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晓泽
历史解释是“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1]。在以核心素养为指导的课程理念中,历史教学就不能流于形式,“水过地皮湿”,仅仅停留于浅层次的事件描述和概念解说,而是要“掘地三尺”,深挖历史背后的逻辑,揭示“深层因果关系”。
在学习《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一课中,学生的困惑很多:为什么是英国率先建立现代民主,而不是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的民主进程为什么如此缓慢?英国代议制的确立是近代政治的关键事件,意义重大,不透彻理解英国代议制的历史进程及其深层逻辑,就无法理解近代政治的发展走势,也就无法准确把握近代世界的核心要义。
一、追溯历史故事,探微民主渊源
历史解释不仅要关注显露在外的历史表象,更要挖掘其背后隐藏的传统与根基,以此形成脉络清晰与逻辑缜密的历史解释。民主的逻辑内在于其历史之中,要理解现代民主,必然要追溯其或隐或显的政治传统。“早在13世纪初期的大宪章时代,英格兰已形成了国王与贵族联合治理封建国家的混合君主制传统。”[2]那么,在这种混合君主制传统下,君主与贵族之间的关系如何呢?国王能否做到类似于东方君主的“专制独裁”呢?我们选取以下故事并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故事1:1215年失地王约翰接连战败失地引发贵族反抗,战败后签署《大宪章》,规定国王不得擅自征税,人民享有人身自由权利,有监督国王和反抗政府暴政的权利。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故事2:亨利七世要向国会勒索一笔封建性的巨额补助费,……国王几乎相信,谁也不敢反对他提出的这笔晋爵典礼费用。然而,国王估计错了。议员莫尔理正辞严地否决了国王的要求,并得到了整个下院的支持。
——奥西诺夫斯基《托马斯·莫尔传》
设问:从这些故事中你能读出英国的政治传统有哪些特点?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鲜活的历史情境:“学生要了解和认识历史,需要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而才能去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3]只有对当时的历史感同身受,切实进入历史场景,学生才能与历史发生共鸣。学生普遍对中世纪缺乏了解,认为那是一个专制恐怖的“黑暗时代”。通过这些小故事还原具体的历史情境,复原中世纪英国的政治生态。民主政治的建立具有相应的社会背景:15—17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圈地运动、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新贵族和资产阶级迅速成长……货币地租普遍流行,资本主义农场顺应而生。
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展开的,时间、空间对历史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时空观念也是阐释历史的角度,只有从历史的时间演进和空间范围的角度去进行说明和解释,才能看出历史的的发展与变化,对历史进行客观的评述。”[4]
二、深入关键事件,凸显民主张力
历史发展中的关键事件,对历史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历史解释必须紧紧围绕这些关键事件,创造历史解释的“切口”。“找准历史解释的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提纲挈领,体现历史教学的针对性、创造性和智慧性。”[5]
在英国代议制的形成中,有两个事关全局的关键事件:一是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二是光荣革命。“查理有三个偏好,即偏好天主教、偏好法国的事物和偏好绝对专制统治;而英国人则有三个惧怕,就是惧怕天主教复辟、惧怕天主教的法国和惧怕专制主义。”[6]查理一世作为专制君主,既破坏了有限王权的历史传统,又枉顾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诉求,作为战败者被议会宣判死刑似乎也符合革命逻辑与斗争形势。
材料1:但当查理一世在断头台上身首分离时,数以千计的观众齐声发出痛苦的呻吟。共和国时期,随着克伦威尔个人独裁统治的继续,希望一位贤明君主登位的心理在社会上油然而起。当不受法律约束的克伦威尔死后,在许多人心中暗自怀着一种如获释重的轻松感,英国为克伦威尔举行了一次最欢乐的葬礼。
——温斯顿·丘吉尔《英语国家史略》
设问:处死查理一世,人们为什么会痛苦?克伦威尔去世,人们为什么欢乐?这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传统与社会心态?
通过材料呈现人们对查理一世和克伦威尔截然不同的态度,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当时的政治氛围,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两种态度背后体现的历史真实。从民众的反应来看,处死查理一世既不符合英格兰的社会传统,也不符合民主的逻辑。它是在伦敦市民的革命热情鼓噪下发生的,它是议会在克伦威尔及其军队的压力下担心查理一世的报复而仓促决定的。表面上看,处死查理一世,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但也同时是民主发展的低谷。查理一世的肉体被消灭了,但专制的接力棒却被革命领袖接去,专制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材料2:光荣革命被视为不流血的、合情理的、温和的甚至是保守的,与其说是完成了革命不如说是避免了革命。历史学家将其视为对古代宪法和传统政治行为的回归,有时则将其仅仅视为宫廷政变。
——哈里·狄金森《“光荣革命”:第一场现代革命?》
这团火(光荣革命)点燃了我们的信念,正向整个欧洲蔓延,他们将永远把独裁者们奴役人类的镣铐烧成灰烬。
——1789年第绒法国爱国者协会演讲
设问:如何理解对光荣革命的评价?你作何评價?
