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当下,更应朝向未来

2021-08-10 21:49杨雪梅
广东教育·综合 2021年7期
关键词:栽树朝向圆圈

杨雪梅

“你这孩子,明天就要考试了还有心思在这里看闲书!你能保证自己考到理想的分数吗?快回教室做题去!”学校走廊里,一个二年级的学生捧着本书正读得津津有味,教师的一声令下,小家伙只得恋恋不舍地把书放回了原处。

走廊的那一端,目睹了这一幕的我心头倏然一沉,很不是滋味。不知道所谓“闲书”二字,会不会在学生头脑里留下太深的印痕,会不会就此轻薄了阅读在成长心灵中的厚重分量;更不知道“分数”这一概念会不会变成年轻生命唯一的关注或追求,会不会在某一天演变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那棵稻草”。

其实,这天的际遇实属教育之中的寻常,它突然引发我关注与思考的根源还在于近日所耳闻、所目睹的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前段时间在城市书房进行公益指导时,我发现许多学生求助的关于写作问题都应该是教学中的基础性问题,但从他们的反馈中得知,现今教师已经基本上不讲写作了,主要把时间用来背知识点、磨练习题。一往深里探究才知缘由:现在考试中的作文分差不会很大,而且要提升写作能力是慢功夫,远不如多做几道题更富成效。于是,作文教学成为一片被忽略的“分荒”,甚至有教师鼓励学生去百度同题文章,记住写作套路。或许我无法目见这一急功近利的做法所产生的恶性成长影响,但近前可睹的却是越来越多学生的写作沦入了庸俗的格式化——要么内容大同小异,了无新意;要么辞藻浮夸华丽,缺少“干货”。

另一件事是与朋友去学校参加活动后回来所发的感慨有关。“本来是去参加了个A活动,结果发现会场上电子屏一直在切换着不同的标题,原来这一个场里可以产生不同的‘教育新闻呢,现在的教育……”很是无奈,又很是愤慨,朋友说:“现在大家都只关注眼前的热闹宣传及应和,不知道有多少人还会去遥望一下成长所指向的未来呢?”

成尚荣先生在其著作《儿童立场》一书中指出:“身为教育人,我们往往会给自己画一个圆圈,于是,便会从来无法超越这个圆圈,从来看不到它外面的东西,把自己封闭在了一个私密的世界里。”是呀,在这个越来越讲究教育效度却也越来越趋于封闭的圆圈里,有锱铢必较的分数,有你追我赶的排名,有为博眼球的花样百出,却很少有人去想过生命成长的延伸与可能,很少有人去关注教育之中那些影响未来成长的根枝节杈。

犹太人口口相传的《塔木德经》中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霍尼在旅行途中见到一个男人在种角豆树,就问他:“这棵树多久才能结出果实?”那个男人回答说:“70年。”他接着问:“你肯定自己能再活70年吗?”对方回答说:“世上到处都有成熟的角豆树。既然我的祖先为我栽树,我也该为我的孩子栽些树呀。”为孩子栽树,其实就是为未来栽树!那些在关注分数之外更关注孩子全面发展或兴趣呵护的行为,那些肯花上慢功夫去一点点培养孩子某种能力的行为,那些少一些喧声夺势的浮躁多一些贴近成长关照的行为,不正是在栽一棵属于未来的树吗?遗憾的是,现在的很多教育行为,都缺少了埋下一粒种子或者深植一段根然后守候成长的耐心和卓识远见,总想用最快的速度生出一枝花或生出一树果来。没有根、缺少干的所谓收获,和塑料花、虚幻果实在是毫无差别。

孔子的学生樊迟问孔子:“什么是‘知(智)?”孔子回答:“知人。”知人者为智!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一颗颗蕴含了无限可能性却又千差万别的种子,根据种子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土壤及恰当的播撒时机,根据种子萌芽后的发展需求施以必要的光照水肥,根据种子生长中的际遇予以恰当的引领照拂,这任何一个环节都有着指向未来的美好朝向——成长和收获,这是知人,否则任何只求当下无视未来的裹挟着孩子狂奔的行为,都是偏离了对人性关照的功利之举。

“使沙漠顯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使教育美丽的,是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无限可能。为人师者,最正确的立场应该是立足当下,朝向未来,这个立场就叫儿童立场。

本栏责任编辑 王思静

猜你喜欢
栽树朝向圆圈
朝向马头的方向
朝向马头的方向
乌龟快跑
移圆圈
奇思妙想话圆圈
悠悠的圆圈圈
小猴栽树
朝向坐标
栽树人——致杨善洲
要当“富翁”快栽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