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探寻中国货币”看初中历史与财经素养教育的融合教学

2021-08-10 23:21张英超王友良
中学历史教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财经货币学科

张英超 王友良

“无论是从科学研究角度,还是从人才培养角度,多学科合作都受到了很大的重视,并成为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1]历史学科一向重视多学科融合,所谓文史不分家之说可见一斑。就初中历史教学而言,融合对象通常为语文、地理、道德法制以及思想政治等传统文科科目。进入21世纪以来,财经素养逐渐成为公民管理个人财务、处理财经问题和维系个人生存的核心能力,财经素养教育问题也提上众多国家的议事日程,甚至上升为国家战略,不少国家和地区已经先行先试。在我国,财经素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列入义务教育课程亦是呼之欲出。尤其近年来,在校园内屡见不鲜的盲目跟风、攀比、超前消费等不良习惯,不时爆出的“网贷”、“裸贷”等金融陷阱,使得学生深受其害,更加凸显出财经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财经素养教育“是个体财经生活中必备的财经知识、理财技能、财富观念与人生信念等基础修养”[2]。B. Douglas Bernheim等人发现“中学时期的理财教育对学生成年后的财经行为有重要且积极的作用”[3]。可以说,探索初中历史与财经素养教育融合教学,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未雨绸缪的创新。

一、活动目的和意义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与货币打交道,加强学生财经素养教育,认识货币是其财经素养常识的第一课。中国货币历史悠久,起源于夏商时期的贝币,到春秋战国时期铜钱铸造逐渐流行,至秦统一为圆形方孔钱,西汉武帝发行“五铢”,至唐高宗改行“开元通宝”,宋代开始发行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纸币大量流行,民国时期铜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纸币最终成为主流通行的货币。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历代货币不仅是货币金融史与商品经济发展史的重要遗物,也为研究古代政治制度、社会文化、对外关系、铸造工艺乃至书法艺术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本活动围绕“探寻中国货币”,从历史学科角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探寻。在探索实践初中历史与财经素养教育融合教学经验的同时,让参与活动学习的学生深刻的理解货币。预期达到以下目的:

1.了解什么是货币,货币为什么产生,又是如何产生的。

2.初步感知货币发展的路径和规律,并能据此展望货币发展趋势。

3.认识纸币、数字货币的区别与联系,理解数字人民币发行的重大意义。

二、活动设计

(一)第一阶段:假期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

围绕“探寻中国货币”主题,利用翻转课堂模式——此概念由美国传入,“它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等观点,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同,并被实施于初中历史教学之中。”[4]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自主学习,并在开学后收缴假期作业,择优展出。

任务1:思维导图展。搜集资料,梳理中国货币产生和发展的脉络,用思维导图的形式体现出來。

任务2:古钱币作品展。学生在古钱币发展脉络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古钱币,创作绘画、雕刻、陶艺等手工作品,注明作者、作品、选择缘由,以及该物出现的意义。

(二)第二阶段:课堂教学设计

“翻转课堂颠倒了……教学程序,即学生先在课前完成知识的学习,然后在课堂中完成知识的内化与扩展。”[5]假期作业使得学生假期中已经对中国货币发展脉络有所认识,为达到课堂中知识的内化与扩展,本课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设计三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

问题:货币是怎么样生的?围绕此问题,首先,利用科普动画视频,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整体感知。其次,模拟原始交换情景,给学生以直观有趣的切身体验。让学生知道货币的出现是与交换联系在一起的,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进而认识到在商品交换中,用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现另一种商品的价值,这种商品就成为另一种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最终理解在交换不断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出现了作为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或者说作为其他一切商品等价物的商品,这种商品就是货币。

环节二:

问题:货币形式的发展有什么规律吗?围绕此问题,利用学生假期思维导图作品,和老师准备的相关资料,展开小组讨论,最后教师归纳讲解的办法,让学生了解货币形式发展的内在规律。认识货币形式经历了从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纸币、存款货币)的演变;货币形式的发展表明:货币本身作为商品的价值的大小对货币发挥各种职能的影响越来越小,货币形式从最初具有实在价值的商品演变为完全没有内在价值的符号;货币形式的发展越来越便利于货币发挥交易媒介的职能。

环节三:

问题:数字货币初露端倪,据此展望中国未来货币。本环节以深圳市各区先后发起的 “数字货币红包”活动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数字货币使用。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发言,畅想未来的中国货币。(特别注明:此环节,数字货币要与电子货币做一区别,分析讲明数字货币的重大战略意义。)

作业设计:学生根据课堂上的三个环节问题,任选其一,进一步搜集资料深入研究,生成一篇学生小论文,择优展览奖励。

(三)第三阶段:实地走访设计

“历史教学需要借助包括文艺作品及影视、互联网等在内的大量课外教学资源”[5]深圳市博物馆钱币专题展,有中国历代钱币,共一千余件,时代上自商周,下迄民国,是本主题很好的课外教学资源。本阶段主要选择联系参观深圳市博物馆相关钱币专题展览。与货币文物零距离接触,领略古老的货币实物带给我们的直观感受。为顺利参观,须提前着重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联系预约:联系好相关主题展览,提前一周预约。

2.行程安排:联系安排校车往返行程。

3.参观讲解:做好功课现场讲解或联系博物馆安排讲解员。

4.安全保障:制定应急预案,安排安全机动小组。

三、活动总结:

通过此次活动,在探索实践初中历史与财经素养教育融合教学经验的同时,学生从历史学科的角度探寻中国货币,很好的锻炼了其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财经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财经素养,为其进一步汲取驾驭货币的财经素养打下良好基础;同时通过思维导图展提高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通过绘画、雕刻、陶艺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其他艺术形式的熏陶。

活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须得到进一步的认识、思考和完善:第一,校外活动组织安全问题。任何时候安全责任都重于泰山,要始终把活动安全问题放在第一位。第二,因学业负担、经费支出、网络管控等问题,家长支持配合度不高。此后,在活动前要充分和家长沟通,宣传活动意义的同时,多倾听家长的想法和意见。最后,学生的小论文略显稚嫩,缺乏理论高度。在以后的课堂中要结合中考加强指导,切实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四、结语

货币是财经常识的基础,初中生应该对货币有初步的理性认识。本次探索实践活动,从历史学科角度,综合多学科教学探寻中国货币,采用了包括视频展示、场景模拟和实地走访等多种形式,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财经素养,也对历史与财经素养教育融合教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最后,在教学实践中,深感历史学科与财经素养教育融合教学任重道远,但笔者在此大胆展望,在更多同仁的不断努力下,汇流终将成海。

【注释】

[1]陈嘉:《多学科融合的设计教育研究》,湖南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页。

[2]张男星,楚晓琳,刘文权,王春春等:《青少年财经素养教育标准的“中国范儿”》,《中国教育报》2017年3月2日第7版。

[3]BeheimBernheim, B. D., Garrett, D. M. & Maki, D. M. Education and Saving: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High School Financial Curriculum Mandate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1, 80(3): 435—465.

[4]肖维:《初中历史翻转课堂中的教学评价探究》,杭州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页。

[5]金陵:《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年,第 15—16 页。

[6]叶小兵:《历史教科书中对史料的运用》,《历史教学》2004年第7期,第41、45页。

猜你喜欢
财经货币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2020年《理财》《财经审计法规选编》征订单
财经日历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财经记者的知与行
“超学科”来啦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