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兰
海安市中医院,江苏226600
脑梗死病人因局部脑功能丧失,易造成偏瘫,部分病人因偏瘫需长期卧床,使其运动功能受到巨大损害,降低其生活质量[1-2]。因此,需给予脑梗死偏瘫病人有效干预,以促进其功能康复。常规护理干预下病人依从性较低,可能会抵触治疗,不利于康复训练的开展。基于依从性曲线的变化规律开展阶段性护理干预,可确保干预措施的针对性、时效性,在有效保证病人依从性的同时,还可合理利用医疗资源[3]。为探究基于依从性曲线变化规律的阶段性干预的临床效果,本研究将其应用于脑梗死偏瘫病人中,与常规护理干预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偏瘫病人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35~75(55.36±7.64)岁;病程6~36(24.31±2.57)h。观察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30~75(54.99±7.31)岁;病程5~36(24.93±2.33)h。纳入标准:①均经颅脑CT确诊为脑梗死;②单侧偏瘫;③生命体征平稳,可正常交流;④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精神疾病;②伴随认知功能障碍、视觉障碍或脏器功能不全等;③合并其他心脑血管疾病;④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对照组
行常规护理干预,包括疾病知识宣教、用药指导与肢体功能康复训练等。
1.2.2 观察组
行基于依从性曲线变化规律的阶段性干预,其主要内容如下。
1.2.2.1 成立阶段性干预小组
小组成员由1名主治医生、1名护士长、5名康复训练师与5名科室护士组成,小组成员在进行干预前均接受相关培训,包括脑梗死偏瘫、康复训练自我护理能力、依从性等知识;组员共同分析病人康复训练需求、认知能力与接受能力,并教会病人通过网络、微信等途径接受干预。
1.2.2.2 建立康复锻炼依从性动态模型
以康复训练依从性指数为因变量(Y)、时间为自变量(X),利用SPSS 20.0软件行数据曲线模拟,为病人建立24周内的康复训练依从性指数曲线方程,即Y=0.005X3-0.215X2+1.963X+51.456。观察并记录训练依从性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将为期24周的康复训练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上升阶段(0~6周)、下降阶段(7~22周)、固化阶段(23~24周)。
1.2.2.3 阶段性干预措施
①上升阶段:着重于康复训练知识宣教,结合医院脑梗死偏瘫病人康复训练手册与相关音频与视频资料,其内容包含健侧摆放要点、患侧关节被动运动、站立训练、步行训练及自我护理能力训练等,为病人制定具针对性的训练方案;给病人及其家属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并定期向其讲解,组织病人开展讲座(每周1次,每次30~60 min),并采用个体指导、同伴支持(由训练情况良好的病人组成,至少5名)与家属支持等方式培养其自我护理能力。②下降阶段:干预小组成员共同分析病人训练依从性下降的缘由,并据病人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训练方案;增强同伴支持(每周2次,每次30 min)、家属支持(1名或2名家属陪同并监督病人开展训练)力度;定期进行门诊随访,每4周进行1次;每日定时给病人微信支持;定期开展电话随访,每周1次,每次约10 min;在进行门诊随访、电话随访等干预时注意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并对其进行认知行为干预,提高其训练依从性。③固化阶段:重复进行阶段性干预措施,并进一步培养其自我护理能力,增加病人依从性评估次数;鼓励病人完成可完成的日常活动。
1.3.1 训练依从性
采用脑卒中病人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评价病人训练依从性,包含身体锻炼(8条目)、锻炼效果监测(3条目)与主动寻求建议(3条目)3个维度,共14条目,采用1~4分4级评分法。依从性指数=(实际得分/理论得分)×100%,指数越高表明训练依从性越好[4]。
1.3.2 自我护理能力
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评量表评价病人自我护理能力,包含自我概念(9个条目)、责任感(8条目)、技能(12条目)与健康知识(14条目)4个维度,共43条目,采用0~4分5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护理能力越佳[5]。
1.3.3 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对病人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包含反射、髋膝踝协同运动与分离运动等17项条目,总分0~34分,得分越高说明下肢运动功能越强[6];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对病人平衡功能进行测评,包含14项条目,采用0~4分5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示平衡功能越好[7];采用Barthel指数对病人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包含进食、穿衣及转移等10项条目,总分0~100分,得分越高则日常生活能力越好[8]。
表1 两组训练依从性比较
表2 两组自我护理评分比较 单位:分
表3 两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单位:分
脑梗死为神经内科中常见危急重症,发作迅速,且拥有较高发病率,虽该病致死率不高,但易出现偏瘫,造成残疾,进而影响病人正常生活[9-10]。仅对脑梗死偏瘫病人进行药物治疗难以有效恢复其正常肢体功能[11]。因此,引导病人进行康复训练具有重要意义。可通过康复训练活化肌肉组织,逐步提高患侧肌肉力量。脑梗死偏瘫病人中枢神经具有重组性、可塑性,在病发后24周属于康复训练“黄金窗口期”,但若病人依从性降低,会影响康复训练效果,通过对训练依从性进行动态分析,能够在适当阶段给予病人相应干预,提高病人整体干预质量[12-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训练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基于依从性曲线变化规律的阶段性干预可提高病人训练依从性,原因为在上升阶段病人求生欲更为强烈,在此阶段为其提供更为专业的康复训练知识,并为其制定全面康复训练方案,逐渐改善病人肌肉功能[14]。在下降阶段加强对病人的微信支持、家属支持等,陪同并监督病人完成训练,培养其良好训练行为,进而提高其训练依从性[15-1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自我护理能力强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基于依从性曲线变化规律的阶段性干预可增强病人自我护理能力,原因为在干预过程中借助依从性指数方程,运用知识手册、讲座、个体指导及同伴支持等干预模式,在上升阶段注重培养病人自我护理能力,在下降阶段着重维持其依从性,同时在固定阶段进一步对其进行干预,进而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17-1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基于依从性曲线变化规律的阶段性干预可改善病人康复效果,原因为病人在上升阶段具备良好依从性,可积极配合康复训练;而在下降阶段,对其进行同伴支持、家属支持等,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使其具备上升阶段所拥有的自信心与依从性,积极配合各项干预措施,从而改善其康复效果[19-20]。
综上所述,基于依从性曲线变化规律的阶段性干预应用于脑梗死偏瘫病人的康复训练中,可提高病人训练依从性,增强自我护理能力,并且有效改善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