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万箭穿心》中李宝莉的悲剧

2021-08-11 19:24李春颖
艺术科技 2021年9期
关键词:悲剧

摘要:电影《万箭穿心》展示了一个名为李宝莉的武汉社会底层女人的悲惨的一生。本文对女主人公李宝莉的人生悲剧及原因展开分析。李宝莉的婚姻生活是不幸的,她先是受到丈夫冷漠的对待,之后经历了丈夫的背叛,最后丈夫撒手人寰,留给她无尽的负担;李宝莉的亲子关系也是不幸的,她的真心付出得不到婆婆的真正认可和儿子小宝的理解,反而被赶出家门,儿子也与她断绝关系。朋友小景将她的这些不幸归结于新房子的风水不好,但事实上,造成她悲剧的真正原因在于她过于强势、泼辣的性格和扭曲的价值观。

关键词:《万箭穿心》;李宝莉;悲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9-00-02

《万箭穿心》是方方创作的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武汉女人李宝莉悲惨的一生。由此改编的电影聚焦李宝莉这一角色形象,讲述了她移居新家后,丈夫出轨并自尽,儿子和自己断绝关系,婆婆要求她净身出户这一系列悲惨的遭遇。李宝莉为家庭奉献了大半辈子,最后换来的却是孤身离开,好友将其归因于房子的风水不好。当李宝莉走在江边,内心的凄凉就像那漫天的烟火一样蔓延至全身,此时她才开始思考自己种种不幸背后的原因。“人们要在苦难中学会去爱,即使生命中都是苦難,也不能迷失自己。”[1]尽管李宝莉最终坚强地活了下来,但她悲剧性的人生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1 李宝莉的婚姻悲剧

1.1 丈夫的冷漠

电影开头便将这对夫妻之间的矛盾——妻子的过于强势以及丈夫的过分冷漠刻画得淋漓尽致。影片中,李宝莉的种种行为无不展示出她雷厉风行的性格——她会与坐地起价的工人据理力争,还会马不停蹄地督促工人们搬家的进度。与她的强势恰恰相反,丈夫马学武却一直置身事外,他不会多过问搬家的各项事宜,也无意插手,面对妻子在“辩论”时的求助和搬家路上的热情提醒,他更是选择了视而不见,这种冷漠的态度从搬家开始一直贯彻到结束。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相处状态,二人的矛盾显然一触即发。晚上,在妻子正憧憬美好未来时,马学武突然提出了离婚,这对李宝莉来说可谓是当头一棒,这也是丈夫在长期冷漠后的第一次爆发。

1.2 丈夫的背叛

爱默生认为:“说到底,爱情就是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在别人身上的反映。”马学武是一名才能兼备的干部,但是妻子太过强势,导致他对这段婚姻逐渐丧失了兴趣。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在妻子身上找不到半点自身价值的影子,而和同事周芬在一起时他却能重拾自信。“世界上有太多自以为是的人,他们要求别人按照他的方式而活。”[2]出于对妻子的厌倦和对责任的逃避,马学武最终选择背叛了这段婚姻,即使是在丑事暴露并被批评教育后,他仍不知悔改,在上班途中还会与周芬偷偷见面。“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一些女性,她们身为人妻,为了家庭辛劳度日,到头来却发现丈夫背叛了她,这种打击对女性来说无疑是巨大的。”[3]李宝莉天真地认为丈夫肯定会因为自己没有计较他出轨而心怀感激,进而将离婚一事暂且搁置不提,然而她没有想到,自己的大度换来的却是丈夫的二次背叛。

1.3 丈夫的不负责任

由于受不了过于强势的妻子,同时承受不住被辞退的打击,马学武选择了跳江自杀,将母亲和儿子全都丢给了妻子一人照顾。就算是在遗书中,他也没给妻子留下一句话,反而隐约地暗示自己的死和李宝莉有着莫大的联系。马学武将自己挑不下去的担子留给了妻子一人,而李宝莉却别无选择,只得背起这个巨大的包袱,辞去原来较为轻松的工作,做起了扁担营生。电影通过强烈而鲜明的今昔对比,分别展现了马学武死前和死后10年李宝莉的形象。常年挑扁担的辛苦工作,使李宝莉拥有了一种不属于她这个年纪的老态,这也从侧面刻画出了马学武自杀后李宝莉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加重了她的悲剧色彩。

2 李宝莉的亲情悲剧

丈夫死后,为了照顾婆婆和儿子,李宝莉主动出去找了扁担的苦力,立志“不会叫我的家散了的”,一个人挑起全家人的生活。“正如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李宝莉在丈夫过世后,后半生都只为了儿子小宝而活,是一个伟大无私的母亲。”[4]但是她为家庭的牺牲奉献,却并没有得到婆婆和儿子的认可。

