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古典审美理想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它指引着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方向。在悠久的中国绘画史上,线条是最为基本的语言,更是工笔人物画的基础表达方式。线条多样性的发展可以丰富工笔人物画的表现形式,可以使工笔人物画更加细致精密从而达到尽善尽美。线条的节奏性可以统整多样化的线条,使工笔人物画更具对立统一的中和之美,线条的传神性更使工笔人物富有神韵,使工笔人物气韵生动。
关键词:中国古典审美理想;线条;中国画;工笔人物画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9-0-02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使得人们的审美需求逐渐提升,而科学技术难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要想满足人们内心世界深处的精神需求还是要依靠强大力量的传统艺术之美。线是绘画的本源,也是最基本的艺术造型语言,西方以排列组合线条形成的素描为基础,东方以书法为线的原始表现,东方的线条更加变化多端,这是由于东西绘画工具的不同所导致的。东方毛笔软的特性使得线条丰富,容易表达人物的神韵,早在北宋时期就已形成只以线条塑造人物的“白描”,直到现在线条对于人物的塑造仍极为重要,且历久弥新。工笔人物画以线条为重要依托,寥寥几笔就可以勾勒出人物的神韵,表达画家的情感,可见线条的强大力量。本文从中国古典审美理想角度分析工笔人物画对线条的倚重。
1 线条的多样性使工笔人物画更加细致精密从而达到尽善尽美
中国古典美学有“尽善尽美”的思想,是由美善构成的理想范型,“善”的意思是“完善”,是趋于理想,符合整体社会期待;“美”不是单纯的感官因素,是将“善”作为内涵进行表达。人们将传统的线条进行创新,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使得工笔人物画更加细致精密从而达到善与美统一的高度。线条的多样性可以对普通事物进行加工,使画面空间生动饱满,远看惊艳,近看又不失风味。现代的工笔人物画也在线条上进行了创新,让人们感受到线条不仅是组成人物的框架,而且它的多样性可以丰富工笔人物画,使之精致无比,从而达到尽善尽美。
现代许多画家遵循传统白描的认真细致,同时拥有作为艺术家的独创艺术风格,使得线条不再只是线条,而是上升到了一种追求完美的境界。工笔画家罗寒蕾十分注重白描,她热衷于观察细节,并由此感受到线条的强大力量,她的很多画都由线组成,这些画注重线的形式美、抽象美。她善于像织毛衣一样用线织就画面,给人如沐春风般的温暖或振奋人心的感觉。从古至今,线都是画面中的灵魂,有“高古游丝描”“行云流水描”“钉头鼠尾描”等共十八描。这十八描涵盖了几乎所有线条的可能性,但是每代人都在不断创新,丰富线的形式,使得线条更加多样化。罗寒蕾在一次工笔画创作中迸发出灵感,以线织就画面,先用稀疏的网线进行定格,再用短线层层叠加,用白描的线条组成网,从而形成布一样的质感。她独创的“寒烟描”令人震撼,这不仅实现了对线描运用的新突破,也成为她极具个人特色的标志。她以描代染,将深浅不一的线交错糅合在一起,形成渲染的效果,将工笔人物画的精细运用到了极致。
罗寒蕾的《金陵十二钗》取自《红楼梦》,这本书有着跌宕起伏的故事,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罗寒蕾在《金陵十二钗》中用黑色的网作为画面背景,她觉得网是一种人际关系的抽象表达,人在网的中间,网上的每一条线都是人生命中遇到的某个人,人们之间有着或近或远的关系。她认为《红楼梦》更像是一张网,里面的家族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使网深不可测,因此在颜色选用上她选用的不是墨汁的黑,而是象牙黑这一矿物质颜料,使得画面很黑暗,给人更沉重的感觉。用线编织的肌理不再是一种质感的表现,更是一种反映人物关系的象征性存在,由此来表现人物在社会中不是个体的存在,而是因人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存在。“罗寒蕾作品中的肌理已经做到唯一性,它细致入微、逼真、清晰、多样化,也正是如此,她的绘画语言厚重而不轻浮,繁复又留出疏朗的空间,飘逸之中却透露出热情,她不猛烈也不古板,她闪烁的是美妙的景致”[1]。她常常将这种极其复杂却又和谐相处的网纹画法放在人物的背景中,使工笔人物在这种细密网格的衬托下,给人一种很少能体会到的丰富又迷人的独特感受,留给观者想象的空間,这是线条组成画面给人尽善尽美的至臻体验。
2 线条的节奏性使工笔人物画更具对立统一的中和之美
