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21-08-11 19:48张睿叶洁楠
艺术科技 2021年9期
关键词:遗产保护常州苏州

张睿 叶洁楠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运河变迁史,分析常州、苏州的城市背景以及发展过程中对运河的态度,结合时代发展的新趋势,探讨当前保护发展运河文化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常州;苏州;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城市遗产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9-0-02

0 引言

在悠久的年历史中,京杭运河作为中国唯一南北走向的长河,不仅加强了中华大地上南北文明的联系,而且带动了中国文化的输出传播与异国文化的输入内化,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融发展。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运河沿线城市的途中,多次对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作出重要指示。

近代以来,运河经济地位逐渐被江海经济取代,古运河的辉煌不复存在,但它的人文价值却历久弥新,应深入发掘,妥善保护,合理利用。常州段和苏州段作为京杭运河在苏南段的重要节点,在地理环境、社会政治关系、经济发展、民俗文化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本文研究苏州、常州的城市背景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对运河的态度,结合当下新趋势,探讨当前保护发展运河文化需要思考的问题。

1 京杭运河的变迁与发展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至南北朝期间,运河河道里程短,通航时间短,影响范围较小,运河文化尚未成型[1]。

隋朝,运河上可至北京,下可至杭州,以洛阳为转折点,是沟通三河两江的国家水运动脉[2]。元代,航运中心移至北京,水道裁弯取直。

隋至元,运河的开挖与维护技术提高,相关政策与政府管理体系完善。运河上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融汇碰撞,运河区域文化渐渐与其他区域区分开来[3]。

明清极为重视运河的漕运功能,对运河的管理与修缮更为周密。河道的稳定与持续畅通,保证了漕运的发达与商业的繁荣,区域内外文化交流深入、人口的迁移流动频繁,沿河区域积累了丰厚的精神文化,运河文化空前兴盛[4]。

清朝后期,国力衰弱,河政腐败,加上田赋折色,运河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政府放任其自生自灭,运河也变得淤塞起来[5]。海运和铁路快速发展,逐渐取代了运河的运输功能[6]。到了民国年间,运河更是残破不堪。

2 运河发展与城市变迁

纵观运河城市的历史,其格局变化皆与运河息息相关。历史上,常州曾经发生过三次大型的运河改道[7]。元代正元年,常州开始了历史上第一次运河改道,全新的城南渠在春秋古运河的南面开通[8]。明万历年间,在其南面又开浚明运河[9]。随着运河的改道南移,城市格局向东南扩展[10]。21世纪,常州开始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运河改道,新运河绕过城区在城南的荒郊外流过,资本被吸引,常州的城市框架被再次拉大[11]。

自古以来,人们逐水而居,随运河形成集市、城市,继而形成运河文化、运河民俗。常州历经了三次运河改道,这座城市的历史也是在运河与城市的交合中不断衍生的。

在苏州,运河串联了水陆码头枫桥、手工艺之乡木渎、绸都盛泽等,迅速拉近了其与周边城镇的距离,形成了一个以苏州为中心,通过水网连接的市镇群[12]。苏州当时如此富庶,要归功于发达的丝织业。明清时期的江南,最动听的不是悠扬的昆曲,而是沿街遍地的机杼声[13]。当时的苏州城内,一半以上的人口从事丝织,出产的丝绸占全国市场的80%,财富大量向运河南方集中,世界上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在运河南方悄然诞生[14]。新世纪的苏州段运河规划主要从2005年开始,苏州在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方面,形成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录体系,同时出台大量文件,针对文化遗产保护,建立了地方性法规体系。

3 运河现状评价与分析

3.1 城市运河概况

常州运河水面宽约50米,至今仍负担大规模航运功能,来往的轮船成了一道风景线[15]。但随之而来的噪音、船油泄露等问题,也对周围市民的生活及城市形象造成了困扰。苏州运河贯通城市南北,是主城区与高新区、吴中区等新发展地区的联系纽带,最宽处约100米,比多数城市段运河都宽很多,通航能力也明显强于其他城市[16]。苏州较常州河港交错,湖荡密布,城市建筑风格、路河体系都呈现出明显的水乡特色。

