黄金时期,草间弥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西方波普艺术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3]。
草间弥生在纽约的17年间,她邂逅了美国艺术家约瑟夫·科内尔,她和约瑟夫开始了一段长达10年的恋爱,直到1972年约瑟夫去世。草間弥生对约瑟夫的评价极高,她说,在她所有的艺术朋友中,约瑟夫称得上是最伟大的。
1.3 1973年至今:日本
1973年,草间弥生回到日本,因为病情严重,住进了东京的一家精神病院,在此期间她暂时淡出了公众视野。
20世纪90年代后,草间弥生回到艺术界,将自己的设计风格巧妙地融入了商业化设计中。80岁高龄的草间弥生仍然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她将自己的工作室搬到了病院的对面,每天往返于医院与工作室之间。草间弥生可以说是一个很乐观的人,从不畏惧病魔,只是想一直阳光健康地活下去。
2 草间弥生的艺术语言
2.1 符号表达——“波尔卡圆点”
“波尔卡圆点”是由相同颜色的大小一致的圆点组成的图案[4]。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波点从一个时代的流行转变成了今日的经典。“波尔卡”这个名字源于捷克的一种民间舞曲[5],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这类音乐的唱片封面套壳都以波点图案为主[6],所以波点被称为“波尔卡”。
在大众眼中,精神性视听障碍是上天给草间弥生带来的一份磨难,但是这也像上天的馈赠,让她能够用一种超越常人的方式去感受和领悟世界,她身上的韧劲让她没有被厄运打垮,而是选择更加漂亮地活着。草间弥生的作品通常体现出一种冲劲,她不断地重复使用波点这种纯粹的符号,就像获得新生一般,在带给观众无与伦比的体验时,吸引观众去她的精神世界里一窥究竟。在草间弥生创造的宇宙中,波点如粒子,而她赋予了波点无限的能量,使她的艺术作品鲜活起来,充满生命力。
草间弥生将波点彻底融入了她的生命里,几乎将波点运用到了她所有的作品中。《无限的网》是草间弥生1958年在纽约的第一部作品,这幅作品如同它的名字——在一张约10米长的画布上布满圆点,通过互相之间的排列组合形成一张巨大的网,形式简单却深邃。在这个只剩下波点的平面中,没有焦点,波点杂而不散。紧密的圆点营造出一种碎片感,带给观众一种独特的美感。
2.2 空间表达——无限延伸
草间弥生在空间的表达上好像一位诗人,游走于虚实的幻境[7]。在她的装置艺术《无限镜屋——满载生命光辉》中(如图1所示),她近乎偏执地通过不断重复的点制造一种无垠的空间感[8]。当观众进入这个空间的时候,会感觉自己处于昏暗的类似箱子一样的空间中[9]。草间弥生创建的这个小世界中充满了五颜六色、悬浮在空中的光亮,墙上的镜子和地面的水一起创造出了这个虚幻的世界,通过不断的反射,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界限在消融[10]。观众在这样的空间中会感到自我的迷失,身体也成为空间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1]。一个占地只有5平方米的空间摇身一变,成为浩瀚无边的宇宙银河。光线主宰着整个空间,让观众开始冥想,碌碌一世,人只是无垠天地间的一粒尘埃罢了。消融,就是从“自我”到“无我”。
草间弥生追求一种“无我”的境界,她希望大众与她创造的世界可以融为一体。她通过作品向大众表达“自我消融”的精神[12]。绝对的空间感不断旋转,人变得渺小且微不足道[13]。草间弥生将她对于世界的感知通过艺术作品输出给观众[14]。
2.3 色彩表达——鲜艳浓烈
色彩表达是一件艺术品的灵魂[15]。草间弥生的色彩有她自己的味道,她极爱使用纯度高、对比强烈的颜色,并且善于将这些缤纷的颜色和波点花纹搭配。
草间弥生有一个很有名的互动装置,名叫《消逝屋》(如图2所示)。草间弥生给观众提供了一个纯白色的房间[16],墙壁、天花板、地板、家具都是纯粹的白色[17],然后给每一位进入空间的观众发放彩色的波点贴纸,观众可以在空间中随意地张贴彩纸,原先的白色房间被彩色圆点吞噬,色彩在房间中像是绽放的烟花,不断蔓延开来,无情地占领观众的视野,整个房间充满了童趣[18]。原本纯白色的屋子肃穆而萧瑟,但浓烈大胆的混色冲破原来的枷锁,给房间带来了强烈的动感。多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在产生一种混乱感的同时又保持和谐,别具一格。2018年草间弥生在维多利亚美术馆又展出了她的新作——《对花的着迷》(如图3所示)[19]。这个作品和《消逝屋》类似,只是将缤纷的圆点换成了红色花朵贴纸,观众可以将花朵贴在房间的任何一个角落。整个房间变成了红色的海洋,强饱和度的红色蔓延在整个室内,显得热情美好。《消逝屋》和《对花的着迷》这两个互动装置形式相似,最大的区别就是色彩,一个杂乱,一个单一,但是色彩都是浓烈的,纯度极高,可以说色彩是永远的主角。
鲜艳、浓烈、夺目是草间弥生作品的代名词,但这背后更多的是静默。草间弥生用疯狂的色彩营造极致的宁静,通过这些缤纷的色彩可以看到背后那个只属于她的温馨的世界[20]。
3 草间弥生对当下的影响
3.1 精神性