“中和”的特点是强调适度,是对多样性的统一,它的最高层次是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审美文化之魂。“中和”是一种人生境界,表达对和谐生存的向往,“中”“和”看似相同,却也存在不同之处,“‘和是把杂多与对立的事物有机地统一起来,而‘中则是指在‘和的基础上所采取的举重不偏、兼容两端的态度”[2]。“中和”是将对立的事物进行调和,使其适中、统一的同时,自身不断创新且吸纳外来新鲜事物,不断更新调整,焕发出事物的勃勃生机。
节奏性就是有规律的重复某种变化,就像春秋冬夏的季节更迭、昼夜的不断交替。线条的节奏性就是将线条的干湿、浓淡、粗细、弯直、长短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使画面丰富的同时也具有统一性、节奏感、韵律感。这一点在书法中最能体现出来,写字时起笔、收笔、转锋都有其快慢节奏,每个字活灵活现地跃入纸上,反映生命的律动,表达作者的态度。中国古代一直有书画同源之说,书法的笔墨和线条审美趣味深刻影响了绘画的发展,书法线条的节律对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的影响极为深远。线条是书法的根、中国画的源头,更是工笔人物画的基础,贯穿在画的每个部分,线条被画家赋予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工笔人物画的线条是组成人物的框架,可以给予人物呼吸,有了呼吸人物便有了生命。细长、飘逸的细线条给人灵动之感,使人物富有灵气,粗线条给人沉着冷静的感觉,这一点经常被作为区别工笔人物画中男女性别或者是人物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一个人物中常常会用不同的线条组成,在干湿、浓淡的对比中可以使画面更丰富,如工笔人物面部线条较润,用墨用笔淡且细,表现出光滑、细腻的肌肤之感,在衣服或背景中加入较干、浓且粗的线条进去,表现出不同物体的不同质感。飘逸的裙摆以及衣服褶皱之间形成对比,密集与稀疏相间、浓墨与淡墨相结合,从而使画面松弛交替、虚实交错、浑然一体,富有中和之美。
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图卷》是工笔人物画的代表,画中人物众多却不杂乱,“潘天寿观画后赞道:‘全以人物的衣袖飘带、衣纹皱褶、旌旗流苏等等的墨线,交错回旋达成一种和谐的意趣与行走的动,使人感到各种乐器都在发出一种和谐音乐,在空中悠扬一般。”[3]这些相对立的线条相互交织,呼应穿插着进行排列组合,使得画面有所起伏、虚实结合、交错回旋、变化多端。每个神仙都相对独立,但衣服褶皱、裙摆的统一处理,使得画面形成散却不乱、疏密得当的有机整体。有学者这样形容这幅画,“简而不薄,繁而不乱;无定法,而有定范;无定笔,而有定局;有层次,有折叠,有掩映,有隐藏”[4],简洁的句子描绘出了画面的和谐美。画家的线条就像歌唱家所唱的调子,高低起伏,或明亮或低沉、或清透或沙哑、或高昂或低沉,观众可以随之与艺术家产生共鸣,可以随着线条、音乐一起在艺术的海洋里和水一起流动,随着波浪起伏反转、左右摇摆,给人一种节奏感。因此线条的对立、和谐为的是画面的整体效果,从而达到整体上的均衡,使之拥有中和之美。
3 线条的传神性使工笔人物画更加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是南齐谢赫最突出的成就——六法论中极为重要的一点,“气韵生动”主要反映的是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是艺术表现的最高标准,与我国古典审美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先秦就有诸子对于“气”这一概念的讨论,《管子》四篇中明确说明“道”“气”都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体,“道”就是“气”。“综合性的说法,是把一个人生理的生命力所及于文学艺术上的艺术性的影响,及由此所形成的形相都包括在一个‘气字的观念之内。从这一点说,气韵的‘韵也应当包括在‘气的观念之内,但若分解地说,则所谓‘气,常常是由作者的品格、气概所给予作品中力的、刚性的感觉,在当时除了有时称‘气力‘气势以外,便常用‘骨字加以象征。”[5]因此气韵生动是“六法”的生命和灵魂,做到这些不仅需要画家的气概,也要善于用笔墨支撑画面,即骨法用笔。