3.2 周边用地情况与绿地质量

常州段运河市区段沿岸以居住用地为主,20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平房、低层住宅、高层住宅混杂,开发时间呈阶段性,占次要比重的是商业用地和工业用地,绿化用地占比较少,且分布零散,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17]。在运河沿岸的绿地中,东坡公园景观质量较高,且游憩休闲系统更为完善,而明城墙遗址公园在各方面都较为逊色[18]。多数河段与城市道路的距离较近,以行道树为主要绿化形式[19]。道路紧贴河道,城市其他的功能空间直接接壤运河,运河景观带的视线受限[20]。

苏州段运河市区段两岸居住用地、商业建筑、工业和仓储用地、村镇及空地较多[21]。运河沿岸块状绿地数量可观,但多数也表现出绿地不足、景观组织不合理的问题,游憩价值和环境效益有待提升[22]。

3.3 运河遗址保护与旅游现状

常州段沿线主要遗址有东坡公园、御码头、明城墙、篦箕巷、青果巷历史街区等[23],目前已进行一定程度的环境保护与修缮。常州现有古运河水上游的项目,但在宣传与文旅项目的丰富度上都有待升级[24]。城市内现存其他小型遗址,基本只保存遗址本身,且作为传统建筑,尺度和風格等都与环境格格不入[25]。

苏州旅游资源丰富,以古城为中心,以太湖风景区及其他一系列景点为支点,多方面优势互补,形成了特色鲜明、有序发展的旅游发展格局[26]。由运河、护城河及城内百余条河道通融互兴的有水乡桥镇甪直、因水成街的同里等,苏州的特色古镇资源极为丰富。

4 运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要点

开凿至今,运河历经了兴衰沉浮。近年来,随着城市的扩张,老城的发展陷入停滞,但这也给了我们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要以何种态度面对城市的过去[27]。对于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各级决策者要本着对历史、对城市、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以保护为前提,明确城市定位与未来发展规划,不断优化运河文化遗产的利用方案。在具体规划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4.1 环境治理,坚持可持续原则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宜居的健康城市所散发的自然之美,在任何时期都是人们所依恋的[28]。滨水景观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河水的水质情况,良好的水質情况是人们愿意参与亲水活动的前提,具有一定规模的、体系化的运河景观带更有利于提高生态效益。因此,治水是运河区域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前提和基础。

4.2 保护地方特色,避免趋同化

城市的吸引力及文化的吸引力,不仅仅取决于这座城市历史的长短,而取决于其深度[29]。运河只是流通千年的水,是世世代代的人赋予了运河情感,使其成了过去的记忆、生存的依靠以及表达的缘由[30]。自古以来,运河作为文化交流碰撞的见证者,沿岸物质人文景观众多,考察保护地方文化,保护运河沿岸生活区的传统街巷肌理,挖掘与发扬运河的地方文化特征,避免粗制滥造的仿古形式,是必须遵守的原则[31]。

4.3 以发展的眼光保护运河文化

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适应时代,运河景观的魅力便在于将运河的自然人文景观与现代的都市生活结合[32]。航运只是运河功能的一部分,让运河以合适的尺度融入现代生活,融入社会经济发展,成为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要让运河文化的生命力在新世纪的土壤扎根,保证运河文化传承进入具有可持续性的良性发展循环[33]。

5 结语

大运河的诞生,让全国大半的财富汇聚于京杭运河两岸,共同创造出了一个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沿岸的地方文化凭借运河的流波聚会交融,一次次地激发起生机和活力。曾经的运河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延展空间,影响了整个国家的气运。今天,运河仍然对城市发展有巨大的潜在影响,寻找每座运河城市里的运河基因,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这座城市的过去,以及思考这座城市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霍艳虹.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7:19-20.

