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守库人的使命——心血浇铸兰台精神

2021-08-11 07:49文/李
陕西档案 2021年3期
关键词:西北印章精神

文/李 曼

李志学

李晓春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毛泽东主席早就指出。

档案事业的辉煌,档案部门的兴旺,档案人员的发展,需要兰台精神的浇铸。有人问,档案是什么?兰台精神又是什么?档案是历史,是人类创造的一种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默默无闻的辛勤耕耘、无私奉献、淡泊名利、勇于担当就是兰台精神。

老一辈兰台人选择了档案,便选择了奉献和清苦。他们热爱档案事业,对档案工作深情投入,投身兰台数十年仍乐此不疲。他们甘于寂寞、兢兢业业地忠于职守,甘愿把毕生精力奉献给档案事业。他们从年轻美丽的姑娘、精神帅气的小伙儿,到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退休干部,虽然离开工作岗位,仍心系档案发挥余热。近日,笔者走访了陕西省档案馆后库管理处两代守库人李志学和李晓春。

李志学,现年83岁,祖籍陕西岐山,中共党员。1960年毕业于西北建筑工程学校,随后分配到北京建工部建材科学院工作。1971年调入陕西省革委会档案馆,因家在岐山,他主动要求去周公庙后库工作,主管资料库,同时参加档案整理、组卷等业务工作。

20世纪70年代初,社会经济条件有限,加之周公庙是古庙建筑,没有可以专门用来保管档案的库房,档案全部存放在前期清理维修过的旧殿内,档案装具也多为破损的旧木制档案柜、木制档案架,档案保管条件非常艰苦。另外,档案堆放在庙堂大殿里,火烛、老鼠、霉潮等等不安全隐患,随时都会导致档案破损。李志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样才能安全地把档案保管起来?他思来想去,用之前所学,想办法拼接、维修破损的旧木制档案柜、档案架,就地取材制作保管档案的大木头柜子,并把修好的木头柜子、架子有序地摆成一圈拼成一个简易库房,然后把档案摆放好保管起来。档案保管最怕火,周公庙是木式建筑,木头易燃,所以当时保管档案重中之重就是防火,每年他和同志们一起,不定期清理周公庙周围的枯木茅草,排除安全隐患。那时没有档案保管制度,可制度就在他心里,他每天坚持去大殿查看档案,检查防火、防潮、防鼠、防虫等安全问题。每到汛期,为了排洪,他们还修了排水渠,以保障档案不被洪水淹没,确保万无一失。李志学在周公庙工作12年,不论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多么艰苦,他都兢兢业业、认真负责,默默地坚守,无怨无悔,全心全意地守护着国家的珍贵档案,工作从未出现任何差错,没有发生任何安全问题。

1983年,后库搬迁。李志学全程参与了历时9个月的迁库准备工作及搬迁转移工作。搬迁工作中,人员少、新手多,基础工作差,在工作多且量又大的情况下,李志学发扬吃苦耐劳和连续作战的工作作风,不怕脏,不怕累,认真负责,顺利地完成了搬迁任务。经统计,安全搬迁档案资料共计317个全宗,302079卷(册)。在后库,他依旧做着之前的工作,工作条件依然非常艰苦。1993年兼管后库查档利用室,直至1996年后库存放的资料完整迁回省馆。

李志学同志安全保管档案资料25年,未出丝毫纰漏,1998年光荣退休。2019年,省档案局馆为他颁发了“从事档案工作30年”荣誉证书。李志学说,兰台精神对于档案人来说是最宝贵的,它是一种思想信仰、一种品格修养、一种人生态度、一种气概情怀,同时也是一种精神传承。

老一辈兰台人与档案一样,不曾轰轰烈烈,不会声名显赫,然而正是千千万万的兰台人,肩负起对历史负责,凭借着对事业的执着,对工作的热爱,身在兰台,心系兰台,在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用自己的辛勤劳作,成就了档案事业的辉煌。

李晓春,李志学之子,中共党员,现为省档案馆后库管理处副处长,70后。1995年进入档案行业,至今在后库管理处工作26年。李晓春从父亲身上看到了档案人的执着、敬业忠诚、淡泊名利、求真务实、甘愿奉献。父亲常对李晓春说,保管档案要认真负责,不能出任何问题,要想干好本职工作,就要不断地去学习,不但要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技能,还要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在父亲的激励下,他通过不懈努力,获得汉语言文学大专文凭。

2014年8月,在清理、腾空办公楼及旧库房工作中,李晓春发现两个贴有1984年封条的大木箱,打开后发现全部是无序存放的旧印章,他当即锁好,搬入库房,由专人保管起来。他分析,这些旧印章应该是从周公庙搬迁时封存的。20世纪80年代对于实物档案(如印章)的归档保管没有可依据和遵循的规章制度,也没有记录清单。事后,李晓春清点了总数目,和同事一起,于当年11月开始着手整理。经过清洗印章、制卡、辨认、排序、制目、贴号、装盒、归库等工序,于2015年9月整理完毕,并制作了印章卡片和印章档案目录。这些罕见的实物印章档案,大部分是西北大区时期使用的,铜质为主,共700余枚,经他们整理后达到有目可查、一章一号、有章有谱,填补了西北大区档案印章类的空白,也为省档案馆馆藏发掘出弥足珍贵的特色档案资源。

2020年,李晓春主动把西北大区档案全宗介绍进行了梳理,经过摸底、整理,带领同志们对原有的全宗介绍进行订正、添补,对缺失的全宗介绍调档查阅、拟写,并全部制成电子版,完成了西北大区档案96个全宗的全宗介绍,充实了西北大区档案全宗卷的基础内容。近三年,李晓春带头并组织后库工作人员对库存西北大区及省级档案近12万条案卷目录进行了电子目录校对、制作,使后库档案管理上了新台阶。

2021年3月,西安石油大学为编写学校校史来后库查档。西安石油大学最早是专科学校,早期学校的档案几乎空白,老一辈师长凭回忆、口述而撰写的资料、记录,对于学校成立时间无法确定。李晓春热情接待查档者,并以他多年的经验和对档案的熟悉,引导帮助他们除在西北石油管理局和西北教育部全宗中查阅,还在其他全宗中搜寻。最后在西北财经委全宗中找到了“1951年中央部门领导为开发西北石油要在西北尽快建立一所石油专科学校以培养石油人才”的指示,从而确定建校时间为1951年。利用者如获至宝,借此成立时间,西安石油大学可称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所石油学校,也为今年学校举办70年校庆有了原始档案的支撑。

在后库,李晓春对业务知识无限渴求,对档案无比珍视。从事档案工作26年,他恪尽职守,任劳任怨,甘做无名英雄。白天,他足迹遍及档案库房的每个角落,晚上,他挑灯夜战,一次次将探索的目光投向档案工作的新领域,对于他来说,兰台虽小,但永无止境。

两代守库人心血浇铸兰台精神,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档案人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神圣使命,正是档案人的执着,坚持从每一个细节做起,把简单的事重复做,把重复的事用心做,才使档案史料得以完好保存,使历史记忆得以传承。我们新一代档案人更要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和刻苦钻研业务知识,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在新时期新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补足精神之钙,练就过硬本领,面对工作新要求,坚持创新思维,努力为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西北印章精神
我们有印章咯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一座西北小城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缠海鞭杆—西北棍
sin
日本“防狼印章”半小时售罄
拿出精神
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