實际上,线条不是实际物象本身就有的,而是通过画家的提炼、加工,从而抽象出来的,通过线条来造型,是概括物象的一种方式,也是画家主观情感的寄托。工笔人物与现实人物的对应不是一模一样的,这就需要画家的处理,提炼人物形象,从而表达当时的情绪,比如把人物画得更加天真、单纯,会通过缩短中庭来实现。线不仅仅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而是“气韵”与“笔力”的外在表现,这就需要画家用“气”做支撑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及审美意趣,通过物象传达自己的情感,或是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物象之中。气韵生动的前提是骨法用笔,“就中国画的技术层面来说,骨法用笔是气韵生动的必要条件,无骨法用笔就无气韵生动。骨法笔墨是体现人文精神的载体,是形成绘画物象的强烈符号,骨法用笔意在下笔有力,有骨气,即在形式上有刚强、坚实,老辣之像。‘骨包含精神活力之气概,这种骨法的用笔用墨,其实在中国绘画中属于必备的基础能力”[6],这两点支撑着线条的传神性,需要画家高度熟练地运用线条。工笔人物画对不同姿态、心境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女性娉婷婀娜的形象会用细长的、淡淡的线条去勾勒其样貌姿态,以表现女子的柔弱、温婉;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则有所不同,他们多了一些阳刚之气的同时也有阴柔化倾向,因为审美在以文人艺术为主流时,阴柔多于阳刚,会呈现出女性化倾向,阳刚之气主要是通过加入浓墨及短粗的线条来实现;雄姿飒爽的将军,则要更多一份阳刚之气,会加入长短不齐的粗线条来衬托其锐不可当的英勇姿态。
魏晋南北朝之前用线比较单一,且注重绘画的教化功能。到了魏晋时期,绘画理论开始注重人物的神韵,工笔人物画受到传神论、六法论指导思想的影响,使得线条可以不断地发展、成熟,工笔人物画的面貌焕然一新。高古游丝描“以平稳移动为主,粗细如一,如‘春蚕吐丝,连绵弯曲,不用折线,也没有粗细的突变,含蓄、飘忽,使人在舒缓平静的联想中感到虽静犹动”[7]。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是其经典作品,他的作品极其重视人物的神态表现,画中人物线条精练、优美、循环婉转、行云流水,用笔细劲连绵,使得画面在整体庄重典雅的氛围下,细看却又不失灵动、活泼、自然的韵味。我们似乎看到了古人真实的生活状态,不同的人物有着不同的神情姿态,极为鲜活,人物长衣裙飘逸秀丽且配有形态各异的飘带,给人灵动且雍容华贵的感觉。线条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物形神兼备且淋漓尽致地被表现出来,可见线条的传神性赋予了人物以气韵,使其更加生动形象。
4 结语
线条是最为基础的绘画语言,也是工笔人物画中极为重要的造型元素。线条不仅可以丰富画面,使之完整、富有震撼力,还可以像音乐的律动一样给画面注入节奏,使其灵活,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传情达意,表达自己和人物的内心情感,为工笔人物画注入灵魂,使工笔人物“活”起来,同时也体现了画家的个人素养。经过历代的不断发展与创新,线条渐渐多样化,有了自己的审美价值与独特魅力,我们应该有古人凝神静气、静下心来做好一件事的精神,继续传承好、发扬好我们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在继承其优良传统的同时,也要开拓创新,丰富其表现形式,使传统与时代并肩前行,通过对线条的不断创新发展,中国画线条的魅力会永存下去。
参考文献:
[1] 黄礼孩.忧伤的美意[J].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4:113.
[2] 袁济喜.和审美理想之维[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7:19.
[3] 潘剑冰.最艺术,最民国[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297.
[4] 钱依敏.白描神仙图谱[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15.
[5]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8.
[6] 贾德江.采石堂谈艺[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9:93.
[7] 王重来,王宣明,等.中国画白描基础(新版)/高等美术院校基础系列教材[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14.
作者简介:钱艺烜(1999—),女,河南灵宝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
指导老师:杨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