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
“纸的作用比子弹还要重要”。党中央在延安时期,延安作为抗战的“心房”,对于纸张的需求量极大,因此,造纸工业在那一时期被列入国防工业。
“哪怕一張最普通的纸都是最奢侈的东西”
在中共中央到达陕北以前,陕甘边区造纸业几乎是空白。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纸张主要依赖购买。美国记者海伦·斯诺于1937年春夏之际到延安采访,她在《续西行漫记》中惊叹:“哪怕一张最普通的纸都是最奢侈的东西。”
1941年皖南事变之后,由于国民党对边区的经济制裁和军事封锁进一步加大,纸张匮乏的艰苦雪上加霜。《解放日报》于1941年5月中旬创刊,不到一个月,便在6月12日刊出缩减印数的启事。6月19日,延安新华书店也登载了由于纸张不足,《解放》和《中国文化》等刊物缩减发行量的启事。
马兰草变成丰富的造纸原料
1940年,边区政府安排延安自然科学院化学教员华寿俊到振华纸厂兼任工务科长,委派曾在德国学习化工的留学生刘咸一担任厂长,会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攻关。当时扩大产能的最主要瓶颈是缺乏原料。陕北以黄土高坡为主,相当贫瘠。但是,有一种野草耐旱、耐寒,在陕北的田间沟壑里顽强生长,它便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马兰草。华寿俊参加开荒生产劳动时,锄头时常会被马兰草密布的根须所困扰,比遇到荆棘还要费力。这种植物丰富而发达的根须,是纤维工业生产的好原料。于是,华寿俊采集了一捆马兰草带回工厂试验。通过不断的试验、研究,华寿俊最终成功了,实现了能用10万斤马兰草造出20万张纸的生产力。
“农场牛羊肥 马兰造纸俏”
与进口的新闻纸相比,马兰纸砂粒浆块多,纸张厚薄不匀,给印刷带来许多困难。由于草纤维的韧性不强,有30%的马兰纸有残洞。印刷厂专门增设了补纸工,预先把有洞的纸挑出来,把洞补好,再送到机器上去印,提高了印刷效率。而且残废纸被利用起来了,节约了大量纸张。此外,由于马兰纸用的是手工抄造工艺,一面比较平整,一面就很粗糙。用正常工艺印出来的书报粗糙的那一面就看不清楚。中央印刷厂的同志们千方百计地改进印刷工艺,以适应马兰纸张的特殊要求。
振华造纸厂马兰纸的成功经验很快就得到推广。边区政府公布通令,群众收割马兰草供给当地纸厂,可以代公粮。一时马兰草“贵”,延安的“纸荒”得到了解决。朱德在1942年视察南泥湾时创作了一首五言长诗《游南泥湾》,诗中颂道:“农场牛羊肥,马兰造纸俏。”(摘自《光明日报》2021.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