[2] 王维依,蒋晖.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历史源流[J].美术教育研究,2020(18):54-55.

[3] 吴彤,汤箬梅.葫芦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20(6):80-82.

[4] 吴逸,叶洁楠.传统园林造园手法在当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以常州市人民公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81-82.

[5] 支霞.京杭大运河标志性景观设计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18-20.

[6] 卓超慧,徐雷.秦淮商业环境的形成与发展[J].艺术科技,2020(11):60-63.

[7] 高婧.叙事与体验:城市公共空间的沉浸式设计与表达[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92-93.

[8] 窦维薇.京杭运河江苏段景观规划研究[J].山西建筑,2009,35(35):20-21.

[9] 任启力,叶洁楠.基于审美的园林景观模块化研究[J].大众文艺,2019(20):47-48.

[10] 狄静.常州宫梳名篦的当代传承与艺术研究[J].艺术科技,2020,33(24):126-127.

[11] 雷浩然,王艺,孙琦.浅析书籍生态设计的创新与研究[J].艺术科技,2020,33(24):32-33.

[12] 董利婷.南京月牙湖公园小水域植物造景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20(19):103-104.

[13] 朱彤,叶洁楠.美丽乡村背景下的乡村互动性景观设计研究——以合肥市塘西村为例[J].设计,2021,34(05):50-52.

[14] 石宇琳,曹磊.城市景观设计中地域性元素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76-77.

[15] 尤晶晶,杨杰.基于大运河文化传播的文创产品传新设计[J].大众文艺,2019(17):67-68.

[16] 陈银波,邢若晨.浅谈苏扇装饰形式的历史演变[J].美术教育研究,2020(4):47-48.

[17] 张亦真,叶洁楠.场所精神在景观设计中的价值探究[J].艺术科技,2020(22):178-179.

[18] 张继强,张乘风.建筑与园林中设计形式的美学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20(14):118-119.

[19] 朱彤,叶洁楠.基于康复理念的居住区适老性景观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9(15):84-85.

[20] 倪君,汪瑞霞.祠堂文化背景下的古镇文化传承——以惠山古镇为例[J].艺海,2020(5):138-139.

[21] 张睿,叶洁楠.基于健康管理的康复景观植物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9(15):95-96.

[22] 赵坤,李永昌.乡村新民居室内环境体系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0(06):114-116.

[23] 陈思妤,杨杰.乡村旅游品牌传播策略探析[J].艺术科技,2020(15):95-98.

[24] 杨杰,苏长志.江苏老字号品牌升级设计方法研究[J].设计,2020,33(19):34-36.

[25] 叶慧慧,王颖.清代织绣纹样的文创设计创新探析[J].艺术科技,2020(10):13-16.

[26] 杨婧熙,丁山.基于自然体验的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研究——以南京珍珠泉公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6):92-93.

[27] 刘新欣,叶洁楠.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间的结合与相互作用[J].大众文艺,2019(16):78-79.

[28] 徐靖雯,湛磊.“画无定法”VR绘画研究与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20(14):28-29.

[29] 刘雅荣,叶洁楠.基于地域特色营造的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20(19):103-106.

[30] 刘月辉,蒋晖.文匠合流下的明式家具[J].艺术科技,2020(7):26-29.

[31] 甘颖,于娜.肢体残障人群的居住空间无障碍设计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0(06):109-111.

[32] 张景淼,湛磊.感受单色摄影的无“颜”力量[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40-41.

[33] 刘思源.新中式景观在公共区域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20(21):183-184.

作者简介:张睿(1998—),女,江苏常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设计。

叶洁楠(1986—),女,江苏南京人,博士,讲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设计。

猜你喜欢
遗产保护常州苏州
常州的早晨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苏州一光
“老字号”川菜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方略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启示
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若干问题分析
关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分析
苏州十二忆
说个好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