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玲,高意如
1.河套学院 教务处,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2.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所,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
巴彦淖尔市境内长城总长1 000余公里,烽燧530座,障城119座,约占全区长城长度七分之一。其年代跨赵,秦至汉,充分体现了古代先民的疆域理念与建筑智慧,是反映我国历史时期各民族交融与发展的历史见证[1]。
从战国赵武灵王开始到汉武帝前后,在阴山南北地区相继修建了四条长城,在巴彦淖尔市均见遗踪。最南边的一条位于阴山支脉乌拉山南麓,称之为赵长城,中间一条修建于阴山主脉的北脊之上,称之为秦汉长城,另外两条修建于阴山之北的荒漠草原,两条并行,称之为汉外长城南北两线。四条长城全长约1 000余公里,均为东西走向。除战国赵长城外,其余三条横贯巴彦淖尔市。如图1所示。
图1 巴彦淖尔市历代长城分布示意图图片来源:巴彦淖尔市考古研究所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Great Walls in Bayannur City
赵北长城分布于乌拉特前旗境内,沿乌拉山南麓向西延伸至白彦花乌兰布拉格沟逐渐消失,整体呈东南—西北走向。在巴彦淖尔市内长城为战国时期赵国的北部疆界西段,俗称赵北长城,如图2所示。赵北长城是采山石、泥土因险傍山而筑,全长53 243米。现存墙体长度27 797米,其中现存土墙18 762米,土墙消失段8 995米;现存石墙40米,石墙消失段25 446米。长城沿线分布烽燧44座,障城5座,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长城遗迹之一,距今已有二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图2 赵长城外形图图片来源:乌拉特前旗文物管理所Fig.2 Outline drawing of the Great Wall of Zhao
巴彦淖尔秦汉长城经包头市固阳县进入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沿阴山北脊向西经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和磴口县西北,然后进入阿拉善盟境内,基本呈东北—西南走向,全长约250公里,沿线发现有烽燧429座、障城15座。西汉武帝时期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修缮加固,北魏、西夏时期仍在延用,故称为秦汉长城。其建筑形式多以石块砌为主,个别段落采用夯筑,如图3所示。另外沿长城内侧间隔500~1 000米建有烽火台,凡是可通往漠北谷口要道均建有障城要塞,有烽燧429座、障城15座。
图3 小佘太秦长城外形图图片来源:乌拉特前旗文物管理所Fig.3 Outline drawing of Xiaoshe Taiqin Great Wall
汉外长城为西汉后期由汉光禄勋徐自为所建,共分南北两条线,由包头市达茂旗进入我市乌拉特中旗,经过乌拉特后旗西北部进入蒙古国境内,后又进入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境内全长约700公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修建,可分为夯筑、石筑、土石混筑、木石混筑4种形式。另外长城沿线有烽火台57处、障城99座,建筑形式也分为上述4种形式,如图4所示。
图4 汉外长城外形图图片来源:乌拉特后旗文物管理所Fig.4 Outline drawing of the Great Wall outside the Han Dynasty
巴彦淖尔市汉外南线长城,起于乌拉特中旗新忽热苏木莫仁嘎查东北,终于乌拉特后旗西尼乌素嘎查以北拐向东北距中国和蒙古国国境线约21.8千米处。基本呈东北—西南走向,长城墙体总长约350公里,划分为322段,沿线发现有烽燧55座、障城93座。
巴彦淖尔市内汉外长城北线由达茂旗红旗牧场进入乌拉特中旗。东起乌拉特中旗巴音乌兰苏木巴音查干嘎查,西至乌拉特后旗潮格温德尔镇巴音努如嘎查,穿越了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进入蒙古国南戈壁省,基本呈东—西走向,全长约350公里,划分为212段,沿线有烽燧2座、障城6座。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积极申请文物保护工程立项,取得了国家和自治区专项经费的支持,开展实施了鸡鹿塞东坡防洪堤坝建设工程和秦长城小佘太段、乌拉特中旗德岭山西段、乌拉特前旗小佘太秦汉长城张德禄湾段抢险加固工程等一系列长城保护工程。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先后投资专款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完成《塞外列城》《河套长烟》《千古河套》等系列宣传片,并在国家、地方多个电视台播放。文化文物部门利用世界文化遗产日、草原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和其他特殊日子开展长城知识、法律法规宣传。在暑假期间组织中小学生实地开展保护长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和长城巡回摄影展等专题活动。
(1)宣传方式单一,社会各界对长城保护的认识不够深刻、意识较为淡薄。未充分利用互联网新技术,长城保护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2)长城文化价值未与地方特色文化有机融合,长城沿线乡村的旅游开发力度不足,长城所在区域乡村文化发展速度缓慢[2]。
(3)长城保护的科技技术力量和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待提升,专业技术人才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长城数字化保护力度仍需加强。
(4)对于长城文化价值的理论研究深度不足,未深入挖掘长城文化精髓,长城文化价值育人作用体现不够显著。