教材中对光荣革命的“光荣”仅仅解释为“没有流血的宫廷政变”,远远没有触及“光荣”的实质。光荣革命不仅是不流血的宫廷政变,也不仅是换了一个国王,更不仅仅是对传统政治的回归,而是彻底改造了英国的政治结构。光荣革命及随后民主制度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世界史意义。通过补充材料来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使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理解光荣革命的“光荣”所在,体会到光荣革命在世界范围内的示范效应。
三、体察多元博弈,明晰民主逻辑
历史解释既要关注历史外在的流变形式,也要明晰内在的发展逻辑。以叙事性解释重构历史过程,以因果性解释追问历史的内在逻辑。[7]光荣革命为英国民主奠定基本政治框架,使英国迈进现代宪政民主的门槛,但是民主进程却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国王、贵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还要进行复杂的政治博弈。因此,历史解释“不能局限于某一点,还要将观察和思索推向更廣的面,把历史的各个局部联系起来研究。既从纵向上考察历史现象的前后联系,又从横向上对一定历史阶段的众多方面进行通盘考察”[8]。
(一)国王、议会与内阁的三方博弈
光荣革命后,威廉三世与议会达成一致,签署《权利法案》,作为划分双方权力界限的法律文本。对这一历史事件,很多学生困惑于此:既然能够限制国王的立法权、征税权、军事权,为什么不直接废除国王的行政权,难道不担心国王反攻倒算吗?理解国王去行政权的过程,是理解英国民主演变的核心,也是把握民主逻辑的关键。
材料3:17世纪末,英格兰400家土地贵族占有全国15%——20%的地产。大地产的长期存在成为贵族寡头政治的基础。贵族制还是君主制和代议制民主的结合部。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4:(威廉三世)有独立的行政权,是实实在在的行政首脑,他有权遴选政府大臣,并亲自主掌国务大事……大臣不对议会负责,而只以个人的身份对国王负责,议会对此毫无办法。
——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5:到了19世纪70年代之后,议会的权力和作用开始缩小,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内阁占用议会全部时间的84.5%。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设问:国王与议会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内阁与议会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何理解这种变化?
首先,君主制的存在是对经济基础的回应,政治不能超越时代;其次,这符合英国民众的心理诉求,任何革命都不能枉顾民众的心理。君主制的存在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这既是对1649年暴力革命的反思,也是对英格兰保守主义政治传统的回归。
贵族和国王的妥协,虽然造就了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相对平衡的权力结构,但是,贵族“对议会两院的支配也有助于旧式权力机制的继续维持,延迟了议会改革时代的到来,减缓了英国政治现代化的速度,使资产阶级久久被排斥在权力之外”[9]。
(三)普罗大众与贵族精英的博弈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产阶级逐渐壮大,逐渐获得更高的政治地位与更多的民主权利。如摩尔所说:“工业资产阶级向土地贵族夺权,造就了民主政治。”[10]当然,工业资产阶级向贵族夺权主要通过议会改革的和平道路,而无产阶级的民主之路则更为曲折、艰难。1819年伯明翰等城市发生工人游行,遭到政府镇压,几百人被杀。1836年伦敦工人协会成立,1838年公布要求实现普选权的人民宪章;1839年、1842年、1848年发动三次争取民主权利的宪章运动。1864年马克思在伦敦参与创建第一国际工人协会,指导国际工人运动。
在这里,我们引领学生以唯物史观来分析问题,重点探讨民主下沉的根源与社会动力。判断民主化的主要标准就是选举权的普及,资产阶级与贵族的政治博弈,就表现为选举权的争夺。1832年的议会改革确立了全新的民主标准:“将选举资格从基于特定的土地保有权改为基于财产权,以年纳税额作为基本衡量标准;传统的等级身份差异被转化为阶级身份差异,异质化的臣民身份转向均质化的国民身份,从传统的等级政治到现代的大众政治的转型,就此打开了出口。”[11]从而实现了工业革命与政治革命的合流,将财产数量转换为政治资格。
以历史解释追问民主逻辑,锤炼学生的历史洞察力与解释能力。不论是何种解释理论与解释方法,都必须理清历史演变的进程与规律:既要明确其外在形式,更要洞察其内在逻辑。这既是历史解释的内涵,也是涵育核心素养的关键。
【注释】
[1][3]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51页。
[2]姜守明:《革命与妥协的悖论:暴君挑起革命、革命抛弃暴君——17世纪英国革命史的三重悖论之一》,《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9年第3期,第3页。
[4]包刚升:《民主的逻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85页。
[5]毛经文:《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对“历史解释”落地的策略性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年第12期,第23页。
[6][美] C.罗伯茨、D.罗伯茨著,贾士蘅译:《英国史》(上册),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年,第527页。
[7]丁林兴:《也谈历史解释的三重境界》,《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年第3期,第4—9页。
[8]吴泽主编:《史学概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28页。
[9][英]艾弗尔·詹宁斯著,龚祥瑞译:《法和宪法》,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1页。
[10][美]巴林顿·摩尔著,王茁、顾洁译:《专制与民主的社会起源:现代世界形成过程中的地主和农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第428页。
[11]施展:《枢纽:3000年的中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6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