2.1 婆婆的不认可

作为马学武的母亲,她始终认为儿子跳江全是因为李宝莉,因此对儿媳心怀芥蒂。李宝莉将每天赚的血汗钱全部交给她保管,不对她有防心,将婆婆看作一家人,但她却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在小宝高考后,她假意开明,看似是体谅儿媳,允许李宝莉再婚,实际上却是让她净身出户,将房子过户给小宝。辛苦了十几年的李宝莉,从未被当作一家人,在婆婆眼中,她一直是外人,是赚钱的工具。婆婆从未考虑过被扫地出门后的李宝莉以后如何生活,也根本不在乎。然而在李宝莉看来,相处了数十载的婆婆已经相当于自己的半个母亲,在遭受了爱情的无情背叛后,她又受到了来自亲情的摧残,这对她而言无疑是晴天霹雳,为她的悲剧又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2.2 儿子的不理解

在儿子小宝的眼中,家里一直是母强父弱。但妈妈文化水平低下,粗俗不堪,只会过问自己功课是否完成,爸爸却会耐心地和自己交谈相处,因此相较于李宝莉,他与爸爸更为亲密。马学武死后,李宝莉忙于养家,一直是奶奶在抚养他,他与妈妈的交流少之又少。对于爸爸的突然离世,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奶奶的影响,这也在无形中加深了他对母亲的误解。

小宝对于李宝莉的反感自马学武死后愈发强烈,在葬礼上,他责骂妈妈害死了爸爸,还将马学武的遗像摆在李宝莉床上,时刻警示她。以上种种都显示出他内心深处认定了妈妈就是那个“杀死”爸爸的人,也表现出了他对妈妈越来越强的厌恶。到了高考前夕,这种厌恶的情绪发展到了顶峰,就连李宝莉在家待着都会引起他的不快,因此,为了保证儿子顺利高考,李宝莉只得暂时搬出去住,但此时奶奶却不幸生病,小宝只能不情愿地跑去找李宝莉,要求她去照顾奶奶。而当小宝看到妈妈和建建两人在一起时,他竟当面指责妈妈“恶心”“不要脸”,这些侮辱性的字眼在小宝心里埋藏了很久,此时他只是抓住了一个契机发泄了出来。面对父母糟糕的婚姻,他一直认为妈妈才是那个破坏者,他从未站在李宝莉的立场上思考过问题,也从未对李宝莉尽到一个做儿子的责任。甚至直到他后来跟踪周芬,问她当年马学武自尽的隐情时,他自始至终都表现出不认为是爸爸对不起妈妈,而坚信爸爸的出轨是被逼无奈的,是可以被原谅的,爸爸并没有错,错的一直都是妈妈。

高考结束后,小宝立刻要和李宝莉恩断义绝,提出让她搬出去,把房子让给奶奶住,这对李宝莉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本想着自己终于可以摆脱一直以来不幸的命运,可谁曾想儿子非但不认她,反而要赶她走,这令她心寒至极。“即使人生充满悲伤,也要努力点燃希望的光芒。”[5]最终,李宝莉坚守着母亲告诉她的“忍”,不做过多纠缠,孤身一人离开了这个容不下她的“家”。

3 李宝莉悲剧产生的原因

3.1 错误的认知观念和婚姻观念

在这部电影中,李宝莉爱情和亲情的双重悲剧首先要归结于她自身的价值观。

在家里,李宝莉一直以“正宗武汉人”的身份凌驾于马学武之上,即便她没文化,只是卖菜人家的姑娘。在丈夫出轨后,她第一次道出了自己内心一直存在的困惑——为什么这个乡下人在娶了年轻貌美的自己后还不满足?对于马学武农村人的出身,李宝莉总是十分不屑。她不屑于和马学武多交谈,打心眼里认为他“贱”。这种心理上的城乡差别和阶级歧视成了她无理由自信的资本,也最终导致了夫妻的分离。

通过宝莉和闺蜜小景的聊天可以看出,李宝莉其实打心眼里是不相信男人的。她认为男人都很“贱”,都不是好东西,這便是她结婚时选择马学武,婚后想要管住他的重要原因。“总之,病态的社会环境是时代里种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也由此衍生出种种罪恶的现象和人物性格。”[6]影片借李宝莉和何嫂子对话,道出了当时人们的婚姻现象:大多都是女强男弱,上吊、跳江、自杀的全是男人。她没见过好男人和好的婚姻,她知道的婚姻几乎都是由管控和吵闹组成的,所以她不认为自己的婚姻有什么问题,同时,由于她过于要强的性格,管控和打骂在她的婚姻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一直以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都是文学领域的研究内容之一,其原因不仅在于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充满性格张力,更在于作品中的人物被赋予的时代特色。”[7]电影表现的不仅仅是李宝莉的个人悲剧,作者方方在创作时也使想使这个不幸的家庭可以作为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大多数婚姻的怪状和问题所在。

