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丽琼
“以心为本”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学生人格,达到身心和谐,引导学生走向美好幸福人生为根本;就是在教育过程中以科学的心理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为前提,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就是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教育体系当中,充分调动教师、家长和社会的齐心参与。(梁剑玲,2010)心理健康课与常规的文化课程不同,它更注重学生在心理活动中的参与、感悟和体验。
一、以心为本,按需设计心理课主题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由需要引起,教育教学就是不断地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过程。为增强心理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应设置哪些主题课程,才能够既给学生提供发展性的引导,又给学生提供干预性的帮助?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在2020年春季学期复课之前,笔者通过问卷星设置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题目包括睡眠、胃口、情绪、对自己当前心理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估、与家长的沟通情况、对居家学习的整体状态的评估、遇到了哪些困难、假如遭遇重大挫折会如何处理等,并且在问卷最后设置了开放性的问题:你想上哪些主题的心理课?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并结合假期的个案辅导反映的问题,最终确定新学期心理课的教学主题。
二、以心为本,优化教学资源的选择
教学资源的选择,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取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认知发展水平相符,与他们现实生活贴切,又有启发意义的教学素材,并以学生能理解的角度与思维进行处理。心理课同一主题能够选取的素材很多,为了提高课堂效果,教师应选取最能让学生有深刻感触与体验的教学素材,抽丝剥茧,提炼加工,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准备“生命教育”模块的心理课时,笔者在《敬畏生命》《探寻生命的意义》两节课中,选取了与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相关的视频素材《蝙蝠的自述》,用蝙蝠的口吻呼吁人类爱护野生动物,保护自然。顺着蝙蝠的呼吁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就能非常好地达到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的教学目标。在《探寻生命的意义》这节心理课中,选取了钟南山、刘丽、张定宇等人物的抗疫故事,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从而追寻自己生命的意义,学会珍爱生命,活出个人价值,学会承担社会责任,为人类社会的需求与发展做贡献。因为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2020年这场疫情阻击战,学生也亲身参与,也在体验着这一段特殊的人生经历,不断地生成自己的领悟与认知。这个时期涌现出的感人事例,相比与学生实际生活较远的案例,更能够触动学生的心弦,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心为本,灵活选取教学方式
1. 巧用音乐,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音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可以使学生入境、入情、入理,增强心理课的教学效果。如在开学第一课《新学期,心适应》的适应调节心理课中,通过播放轻松、愉快节奏的背景音乐,一方面有助于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调适情绪,以更好的状态投入课堂。
2. 活动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兴趣
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视频赏析、故事分享、互动投票、讨论分享等活动方式,能给予学生多种形式的感官刺激,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如《爱在同一屋檐下》主题课中,呈现了学生居家学习与父母相处可能会出现的一个情景:小月同学认真看书、做作业一个多小时,觉得头昏脑涨,想休息一下,可是想起马上就要中考了,要抓紧时间学习,于是一边听音乐放松,一边学习。这时父亲进来了,看到小月在听音乐,不问原因就开始批评小月“一点自觉性都没有”。假如是你,你会如何处理?大部分学生可能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因此更容易引发共鸣与思考。
四、以心为本,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整
一般结束一个月的授课后,笔者会采用问卷星的方式设计《心理课堂加减法》问卷,学生匿名填写对心理课的评价。“你对心理课是否满意?请用0~10的刻度评分。”另有“心理课堂加减法”主观题,“加”是指“简单描述心理课给你的帮助或启发”,“减”是指“你对心理课或心理老师的建议”。很多学生都写了自己的收获:“每次上心理课就会觉得很放松,情绪得到释放。”“上了心理课后,我与爸爸的沟通有了些许进步。”“通过心理课,我掌握了许多合理安排学习的方法。”可以看出學生在心理课中有收获、有成长。同时,有学生写道:“希望课堂上老师多留一些互动的时间。”“希望老师能够多给我们讲讲生命的珍贵与意义。”在后期的心理课中,笔者适当延长了互动时间,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分享交流。通过学生对心理课的评价及建议,及时调整课堂,让学生在有限的心理课中,收获更多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