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议论文写作思辨意识的培养

2021-08-11 08:28孙进
语文教学之友 2021年8期
关键词:强者弱者感性

摘要:2021年全国新高考语文I卷作文题以立德树人为原则,引导学生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文题设置上,注重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多角度解读,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拟结合2021年全国新高考语文I卷呈现出的特点,具体谈一谈对学生作文思辨意识的培养,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思辨意识;议论文写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在写作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人生、未来,有效发展和提升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写作教学中注重有效介入逻辑推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从而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其中,思辨是议论文写作的主要特征,也是学生在考场作文中应该具备的品质。笔者结合2021年全国新高考语文卷I具体谈一谈培养学生作文思辨意识的几个步骤。

一、在思辨意识中明确写作要点

首先,认真审读材料,明确写作方向。纵观2021年全国新高考语文作文题,材料丰富,考生可多角度选择写作内容,写作空间大。学生可以从材料本身展开多向思考,形成个性化的表达。2021年全国新高考语文卷I作文题材料如下: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纵观整个材料,语言文字简短,注重句子之间的起承转合,逻辑清晰,层层推进。材料一共有5句话,其中3句化用毛泽东《新青年》中的语句,从“体育”引入,讨论一切事物都在永恒的变化之中,由点到面,重点强调一个“变”字。在此基础上,运用一组对比和一组假设强调“强”和“弱”的转变,进一步强化“变化”的观点,强调运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最后,由“因此”一词引出结论: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由此可见,一切事物都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强”“弱”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材料从“体育”说起,引出“身体”强弱的转变,进而多向展开,表明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无论对文题本身的描述,还是写作过程的展开都体现出一定的思辨能力。学生需要冷静理清材料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悟出材料的言外之意,体悟其“言外之理”。学生需要从材料的表层意思出发,多层次解读材料内涵,联想到个体、社会、国家的强弱转变。

其次,树立写作主体意识,学会审思个体。写作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我的思想和见解。在议论文写作中,说理是为了让别人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观点。基于此,学生在考场写作中需要以平等交流的心态诠释自己的联想和思考,从而写出自己对个体生命的反思。以2021年全国新高考语文卷I为例,学生需要从“体育”强身健体引入,阐述个体身体的“强弱转变”,进而引申到社会、国家层面的“强弱”变化。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强弱”主题,联系自己身心发展、生活学习、社会甚至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具体阐释自己对“强弱”转变的理解。比如,学生可以结合中国的发展,进行如下表达:

百年前的中国积贫积弱、黑暗重重,幸而中华儿女怀揣一颗壮哉少年心,才有了今日中国为世界瞩目的成就。“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自立应该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挥斥方遒”,迎来了积贫积弱的中国的觉醒;1981年的中国女排的自立自强,登上了世界之巅;2020年中华民族面对“新冠”,抗疫先锋们不顾生死,迎来了战疫的胜利。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可以休整蓄力,但是绝对不可以主动“示弱”。

可见,在考场写作中,学生如果紧随时代的发展,那么其文章就会具有一定的现场感、现实感。

二、注重从感性到理性,提升思辨能力

首先,介入感性思维,形成演绎思辨思维意识。感性思维在个体感性的“经验”上认识事物和问题。它是学生认识事物,形成深刻见解的基础。学生在写作时需要立足感性思维,形成“感性”经验,然后展开理性的思考。以2021年全国新高考语文卷I为例,学生在考场上需要善于化大为小,万中取一。比如,学生可以从熟悉的“体育”入手,结合自己的生活,形成以下思辨式观点:

1.当我们处于弱势的时候,无需悲伤,相信弱者也可以变强。2.只有强化自身,完善自我,才能由弱变强,实现人生逆转。3.盛极必衰,月满则亏,在人生道路上需要警惕滥用其强。4.强者需要注重分析自己强大的原因,保持优势的因素,从而一往无前。

其次,由表及里,探寻内核。有深度的作文需要学生从感性思维走向理性见解。学生需要在写作中摆脱事件的表象,学會探寻内核。如围绕上述文题,学生可以透过现象,分析由强变弱的源头为:不思进取、寻找舒适区、躺平心理等。由弱变强的本源为:自立自强、不服输、积极奋斗等。由此,学生可以透过现象,分析问题本质,写出以下文字:

在今天的社会中,许多青年产生了“躺平”的心理。他们要不在生活的压力、家庭的重担面前,不做任何动作,学会自我“示弱”;他们要不抱着祖辈、父辈留下来的家业,安图享受,自以为自己很“强大”。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是缺少“自强自立”的信心,试图寻找舒适圈、安慰剂,进而沉沦、落后。

三、学会类比分析,提升辩证思维能力

注重比较分析,注重追思,形成辩证思维。在考场作文中,学生需要对事物或者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形成辩证的思维。针对2021年新高考语文卷I的作文题,学生需要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追思,从而不断地审视个体、社会、国家甚至是世界。学生可以联系教材,展开联想。比如,《六国论》中六国由强变弱;《过秦论》中秦国由弱变强;《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唐朝实力强时提醒国君要学会居安思危,提防由强变弱。再比如,学生可以以《弱者强者,宁有种乎?》为题,进行反复追思,形成文字具体如下:

强者之所以强大是因为意志坚定,勤于锻炼,善于发现自身弱点,找准定位;变强之路必然经历百般磨练,需要一股韧劲;强者肩负重任,不能放纵自我;强者行动稳健而持续,以更强的姿态面对世界。

学生有充分的追思作为先导,就能形成辩证的逻辑思考。学生可以联系中国科技,形成如下文字:

从“蛟龙号”到“深海勇士号”,从“奋斗号”再到今日的“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中国的科技不断从落后走向先进。这得益于科技工作者们驰而不息、奋勇拼搏、自立自强,践行中国载人深潜的精神。面对美国芯的制约,贸易大战等等,中国人头顶压力,学会自立自强,强壮自身。

总之,在写作中学生应该远离单一化、扁平化的思考方式,学会开放而全面地思辨。只有这样,学生在写作中才能将自己与时代融合,写出更具有生命力和思想价值的文章。

作者简介:孙进(1982— ),男,江苏省南通市曲塘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强者弱者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强者搭桥,弱者筑墙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弱者
漫画
强者的品质
感性理性不拔河
强者的品质
感性设计
改革中我不要忘记“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