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启红 张勇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核心版块。统编版教材在作文编排上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除了专门设置作文单元外,在单元内部还设置了读写练习,形成了以读促写、以写引读的格局。因此,教师应该以单元作文为抓手,借助单元作文的多元化优势,解读和设计单元整体活动。在统编版教材的每个单元中,编者都精选了两篇与单元要素、作文训练要点相关的“精读课文”,很多教师在教学时,习惯聚焦作文要素,但如果教师始终依照单元内容和活动编排的顺序教学,势必让学生觉得阅读是为作文而服务的,从而弱化阅读兴趣,丧失主动性。这就需要教师构建以作文多元体验为抓手的教学体系,统筹安排单元作文主题、语文要素和作文训练要点,完善教学体系。
一、借助多元体验,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的,但其所接触到的领域又是有限的,很多课文中的内容,对学生来讲都是陌生的。因此,学习单元课文以及其他内容,就不再是单纯地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也是学生认识世界、拓展视野的途径,同时也是引领学生重新洞察和审视生活的过程。因此,教师如果能够将自己的认知体验与生活经历融入到教学中,就可以将学生蕴藏在记忆深处的原始经验调动起来,丰富其情感体验,为学生写出具有生活气息、生动感人的作文奠定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将学生原始经验的激活作为目标,引导学生丰富相关作文素材的积累,培养感悟和理解能力。
比如,统编版教材五上的第一单元,编者设置了“一花一鸟总关情”的写作主题,精选了四篇经典范文,分别是郭沫若先生的散文诗《白鹭》、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台湾作家琦君的《桂花雨》以及冯骥才先生的散文《珍珠鸟》。为此,教师设置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这就与这个单元的作文训练要点“借助事物表达情感”形成了读写一体化结构。借助事物抒发情感,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事物不受限制,情感的类型也可以是多样的,但单元作文对这一定位有了具体而明确的设定,即要求写自己的心爱之物。如此,这四篇范文不仅为学生写作提供了范本,同时在素材的选择上也提供了参考。教学这个单元时,如果采用作文前置的策略,即先寫后教,然后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学习课文时将之与写作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联系、对接,其可操作性并不强。因为学生所展现出来的表达能力,无论是在素材选择、结构设置,亦或在语言风格上,都与单元课文存在较大差异。鉴于此,教师要紧扣单元作文这根主线,鼓励学生进行多元体验。比如,刚开始教学时,就可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入手:“你熟悉身边的事物吗?跟同学们说说自己喜欢的常见事物吧!”随后,在教学这四篇课文时,组织学生从“让我联想到的事物”“联想这个事物的细节和故事”两个角度,说说学习课文后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由此,学生就不再是单元课文纯粹的阅读者和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将自己的阅读与实际生活巧妙地关联起来,在积累和选择素材的同时,将思维浸润在课文的世界中,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丰富语言积累,引导创意表达
很多学生之所以害怕写作文,并不是不知道怎么写,而是不知道写什么。其实,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大多数学生常常因为写作素材而绞尽脑汁。这种对生活熟视无睹的现象,在当下的作文教学中并不少见。哲人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能形成多维而深刻的体验,也不是说随便拿来哪个素材就能运用到作文中。很多学生在缺少指导和点拨的情况下,不能积极主动地积累和运用语言,所以就出现了阅读量大但写作时仍然捉襟见肘的情况。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生活体验的敏锐感知力,将生活感知与语言表达链接起来,丰富学生的积累,引导学生创意表达,实现单元阅读和作文表达的共生价值,为作文表达和单元学习助力。
比如,统编版四下的作文主题是“我的动物朋友”,无论是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母鸡》,还是丰子恺先生的《白鹅》,都将动物的特点以及与人之间的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小动物都是现实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即便一些城市中的学生接触的动物不多,读了这些课文,也能联想到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编者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文本,就是为了促使学生从单元课文入手,从课文转向生活,学会进一步观察身边的小动物,激活自己的情感体验,回忆与小动物相处的故事,从而完成写作任务。
鉴于此,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比较了解的小动物聊起,让学生不受限制地、痛痛快快地写一写自己眼中的小动物,展现小动物的特点,讲述与小动物相处的故事,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随后,教师可组织交流和分享活动,但要注意,这不是简单的作文前置,而是借助初步试写的方式,将原本储存在学生意识中的原始经验激活,让他们学习时不再是大脑空空,而是带着自己真切而鲜明的生活体验,去阅读和感受,将文章内容与自己的生活体验整合起来。此外,学习时还要充分关注每篇课文和阅读链接文本的联系,作为课堂教学的点拨者和引领者,教师可以将这些联系不断地扩大化、系统化,将表达经验与学生原始的生活体验融合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比如,“系统化”维度,就是将生活体验和表达方法分割开来,运用表格或者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对比,让对比更加鲜明;“扩大化”维度,就是将生活体验和表达方法作为对比的内容,教师还可以相机补充一些描写动物的其他资料,引领学生多角度感知,不断丰富他们的阅读体验和认知,积累表达方法和写作经验。
运用这样的阅读和指导方法,学生不仅能收获阅读经验,同时对于表达能力的提高也能起到促进作用。上述过程,对于学生写好与小动物相处的作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当然,写好此类作文不是单元作文学习的终点,何以见得?因为这个单元的任务,其实是一个虚拟的任务:比如寻找丢失的小动物、邀请别人帮助照看小动物、收养小动物等。情境不同,要表达的重点也完全不同,因此,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要调动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运用掌握的表达方法,完成单元写作任务。
三、依托自主评价,拓展写作思路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拓展与积累的过程。很多单元作文的要求,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对前面作文要求的进一步深化。比如五年级时写说明文的要求,就是对四年级“学会观察”这一写作要求的升级,六年级上册作文四“笔尖流出的故事”,就与前面写人记事类的写作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在进行单元整体规划的同时,教师需要以体验为基础,与前面的作文要求建立联系,鼓励学生多思考之前的作文,再结合当下单元的作文要求,拓展写作思路,深化作文主旨。
比如,统编版六上第四单元的作文“笔尖流出的故事”,表达要素与单元训练就有着鲜明的读写交融关系。怎样才能让这种读写结合的效益最大化呢?这个单元中的每篇小说都堪称经典,无论是情节设置,还是环境渲染,或者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等,都是学生能直接仿照和运用的。学生由于受到自身认知能力和水平的限制,很难根据教材中所提供的三则材料,合理想象,创编出完整的故事。只有少数能力相对较强且能够自主构思的学生,才能借鉴课文的写法完成写作任务。鉴于此,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从之前写过的作文入手,对相关作品进行整理,重新阅读,进行感知与评价。之前的作品是最为真实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更好地写作,提高文章质量。而且在学习单元课文时,也能有方向和针对性,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素材的积累与选择、方法的积累和运用上,还要考虑读者的感受。从教材选编的课文看,这些小说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之作,就在于其曲折而出人意料的情节设置、真切可感的环境渲染以及丰富细腻的细节描写,让它们具有了阅读和借鉴价值。学生在不断的模仿和练笔中,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实际上,因为有了更加鲜明的读者意识,学生才有了表达的内驱力,写出来的作文才更鲜活,更能打动人和感染人。
借助作文多元体验,不仅能有效促进作文教学效率的提升,更能对单元课文包含的素材和资源进行整合,开辟一条打通单元内部联系、引导学生科学发展的畅通大道,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