“爱情是人类所独有的美好心灵感受。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爱情观,不同的爱情观会对爱情产生不同的结果。”[8]李宝莉与丈夫结婚不是出于爱慕和欣赏,而是为了马学武的高学历、好工作;她不想离婚也是不愿让别人把马学武抢走,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势和优越感。在这种婚姻中,一旦生活质量提高,情感世界便会崩塌。

3.2 过于强势的个性

在搬家时,工人对马学武说了一句话:“被这样一个女人管一辈子,真的挺可怜的。”李宝莉作为工人口中“这样的一个女人”,其形象是非常鲜明的。在搬家中,她会大声斥责工人们毛手毛脚;在工作中,她会主动帮好朋友何嫂子抢工作,连混混建建都对她礼让三分;在聊天时,她会动不动飙脏话,心直口快。很明显,她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而是泼辣强悍、嚣张跋扈的。这种性格,在纷乱复杂的社会中可以使她变得独立而强大,但也成为引发她婚姻悲剧的根源。

马学武是个乡下来的文化人,同其他知识分子一样,他渴望在爱情中被欣赏,渴望能有像周芬那样的女人为自己持家,可李宝莉显然不是他的理想型。例如,搬家时马学武分烟给工人们,想让他们休息休息,没想到被李宝莉撞见,立马劈头盖脸地数落了他一番,还抢走了他的烟并当众骂他“真是贱”,这让马学武在外人面前颜面尽失。这样的例子在二人的日常婚姻中并不少见。电影通过邢大妈之口,述出马学武的脸上老会挂彩,回家迟了还要跪搓衣板等现象,这些都是李宝莉在处理家庭关系时滥用暴力的体现。无论她多么精明能干,她始终不是马学武想要的那种贤良淑德之人,也没能为儿子提供一个健康幸福的家庭氛围。李宝莉看似强势地掌控全家,实际上却是极为孤独和脆弱的。

3.3 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

马学武曾经试图与妻子沟通,却屡屡受挫最终只好选择沉默,这导致二人的婚姻分崩离析。同时,李宝莉文化水平有限,在和儿子小宝相处时,仅有的几句沟通也都是询问功课。丈夫死后,她一直在外奔波以补贴家用,和儿子相处的机会更是变得少得可怜,而小宝长期受奶奶的影响,对李宝莉也是厌烦透顶。李宝莉自认为“我是不懂,但我的心是好的呀”,可她却不明白,儿子从小就和爸爸走得近,可谓父子一条心,哪里会站在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反观马学武在世时,李宝莉又何曾理解过丈夫?尽管时光在流逝,但李宝莉与儿子之间的矛盾却并未消失,辛苦付出了十几年,最终却落得个人财两空的下场,令她如何不悲痛欲绝,万箭穿心?

4 结语

朋友小景每次都将李宝莉的不幸归结于房子,认为是风水的原因,而李宝莉却不愿相信,每每争辩,她这种不服输、不信命的倔强支撑她挺过了一次又一次巨大的挫折,顽强地生活下去。然而悲哀的是,直到最后她都没能明白造成自己悲剧的真正原因。影片通过李宝莉这一不自知自身性格和价值观缺陷,从而导致爱情亲情一再向着崩塌趋势发展的个例,映射出那个年代普遍的婚姻怪象。

参考文献:

[1] 侍渝杰.浅论《罪与罚》的伦理观[J].大众文艺,2019(7):45-46.

[2] 魏中华.浅析《局外人》中的荒诞世界与对本真的追求[J].汉字文化,2019(10):41-42.

[3] 张越.电影《驿路》中的婚恋观[J].汉字文化,2019(12):84-85.

[4] 鲁静.万箭穿心与万丈光芒——浅析《万箭穿心》中李宝莉的女性形象[J].名作欣赏,2017(9):128-129.

[5] 陈思怡.浅析《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的悲剧[J].汉字文化,2019(10):99-100.

[6] 姚佳.浅析小说日剧《绝叫》中阳子悲剧的原因[J].艺术科技,2019(9):105-106.

[7] 许凌云.浅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女性形象[J].汉字文化,2019(10):85-86.

[8] 刘新元.浅析《诺丁山》中的爱情观[J].汉字文化,2019(8):29.

作者简介:李春颖(2001—),女,江苏连云港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影视欣赏。

指导老师:刘雪芹

猜你喜欢
悲剧
伟大的悲剧
第23章连环悲剧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歌剧院的悲剧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卢卡奇论悲剧的形而上学
一曲悲剧英雄的赞歌——《伟大的悲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