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吧,这届年轻人已经开始立遗嘱

2021-08-10 20:55董颖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立遗嘱苗苗遗嘱

董颖

2021年3月19日,中华遗嘱库发布《2020中华遗嘱库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在中华遗嘱库立遗嘱者,最年轻的仅17周岁。继“80后”“90后”之后,“00后”也步入立遗嘱的队伍。

年轻一代早早立遗嘱的原因是什么?他们所立内容与上几代人有何不同?民法典实施后,人们立遗嘱的意愿和内容有变化吗?我们一起了解下。

直面风险,未雨绸缪

深夜1点,在互联网大厂工作的陈楚在手机App上叫车回家,已经“入厂”三年多的他,最近总有个念头在脑中盘旋:说不定哪天,自己也会像媒体上报道的猝死年轻人一样,突然倒下。

回到北京市南四环的家中,冲了个澡,28岁的他坐在电脑前,冷静地敲打下一份遗嘱,交代了自己的商业保险及财产,写下对父母的感谢与嘱咐。仔细检查几遍后,他将这份文件在遗嘱库里提交。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死亡离年轻人很远,而且年轻人也没有多少资产,这群人立遗嘱,是一个反常甚至荒诞的行为。

然而年轻人立遗嘱,却正成为一种风潮。

数据显示,2017年,共有73位“80后”、55位“90后”在中华遗嘱库立遗嘱,到了2020年,这个数据分别翻了7倍和10倍。

记者从中华遗嘱库了解到,年满60周岁、资产不超过两套房的老年人,可以免费遗嘱登记保管。而年轻群体则需要选择自费商业项目。

34岁空姐柳苗苗几年前登记了手写遗嘱。“前后抄了4遍,有点儿紧张,抄错好几次。”办完所有手续后,她“顿时觉得轻松很多”。柳苗苗的父亲在她婚后不久就去世了,作为独生女,柳苗苗将母亲接来同住,女儿出生后也是母亲在照顾。

空姐职业有风险,一次飞行中遇到飞机故障,预计落地时会起火。“那天整个飞行过程中,机组人员都悬着一颗心。”虽然机长非常有经验,最终安全着陆,但柳苗苗却感觉经历了死里逃生。回到家后,她觉得后怕,万一真出点什么事,母亲和孩子怎么办?在咨询了律师朋友后,柳苗苗走进遗嘱库。

近几年,年轻人猝死的消息屢见不鲜,唏嘘之余,人们不得不面对并接受生命的无常。当“996”“007”成为一些行业的常态,年轻人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危令人担忧。统计显示,我国年轻人的猝死风险已经从1990年的205/10万,增长到2019年的322/10万。

丁香医生发布的《2020 国民健康洞查报告》显示,53%的人会担心自己猝死。其中6%的人经常担心甚至每天担心。“95后”“00后”担心自己猝死的比例高于年长者,分别占比60%、58%。

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一个先来。面对不可知的风险,立遗嘱成为年轻人心理上最后的安全区。

去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让人们思考生死问题的另一大原因。

在疫情最严重的2020年3、4月,中华遗嘱库最多一天接到超过400人次咨询,咨询量的急速上涨与疫情严重程度关系密切。

据统计,2020年立遗嘱的年轻人,占比相较2019年增长了近86%。2017年只有零星的年轻人到遗嘱库咨询,现在各遗嘱库每天都能看到年轻人的身影。

2020年“微信遗嘱”功能上线后,更是深受年轻人青睐,一年间共收到7万份微信遗嘱,其中30岁以下的占六成。

立遗嘱年轻化、常态化是一个显见趋势。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立遗嘱,是因为惧怕死亡吗?这代年轻人对生死是怎样看待的?”—

在知乎这个提问下,有年轻网友回答:我立了。我身体健康,生活美满,这跟怕死没半毛钱关系。立遗嘱和发生意外身亡的概率之间没有任何因果性和相关性。民法典出台后,立遗嘱非常容易,你无聊的时候可以打局王者,也可以立个遗嘱,这两者耗时耗力差不多。立遗嘱的意义是:早做准备、心里不慌。