合理利用各种网络信息平台,多渠道、多角度宣传传播长城和长城保护知识,印发《巴彦淖尔市长城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等相关宣传资料;制作科普宣传片;出版通俗读物;开展“长城保护与利用知识比赛”“长城文化知识进学生进校园”“长城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开辟长城保护与利用专栏;开通公众号、微信号、小程序等,传播长城文化知识,挖掘普通人参与长城保护的故事;把长城保护项目列为重要的公益项目,举办一些有影响力、有意义的大型公益活动,建立长城与普通公众之间的情感维系[3];采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设计制作长城文化产品;利用春节、周末等节假日开展长城保护与利用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现场解答、新闻媒体、在线答疑等多种形式普及宣传长城保护,提高全社会、全公众共同保护长城的意识。
依托“互联网+”,借助新媒体技术,转变展览、陈列式文化推广理念,组织先进的科技力量,充分利用航拍、遥感、3D、激光扫描、多媒体、虚拟仿真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长城及周围的各种围护设施进行数字化优化整合,并建立相关数据库,构筑和开发基于互联网平台的长城文化传播途径,搭建长城文化的多维互联网平台和网络新媒体平台,提高长城历史文化价值传播的趣味性、生动性,合理采用现代化媒体和手段宣传长城历史文化价值,使长城文化浸润于家家户户,浸润于公众的日常生活中。
长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不仅包括军事文化,还包括边塞文化和建筑文化等,要切实抓好长城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建立健全长城保护与利用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长城沿线乡村的旅游开发;深度挖掘长城及所在区域乡村文化,赋予其强烈的地方特色,推动当地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深入挖掘与长城文化相关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诗词歌赋等文化资源。加强长城元素与电影、游戏的结合,给游客带来多维的体验[4],进一步拓展长城的演艺市场;长城的开发不应仅局限于城墙,而是定位于区域的开发,将长城周边的边塞古镇、具有民俗特色的文化元素制作成文化宣传册、工艺品、匾额等产品;努力打造精品旅游项目和典型线路,提升长城形象,使长城遗存成为发展文旅产业和全域旅游的一张新名片,推动、提升本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长城文明不仅包括长城的保护程度、利用程度,还包括文明程度与环境和谐程度,要通过严格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措施,促进乡村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合理组织管理和调配资源,使长城所在乡村真正实现和谐共生发展并达到“长城文明示范”的高度与广度。乡村是长城所在区域最基本的单元,也是长城区域发展的核心因素,要制定长城文明示范村的评估指标体系,在巴彦淖尔市长城典型区域中选择若干符合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要求的典型乡村,作为长城文明示范试点村,地方政府要给予政策和资金倾斜,重点培育,以实现其示范带动作用。
进一步建立健全长城遗存保护机构,配备精兵强将具体抓好长城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尤其要配备足够数量的长城保护员,培养高技术人才,加强技术实力,提高长城保护的科学研究水平[5]。
引进长城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采用长城监测管理客户端模块,开展无人机遥感影像监测研究,并在部分长城遗存地开展监测试点工作。与人工智能技术有机结合,切实推进长城重要点段保护维修工作,为长城保护提供全新的视角和模式。生成一套直观可视的数字化维修档案,为修缮工作提供辅助性预判。
进一步加强长城文化研究力度,开展长城考古、调查与专项研究等工作,扩大与相关机构、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构建研究平台,深入研究长城的历史、文化、艺术、利用价值,充分展示长城悠远、苍凉、雄大的气象,发挥专项研究在长城保护、利用、管理中的支撑作用[6]。
深入挖掘长城精神与历史文化内涵,加强长城重要点段的现场展示,着力建设长城历史博物馆、陈列馆;在巴彦淖尔市地方本科院校中开设长城文化选修课,将长城传统文化与教育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开展长城文化教育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突出传统优秀文化元素,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长城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建设爱国主义教育专题基地,采用长城文化系列讲座、大学生长城历史文化知识比赛和长城文化品牌创意设计大赛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长城文化价值的宣传教育,充分发挥长城在开展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作用,发挥其文化价值,展现长城文化的魅力,提升文化育人功能。
长城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文化财富。对于这样厚重而不可再造的历史遗址,我们须倍加关注与爱护。长城虽已完成了其军事使命,但时至今日,它依然有着古代文化的史学价值和审美意蕴。我们必须将长城保护好、挖掘好、传承好。我们有责任记录好长城的遗迹,多方位地展示它统一、多样的美学品格,体现出长城构筑者的智慧,展现出长城的文化魅力与艺术审美属性,呈现出长城所象征的艰苦卓绝、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