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丽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很多教师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割裂开来,阅读归阅读,作文归作。其实,如果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对写作文进行适当的融合,而仅仅进行专门的写作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是难以快速提升的。因此,教师可采用分层、分步的方式,将作文版块分解,用“微作文”的方式进行写作训练,循序渐进地达成单元作文的教学目标。
一、聚焦:凸显重点,写好微作文
俗话说“一口吃不出一个胖子”,单元作文有着具体的训练要求,它明确了指导要点,点明了作文教学的方向。教师不能指望在一篇作文的指导中做到面面俱到,要秉持“一篇一得”的理念,聚焦重点。可以尝试在常态化的教学中,先对单元作文进行重点的、有针对性的训练,然后再水到渠成地落实单元作文的要求。
统编版四上的“作文三:写观察日记”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发现观察对象的变化。如果等到学到这里时才提出这一重点,就为时晚矣。因此,教师在教学这个单元的课文《爬山虎的脚》时,就可以聚焦作者是怎么写“爬山虎一步步向上爬”的,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还原作者观察、关注事物变化的方法,并让学生选择生活中的一种事物,进行连续观察,关注其变化,做好观察记录,然后写作,将事物的变化展现出来。经过了这样的储备,等到正式指导“写观察日记”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就自己的观察对象以及所写的片段进行交流,分享观察的过程和方法,然后提出要将观察过程中的心情和想法写进作文的要求。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追求“面面俱到”,而是紧扣本次作文的训练重点,将连续观察、关注事物的变化这一要求,在课文教学之前提出来,引导学生运用经典课文中的典型语段进行感知和辨析,从而在迁移的过程中进行巩固训练,这就凸显了作文训练的核心,为实现作文训练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二、分解:解构目标,写好微作文
很多教学目标和要求是不能一步到位的,需要从不同的维度和方面进行练习。为此,教师可以结合编者的意图以及学生的具体学情,科学、合理地分解目标,并在作文教学之前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比如,要求学生写有特点的人。显然,刻画人物需要从多个方面和维度展开,要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等进行深入描写。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教师可在正式写作前,组织片段练笔,分别针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那在正式作文时,是不是要将所有训练的方法都用到作文中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教师要教会学生在写作时“做减法”,即根据具体的表达内容和主题,合理选择写作角度,适合运用对话描写的,就着力对人物的语言进行描写;适合展示内心独白的,就侧重于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描写……
正所谓“殊途同归”,完成目标的路径是多维的。微作文的价值就在于能丰富学生的写作方法,将作文的核心目标分解,从而在一步步的训练中接近目标,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分类:多维实践,写好微作文
统编版教材设置的作文内容和主题十分丰富,给予了学生很大的选择空间,教师可以将这些作文主题进行整理和分类,开展不同形式的写作训练,丰富学生的写作经验,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使其尽可能多地写作不同类型的作文。
统编版六下第一单元的作文主题是“家乡的风俗”,此题给出了两个写作角度:①具体介绍一种风俗,了解特点,展现风俗的具体内容;②写自己参加某种风俗活动的经过。显然,第一个写作角度与这个单元的课文《北京的春节》相似,教师可以在教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一种风俗,进行仿写;第二个写作方向与这个单元的课文《腊八粥》相似,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腊八粥》中八儿等粥、喝粥的经历,鼓励学生写自己参与某一风俗活动的经历,重点写参与过程中的感受。
写不同种类和形式的作文,能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和写作经历,教师可将写作训练前置,与单元课文的教学有机结合,丰富学生的训练活动,促进他们综合素养的提升。
微作文不求一步成功,更不求面面俱到,要对作文要求进行分解,分步进行写作训练,为达成訓练目标,提升写作能力奠定基础,因而是值得应用和推广的写作训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