这代人立遗嘱的初衷也五花八门,有的在婚礼前,有的在留学前夕,也有的是为了参加一次极限运动。他们将对意外到来的不安、担忧、期待和对亲人的爱和嘱托,全部写进遗嘱里。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原301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梁明医生对本刊记者说:“尽管在当下的中国,死亡仍然在很多层面上被当成一种禁忌,人们不会轻易提起,但随着生死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视并且试着谈论死亡。”

遗嘱,某种程度上为人们创造了一种环境,让更多人能委婉地谈论死亡。

虚拟财产,真实情感

“中老年人立遗嘱,95%以上涉及房产处理,而年轻人有很大不同,内容要复杂得多。”为老遗嘱库理事长赵嘉对记者说。

继承人的确定上,老年人的财产继承相对简单一些,一般只有子女或配偶。相较之下,年轻人则可能涉及父母、子女、配偶继承顺序的多种排列组合,还有是否选择遗产的第二继承人、一旦继承人出现意外将会如何……“有时年轻立遗嘱者会查阅很多法律法规,甚至比工作人员想得还要细致。”

年轻人立遗嘱的另一个特点是—他们给遗嘱增加了更加丰富的财产种类,有些甚至在法律上尚没有明确界定。虽然“90后”分配的财产中,也有81.61%涉及银行存款,71.54%涉及房产,但最具时代特点的是,他们的遗嘱中,“虚拟财产”的纳入和分配成为突出特征:支付宝、微信、QQ、游戏账号、比特币等数字财产成为常见财产类型。

《白皮书》显示,社交平台账号、游戏账号等数字资产,是新生代遗嘱中常见的财产类型,21.35%的“90后”在遗嘱中提及虚拟财产。

出生于2000年的闪琨琨,已经拟好遗嘱内容,他想在自己精力最充沛、心情最好的时候,规划好这些事情。

闪琨琨的遗嘱内容涉及一套房产,是父母出资买的,当时因为指标问题写在他名下,他在遗嘱里把这套房子的全部产权留给母亲。“之前我在网上看过一个视频,标题是独生子女去世后,房子不一定归父母。更何况我还不是独生子女。”

父母买房挂名在子女名下的现象很普遍,还有的父母会将自己的部分股权挂在子女名下。这也是一些年轻人立遗嘱的重要原因。

除了大额财产,闪琨琨还在遗嘱里把自己砸了不少钱的王者荣耀、LOL等游戏账户,留给了一起打游戏的兄弟。实际上,闪琨琨和朋友们经常会探讨生命、死亡这类问题。

而关于遗嘱,他还不太敢跟家人正式谈,只是开玩笑说过两次。

“毕竟父母那代人会觉得不太吉利。”因此,闪琨琨的遗嘱内容还有些不够完善,“我咨询了工作人员,如果去遗嘱库正式登记,需要带着房产证,但房产证在我父母手上,所以目前只是我自己写好了,没有公证。”

“虚拟财产的继承问题,在国内还处于模糊地带。”赵嘉说,虽然民法总则第一百二十七条已经作出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在物权法、继承法以及相关说明中,都只对有体物作了详细规定,数字遗产可能涉及的无体物的继承,依然无法从中找到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青年人热衷的社交平台、游戏平台的相关协议中,都有一条约定:账号的所有权归平台企业,用户仅限自己使用,不得出售、转让、继承。

虽然大部分用户将自己用了多年的账号看作私人财产,但用户去世后,相应的转让、继承并非顺理成章。这也是近两年国内数字遗产问题反复引发讨论的关键所在。

在实际情况中,支付宝、微信等应用内的余额,容易被亲属找回,但网络游戏的装备和单纯的社交类账户,却没有那么轻松。有法律专家指出:未来,有经济价值的数字遗产能够与实体遗产类比,更容易获得继承立法和司法的认定与明确,而那些不具有经济价值的数据,比如聊天记录、珍贵图片等内容,尚没有规定具体的转让或继承方式。