草间弥生童年时期没有得到生活的眷顾,但是她一直在宣扬“爱是永恒”这一观念,希望可以救赎那些和她有同样遭遇的人们。草间弥生的前半生无疑是痛苦的——疾病缠身、家庭破裂、穷困潦倒,她只能在艺术中寻求安慰,早期在美国她激进的行为艺术也是她情绪的宣泄。但她在后半生艺术风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她通过作品宣扬爱。草间弥生似乎是释怀了,因为她骨子里是一个很温柔的人,她重新思考宇宙、生命、情感,并决定用积极向上的态度继续创作下去。在她眼中,生命是无限增殖的,生生不息给她带来无限的希望,甚至可以从苦难中脱离出来。草间弥生将她对生命的理解悉数体现在了作品中,让人们不禁感叹作品中的生命力。
3.2 引领性
当草间弥生的作品与商业融合时,她的艺术风格也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引领潮流。草间弥生的风格和理念在进军商业后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只是换了一种表达形式,本质依旧是草间弥生有标志性的风格内涵。草间弥生作品与商业的融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而草间弥生的影响力更大、也更有说服力,与一线大牌的合作,如用权威的认可一样,为大众接受与推崇草间弥生的艺术风格埋下了一颗种子。
4 结语
大众见惯了循规蹈矩、符合主流审美的作品,当草间弥生带着她色彩艳丽、造型怪异、情感浓烈的作品闯入大众视野时,无疑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一旦接受了这样前卫的艺术形式,便会沉浸在草间弥生的奇幻世界中,草间弥生似乎有一种能让大众走进她所创造的梦境的能力。潮流一直向前,但草间弥生却是永恒的。
参考文献:
[1] 陈思凡.浅谈家具设计中的波普艺术[J].美术教育研究,2020(17):72-73.
[2] 丁新.草间弥生绘画风格成型背景和现实意义[J].艺术科技,2020(21):123-124.
[3] 吴歆悦,李雪艳.艺术中的雅俗文化之辨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52-53,57.
[4] 周卫臣,孙献华.浅析西方古典绘画中的美学特征[J].美术教育研究,2020(9):22-23,27.
[5] 管佩佩,金晓雯.日本浮世绘的形式及其社会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1):46-47.
[6] 李妍欣. 20世纪欧美摇滚乐唱片封面设计的视觉表达研究[J].艺术科技,2020,33(21):31-32.
[7] 吴馨宇,华阳.现代艺术空间中互动装置的沉浸式体验研究[J].艺术科技,2020(8):83-86.
[8] 甘思文,湛磊.浅谈视觉影像互动装置设计——以室内影像互动装置作品为例[J].艺术科技,2020(17):86-89.
[9] 吴馨宇,田晓冬,萨兴联.公共景观空间雕塑情感化叙事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6):71-72.
[10] 陆卓武.陶瓷材料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艺海,2020(11):162-163.
[11] 高婧.叙事与体验:城市公共空间的沉浸式设计与表达[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92-93.
[12] 尤心培,李雪艳.建筑构件在室内装饰中的应用——以G20杭州峰会主会场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7):63-65.
[13] 章煦宸,仲烨,戚飞在.微民宿氛围营造中沉浸式空间的探索与研究[J].艺术科技,2020(22):168-169.
[14] 甘思文,湛磊.浅谈视觉影像互动装置设计——以室内影像互动装置作品为例[J].艺术科技,2020(17):86-89.
[15] 朱歌昊,孙献华.素描造型艺术:绘画艺术的重要根基[J].美术教育研究,2020(21):48-50.
[16] 庄佳.后现代主义理念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应用初探[J].艺海,2020(11):104-105.
[17] 沈童,孙琦.重塑极简主义——以包装设计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6):55-56.
[18] 郭笑妤,黄滢.基于色彩分析的儿童游乐空间视觉传达设计[J].艺术科技,2020(13):88-91.
[19] 黄晨玥.浅谈彼得·沃克后现代主义对景观设计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20(15):100-101.
[20] 邹淑倩,周杨静.沉浸媒介视域下传统文化传播新路径[J].美术教育研究,2020(21):65-66,69.
作者簡介:马泓玥(2001—),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公共艺术。
薛冲(1967—),男,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