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烈 李津
采访对象
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东方哲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健坤慈善基金会家风顾问。
心理标签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现代有些人认为传统文化是一种过时的文化,这些人真的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吗?现代人的观念就一定经得起推敲吗?其实,你眼中所谓的“糟粕”,很可能是理解得不够的地方,是被断章取义的地方。
2021年5月15日,健坤首届中华家风论坛上,楼宇烈教授接受了本刊采访。
“相敬如宾”的夫妻不生分
说到婚姻,我愿意把它解释得自然一些。男婚女嫁,结婚成家,是天理当然之事,也是一个人的终身大事。天地阴阳相合,男女夫妇相合。古人以婚礼为众礼之本,因为先有夫妇,才有父母子女,才有上下长幼,所以,人道伦理之序都始于夫妻。俗话说:千年修得共枕眠。今生相聚,成为一家,夫妇二人都应当万分珍惜。
在传统文化里,形容夫妻关系,有一个词叫“相敬如宾”。现在,有不少年轻人都觉得这个词过时了,夫妻之间不是应该亲密无间吗?彼此敞开心扉,无话不谈,多好,总是“相敬”不显得生分吗?
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解。夫妻之间确实应该亲密,但不是“亲密无间”,而是“亲密有间”,这正是所谓的距离产生美。前段时间,我去公园遛弯,碰到几个人聊天,聊到“五一”小长假,他们说今年放假时间长,估计假期结束离婚率得攀升。这虽然是玩笑,但说的和去年新冠肺炎疫情解封之后一些地方离婚率攀升是一个道理。那就是太亲密了,距离太近了,反而容易影响夫妻关系,倒不如略存距离,所谓“久别胜新婚”嘛。
可能有人要问了,夫妻两个在同一屋檐下生活,这个距离该怎么把握呢?我想和你们说说我和我爱人的相处模式:每天,她做她喜欢的事,我做我喜欢的事,互不干涉,彼此不会用自己的想法去代替对方的想法。这样就可以。“相敬如宾”不是简单地保持距离,而是越亲近的人越要尊重。这个尊重包括方方面面:尊重隐私,让对方有独立的空间;尊重对方的性格、喜好;还包括相互包容,能够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尊重就是“敬”,是很重要的相处之道。从古人用“相敬如宾”这个词形容美好的婚姻就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夫妻的相处之道,并非都是“男尊女卑”,而是从很早就开始讲男女平等的理念了。
平等,不是我和你一样就叫平等,还包括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尊重彼此间的不同。没有“敬”,就谈不上平等。
“忍辱负重”并非“委曲求全”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如何才能“家和”?这就需要夫妻之间相互包容和忍让。
家庭里面产生问题是很正常的,要懂得处理。一方发脾气,另一方就要学会“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这些都是需要的。
听我这么说,可能有人要问了,如果夫妻间发生矛盾就要忍耐,甚至自我反省,岂不是很委屈?
中国的很多经典里都说了“忍”的重要性,《阿含经》里有个偈子“若以争止争,是争无休止。唯忍能止争,是法可增慧。”但这个“忍”究竟是怎么个忍法?比如在家里,夫妻俩闹矛盾,丈夫很生气,妻子也很恼火。这时究竟该怎样正确运用忍耐?不会让自己觉得忍完了,心里反而有一把火越烧越旺,而是忍耐了之后,两个人的火都可以熄灭掉。也就是说:怎样可以让自己忍得心服口服、毫不委屈?
我觉得可以这样解释一下。
人难有自知之明,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才是最强大的人。《道德经》里有这样一句话:知人者智,自知者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忍”并非就是不好的,相反,真正的“忍辱负重”是不简单的。在家庭生活中也是这样,不要总想着:我是正确的,我干嘛要听你的!好,你认为你是正确的,对方也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如果都这样想,矛盾就没办法化解了。
现代社会生活压力普遍比较大,很多人开始重视心理学,但其实真正弄懂了咱们老祖宗的东西,就可以从根本上调适心理。
人不能浑浑噩噩过日子,一个人要获得身心健康,据中国古代的养生,要做到驭欲、养情、明理,要控制好七情六欲,掌握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生命的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比现在所谓的西方心理学更宽泛一些,它不仅仅解决情绪问题、情感问题,还解决很多认知的问题,比如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如何认识人生,如何认识家庭。传统文化里有很多东西是可以治愈心灵的。所谓治愈,就是了解对方,体谅和尊重对方的一个过程。
所有的哲学思想,其实都是一种心理治疗。提到心理大师,很多人都能说出柏拉图、苏格拉底,但其实,中国的孔孟,更是非常厉害的心理大师。
作为中国人,每个人都应该学习一些传统文化,真正理解了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你的认识问题。认识开阔了,情绪自然也就好了。
所以,我所說的“忍”并不是硬忍,而是让自己的思想提升一个高度。一个人更豁达、更宽容了,就能承担更多的责任。有很多事对于自己来说就变得微不足道了。如果一个人有公德心,他就会对很多事情不那么在意了,说起来还是个人修养的问题。
在婚姻中,具体在“忍”这个问题上,我认为男性应该更主动一些。因为女性的情感更敏感细腻,所以这时候男性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家庭里没什么大事,都是鸡毛蒜皮的事,作为一个大丈夫,没什么不可以容忍的。而且你会发现,当丈夫开始变得包容,妻子也越来越懂得忍让了。
“相夫教子”早已不是捆绑女性的枷锁
“相夫教子”出自春秋·鲁·孔丘《论语·季氏》,是古代衡量妇女道德水平的一种标准,也是对贤淑妻子的称赞。这个词在旧社会被很多人用来束缚女性,但我认为,应该撕去那些遮人眼目的东西,解读出它深层次的意义,并应用于当今社会。
