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深圳一家留学机构发布暑期调研广告,所宣传的“为深圳女工带去看得见的帮助和社会影响力”与“15800元学费”“公益成果”“学术成果”等字眼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迅速引发争议。实际上,这一事件仅仅揭开了留学产业中背景提升的冰山一角。 披着“公益”皮的“精英游戏”
陈曼是江苏一所211高校中文系的大三学生,希望能在大四毕业后出国攻读社会学专业的研究生。陈曼大二时就和一家留学中介签署了协议,确定了申请学校的名单,其中不乏世界顶尖的社会学强校。为了提高录取概率,陈曼需要在社会实践、科研、托福、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标准化考试成绩等多个维度包装自己。
留学顾问为陈曼推荐了一些公益机构的实习、志愿服务活动以及田野营调研。其中田野营实习最吸引陈曼的目光。
陈曼认为,田野调查的经历恰好填补了她本科并未受过社会学或人类学训练的劣势。此外,她觉得少数民族群体的调研更加能够体现她对社会的关切,迎合国外高校对学生参与公益实践的期待。这样的经历是学校难以提供的,但在留学中介通过付费就能达成。
陈澈是一个中学生社团的创始成员之一,高中在国际学校读书。他告诉记者,在申请美国本科的过程中,身边有不少同学会选择中介或者学校本身提供的支教、科研项目,以丰富自己的课外活动。“本质上,大家要靠课外活动营造一种精英感。”
“空手套白狼”
为了参与田野营,陈曼支付了2650元的项目费用,前往项目地的交通费用也需要自己负担。但是令她失望的是,她在项目中并没有收获到深度的学术培训,导师仅仅是目前社会学、人类学专业在读的研究生,学术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导师的培训并不认真。
实际上,背景提升项目的导师资质问题一直被诟病。在前述引发争议的“深圳女工赋权”项目中,项目声称其导师为拥有专业学术背景的Evania Ji。但Evania Ji随后发布说明称,对于此事并不知情。
王立是北京某高校的一名学生,他曾多次担任过博雅教育夏令营的导师。博雅教育夏令营一般以大学课程为蓝本,涵盖多个学科,授课教师大多是大学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
王立形容博雅教育营招募导师像是“空手套白狼”。他告诉记者,博雅教育营招聘导师门槛并不高,申请人通过10~40分钟的试讲后即可成为导师。有的导师浑水摸鱼,学生可能根本学不到什么。
除“公益”项目以外,付费科研项目也是背景提升产业的重点。记者调查发现,不少背景提升机构提供多学科、多种类定制科研计划,配备导师,从确定论文选题开始,提供一条龙服务,保证论文最终发表。一对一指导的项目费用高达7.5万元。
陈澈告诉记者,“很多人其实在项目中没有做什么,只是混了一个论文发表。”
旺盛的需求
理论上大学生可以申请参与暑期科研,但由于暑期科研名额少,竞争极其激烈,因此付费科研成为大部分人的选择。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名博士生告诉记者,本科生在寻找暑期科研需要不停地向实验室和教授投简历、面试,整个过程非常枯燥且压力巨大,不少背景提升机构恰好看到了这一商机。
王立透露,“以一些付费科研为例子,除去教授的劳务费和线下运营费用,背景提升机构的利润大概能达到50%以上。”
(摘自《中国慈善家》杂志 文中人物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