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琦
潜心扎根教育教学一线29年,担任高三科任、班主任及科组长均逾15年,兼任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兼职教研员、市地理高考研究团队负责人等教科研职务。庄惠芬致力于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真发展,凝练了教学思想,创立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中学地理TRUE教学,创建了名师工作室“教·学·研”共同体模式,课题研究、论文论著等成果丰实。
庄惠芬(中),任教于深圳市第三高级中学,地理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优秀学员,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兼职教师暨硕导,教学成果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被认定为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和广东省高层次人才、国家高层次人才。
《广东教育》:2019年,您的教学成果《继承与创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中学地理TRUE教学》荣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一等奖。请您谈谈其创新性。
庄惠芬:学生只有在真实问题情境中习得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避免知识干涸化,成为真实问题解决者,教学才更富价值。这项教学成果是我多年来“真实的地理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检验的积累与升华,由前期的高中地理应用性教学模式,发展到后期的中学地理TRUE教学模式,经历了多项课题研究与实践检验的螺旋上升式淬炼。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及育人理念创新、教学实施路径创新、教学资源创新等。
中学地理TRUE教学是一种有利于实现深度学习的问题式教学,提炼了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培育、彼此关联的四个教学核心元素——Thinking(思维)、Reality (真实)、Use (应用)、Experience (体验),融合成一个教学核心词“TRUE”——“真实的”地理教育,四个关键元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现实问题情境是前提,思维是核心,体验学习是过程,应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是目标。
中学地理TRUE教学将课堂与现实打通,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主动参与解决问题活动,促进真实的学习,引导学生用“着地”(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明理”(综合思维)的方式建立人地协调观,获得地理素养,培养能应对现实生活中各种复杂真实任务的问题解决者。其根本目标在于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达成学科育人价值,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实现“真正的”地理教育,促进学生真发展。
《广东教育》:您已出版《地理TRUE教学,将课堂与现实打通——我的教学思想例谈》等个人论著、主编教材。在具体教学中,您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的?
庄惠芬:我想谈谈三个案例。
第一个,讲授《城市化》一课时,我设计了“深圳市地铁建设与城市化”的真实问题情境,提出开放性议题:为什么说“建地铁就是建城市”?你是否有不同看法?依据是什么?课上学生体验问题情境,结合地理知识和现实生活经验等,围绕议题依次进行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及交叉辩论,澄清思维后得出结论。这种学习经历较好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及应用能力。
第二个,讲授《海水运动和海水性质》一课前,我们鼓励学生周末到深圳大鹏、盐田、蛇口等海边观察、探究海水性质、海水运动,考察海滨地区的人类活动等,写考察报告、手绘环境地图、做汇报PPT等,他们的探究成果和感知变成了鲜活的教学素材。“亲海”地理实践活动中,学生拓宽了学习路径,增强了地理学习的现实感和获得感。这个过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家国情怀。
第三个,我曾指导学生做一个探究性小课题“龙岗区刘屋村发展方向调查”。学生多次实地调查,主动思考,提出了很多问题,并尝试解决,对如何做好城中村的规划及发展方向有了自己的看法和判断。他们撰写了翔实的调查报告,为刘屋村发展提出建议,递交给相关部门,获得褒奖。该报告被选为深圳市中小学探究性小课题社会调查类的示范案例。我的《基于地理视角的X村发展方向调查研究》实践课例也入选教育部国家教学案例库。这种活动我们做了11年。
许多地理知识和地理能力,只有亲身实践或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探究,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触发学生的深度学习与主动思考。我希望学生通过TRUE教学学会探索与研究,真正独立自主地用课堂知识与技能去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我也希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能学会关注社会发展、关注民生。近三年,我还带领团队开发了《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生活与地理》等深圳市好课程。
《广东教育》:忙碌的教学工作之余,您的省名教师工作室建设和工作开展情况也令人瞩目,您还创建了名师工作室“教·学·研”共同体模式,这个共同体模式有何特色?如何更有效引领工作室成员的专业成长?