“相”,其实是辅助的意思,所谓“相夫”,并非指事无巨细地照顾丈夫,没有原则地迁就讨好。“相夫”是在夫妻俩“相敬如宾”的前提下,妻子帮助丈夫,减少他的后顾之忧,让他多为社会作贡献。这里有个前提,丈夫对妻子也是尊重的。
当然,当今社会,女性也走出了家庭,有自己的事业和社会贡献,这时,作为丈夫,也需要支持妻子。由此可见,任何东西都有两方面,从积极的方面去理解、践行,就是好的;从消极的方面去理解、践行,就是坏的。同样的一句话,一个道理,不同人去应用,效果可能完全不同。
中国还有一句老话:“男主外,女主内。”这句话出自《周易·家人》,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同样,这句话放在现代来看,很多人觉得它是狭隘的:凭什么就让女性待在家里?但是在我看来,“男主外”强调更多的是责任,而“女主内”,则更强调母爱的作用。
对于孩子来说,母爱是不可缺少的,母亲的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一个得到过母爱的孩子,才会自信、自爱,缺乏母爱的孩子容易缺乏自尊。尤其在孩子3岁前,母亲的全情陪伴,母子之间的肌肤接触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符合自然规律,也是经过科学论证的。
妇女在家庭教育和家风培育上占据核心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挥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女性以其特殊的优势,在家庭建设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这一点,需要让更多人看到,而不是被忽视掉。现代,女性走出了家门,有了自己的事业和社会价值,这是好事,但不能因此忽视掉自己作为一个母亲的责任。很多女性因为太忙了,产假还没结束就离开家,甚至连孩子都不怎么抱,这对孩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因为在孩子的幼年,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母亲。
“男主外、女主内”更多的应该表现在这个时期,丈夫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以便让妻子可以全心全意地照顾孩子。当然,这也需要全社会做出努力,为女性提供更多的保障,给她们足够的包容,让她们拥有照顾孩子的机会。
当女性的后顾之忧减少了,等孩子大一些,她们才能将更多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养儿防老”,“自私”背后的深意
在很多场合,我都提到过“养儿防老”这个词。可能对现代追求独立的年轻人来说,这是一种过时文化,甚至有人会觉得“养儿防老”是父母对子女的一种不合理要求,是自私的表现。
中华文明绵延至今,文化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之所以能生生不息,与对孝道和家庭的重视密切相关,而对孝道和家庭的重视正好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生命观。所以,要想解释“养儿防老”的深层含义,要从中华民族独特的生命观说起。
中华民族的生命观是儒家和道家的生命观。它认为生命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任何神创造的,所谓“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这是一个阴阳和合的自然现象。这种生命观认为,生命不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体,而是相互关联、前后相续的,个体生命只是整个生命链中的一段,个体生命有生就必有死,而人类的整体生命则会通过下一代接续下去。
《礼记·祭义》中引曾子的话说:“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意思是,子女的身体是父母身体的继续,也就是其父母生命的延续。在这样的生命观里,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乃至五服之内的亲属之间,都有血脉亲情,彼此之间都是有责任、义务的,这是天伦。
而养儿防老,是对孝观念的理解。首先需要认识孝是什么意义,孝是强调伦理的东西。魏国有位思想家,叫王弼,他说过一句话:自然亲爱为孝。孝是父母和孩子发自内心的东西,是自然而然的关心。这在自然界很常见,比如乌鸦反哺,这是天性。进化到人类这里,其实是把这种天然的东西变成了一种自觉性。
按照中国人的生命观,我是因父母的结合而来的,要始终心怀感恩。生命是一个代代相续的过程,既然如此,就不能忘掉父母。懂得这个做人的道理,就一定会懂得孝。
子女有享受父母养育的权利,同时,更要记得自己的义务。权利和义务要达到统一。这其实就是对“养儿防老”的一种解读。“养儿防老”不是父母给子女的束缚,而是每一个子女应该懂得并承担的义务。从中国人的生命观来看,“养儿防老”不仅仅是养父母,更是养自己,你年轻的时候孝敬父母,当你老了,你的子女感恩你,照顾你,这才是生命的良性循环。
现在有些父母觉得自己很开放,让子女出去闯,说以后我老了不用你养。表面上看这很无私,但我认为这个无私有些肤浅。父母确实可以为了子女的前途放弃一些东西,但我觉得父母更应该让子女懂得自己的责任。
關于这一点,我家有个小故事。当年我儿子刚刚参加工作,自己挣了工资,我爱人不让他给钱,因为我们俩的工资完全可以养活自己,确实不需要他的钱。但是我认为这是个大的错误,不要他的钱,会让他觉得不用照顾父母,只照顾好自己就够了,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传达。
后来,我让儿子每月都给我们5元钱,其实我们也不会花,只是想通过这种形式,让他心里有父母,让他明白自己的责任。这种责任的教育在任何时候都不可或缺。
一个人懂得对父母的责任,才能懂得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家为核心。中华民族的生命观是一个完整体系,从小家到大家,从小家庭到大家族,从大家族到家乡,从家乡到国家,再到天下一家,都是一个整体。 孟子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不仅是对同类,对天地万物都有仁爱之心,而这种仁爱的培育,必须立足于家庭。古希腊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中国人讲修齐治平,家就是我们撬动天下的支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