庄惠芬:工作室的室徽中央是一个大大的绿蓝相间的、用山川河流挥就的“粤”字,“粤”字下面是工作室的灵魂——TRUE,寓意“真发展”,无论是工作室的教学思想、TRUE教学模式还是“教·学·研”共同体研修模式,其归宿都是为了教師与学生的真发展。工作室一直努力践行有高度的教育,传承有温度的师德,人才涌现,如成长为省、市级骨干教师、优秀教师、教研员等。
工作室的共同体培养模式最大特色在于“融合”,改变了教、学、研“三张皮”的现状。该模式主张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主题研修,研修过程中教学、学习、科研共同体三者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形成了良性的学术循环,其核心是问题解决和优化的过程。同一阶段的教、学、研均紧紧围绕同一主题进行,采取名家讲座、百家论坛、研课磨课、互动交流、思维碰撞、小组与个人表现等多元化方式,带题研究,带题学习,带题上课,再深度反思、总结,形成文字成果。这种培养路径能让个人成长与工作室团队成长相结合,引领教师成长为思想型名师。
《广东教育》:在这个模式下,产生了更多的思维碰撞与交流,实现了个体专业发展与群体专业发展的有效衔接,实现了个体与群体间的积极互动,对教师学习型组织的持续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庄惠芬:是的,例如工作室每次集中研修都有一条问题主线贯穿始终,每天都有一个研修子主题,围绕它展开名家讲座、讨论沙龙、合作赛课等思维开放性高的活动,往往能够引发学员们的深度思辨,研修效果很明显。学员们在工作中还能将其运用、拓展、辐射,这正是研修活动深远的意义。
我经常让学员们就某一共同课题进行小组集体极速备课和说课答辩,这是有效利用同伴资源、交换思想、提升自已的合作学习过程。另外,为了帮助学员们将教学上的困滞点转换成问题进行研究,我创新性提出了针尖超微课题研究,鼓励学员们积极根据某个具体教学问题进行短期聚焦探索,找出解决方法,并进行成果分享,如:“学生作答问答题时缺少逻辑、比较碎片化,这与教师的课堂行为有什么关系?”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有效调动了教师的研究积极性,更让他们学会了一种思维方法,养成了研究习惯。现在我们还在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教·学·研”共同体模式。
《广东教育》:2019年,您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20年,又被教育部评选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能否请您谈谈成长为国家级教学名师的几个关键点?
庄惠芬:“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国家级教学名师,我把我的专业发展之路归纳了几个关键词:信念与专注、责任与创新、培养与支持、视野与境界。
首先是信念与专注。我热爱教育事业,教师是我心目中富有意义、创造性和乐趣的终身职业。因此我潜心坚守教育教学一线29年,专注教书育人,敬重学问、关爱学生,提升自己,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把一切工作的起点和归宿都落在为了学生的真正发展。
其次是责任与创新。我担任多项一线教学工作和多重教科研职责,均出色履职,业绩比较全面且突出。在地理教师、学科组长、班主任等多个岗位上,教学绩效一贯优秀,带出了深圳市示范学科组、优秀学科组,创建了基于班级学生问题解决的深度访谈法,深获家长、学生好评。我也是学校创新素养培育团队的负责人、市学生小课题优秀导师和市优秀学生社团的创建导师等。我还兼任了省市两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市兼职教研员、市高考研究团队负责人、兼职教授暨硕导等教科研职责,虽然很累很忙,但是获得了职业幸福感和价值感。我深谙教师是不进则退的职业,很重视自我提升和创新,从“九·五”规划课题持续做到“十三·五”规划课题,未曾中断,始终在不断优化“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教?”这三个基本问题的答案,这个过程,也让我的教学思想日益成熟,教育境界不断提升。
第三是培养与支持。回顾自己的专业成长历程,满怀感恩。感谢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学校的培养与支持,赋予我许多教研责任,提供了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等研修机会,让我的专业有了跨越性的发展;感谢省、市教研员的信任与支持,交给我许多教研任务,这些责任与任务、研修的磨礪,加速了我的成长;也感谢许多良师益友的帮助,学生更是我砥砺前行的无穷动力。
第四是视野与境界。持续的专业钻研与研修,拓宽了我的教育视野与格局,影响力随之扩大。如在2019年,受邀在国际地理学大会作教学交流报告,并5次受邀为教育部国培示范班做培训交流。育才先育师,所以我一直努力带动更多教师一起做到五个超越:超越学科、学段、区域、课堂、考试,追求真教育、真发展。
(本栏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栏责任编辑 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