其实,在很多年轻人看来,立遗嘱不一定非要具备相当规模的财富。

“如果我要去立遗嘱,涉及的遗产并不是巨额可观的财富,而是我认为值得的东西,比如我的小猫。”“00后”顾美琪对记者说。

从某种意义上讲,年轻人的遗嘱,不是对于财富的避险手段,而是一种情感表达的手段。

以死观生,敬畏生命

中国人向来忌讳谈论生死,但如今在年轻人眼中,这已经不再是一个需要避讳的话题。一些年轻人甚至开玩笑说:“三十而立,是說三十岁立遗嘱。”

记者看到,年轻人的微信遗嘱中,所表达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向现任、前任表白的,有向好友托付事情的,也有向父母倾诉感恩的,等等。

“爸爸:做您的女儿,我很幸福。帮我照顾好泡泡,它喝的水里放一点盐。”

“老公:银行卡在卧室中间抽屉背面暗格里……”

微信遗嘱也被称作“幸福留言”,主要表达的是对家人的叮咛、嘱托和祝福等情感方面的内容。微信遗嘱并非法律意义上的遗嘱,民法典继承编对遗嘱的形式有严格要求,通过微信立遗嘱并不符合法律规定,因此微信遗嘱仅适于处理非财产性的事务,例如传递关爱或者叮嘱个人事务。“中华遗嘱库开通该功能的目的在于让大家通过这种更加温馨的方式传递情感。”中华遗嘱库负责人陈凯说。

当年轻人严肃地思考了“生死”,你会发现,那些遗嘱里藏着的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一种对生命的责任感和对亲人的爱。

前不久,1992年出生的上海姑娘王俞上了热搜,她是一名工作在ICU里的护士,独生女。她下决心立遗嘱,缘于身边发生的变故。“身边有同事突然猝死,也有同事突然发生一些变故。让我觉得应该好好做一下安排。我想我最放心不下的是父母。”王俞说。于是她立下遗嘱:在自己去世后,将名下的一套房产留给最信任的闺蜜。

“把房子给闺蜜,是因为我希望如果我发生意外,她能够像我一样,有时间去我爸妈家看看他们。”在女儿眼里,父母并不缺钱也不缺房子,但他们只有她一个独生女,如果发生什么意外,最缺的就是关爱。

或许,在立下遗嘱的那一刻,在离“死亡”最近的时候,很多人才真正知道自己最在意和最担忧的是什么。

其实,目前中国的遗嘱普及率仍然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全国法院2017~2019年一审继承案件收案数为117937件、141134件和143580件,其中遗嘱案件分别为6006件、6521件和6872件,全社会立遗嘱比例不足5%。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立遗嘱不吉利,但现实往往是因为没有遗嘱,而导致亲友关系破裂、身后亲属扯皮,那才是真的不幸。

一位银行工作人员提到,有的客户生前没有告诉亲人存折的密码,导致身后家人来取款时需要提供各种证明、公证书,继承人必须全部到场才可以支取存款,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

2021年1月1日民法典实施后,老百姓在立遗嘱的方式上有了更多选择。

“打印遗嘱”是民法典确认的一种新的遗嘱形式。简化了抄写流程,前面空姐柳苗苗抄写4次的情况就不存在了。如果遗嘱人不存在需要咨询和商榷的内容,从进门办理到拿到遗嘱证,最快一小时内就可以办好。此外,还有了“盲文遗嘱”“文盲遗嘱”“录音录像遗嘱”等形式,以满足特殊人群的需要。

思考“生死”,会让人更成熟。刚刚在为老遗嘱库完成遗嘱的胡佳童说:“常有人说,把每一天当作人生最后一天来过,你会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遗嘱都立好了,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当你知道了自己最重视什么,其实是件好事。而且你会发现,好多曾经非常烦恼的事,原来根本不值一提。”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程为敏教授认为,这代年轻人早早立遗嘱,不是因为他们不怕死或者另类,而是在我国近些年推行的生命教育、国家安宁疗护以及媒体报道的影响下,年轻一代的生死观发生了变化。

不止于立遗嘱。当死亡的忌讳渐渐淡化,人们也开始接受与死亡相关的那些事儿。

比如器官捐献,在国内首个器官捐献登记网站“施予受”上,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已达到1002168人。其中,“90后”成为主力,人数比例超过53%。

曾经有一句话很流行: “当我们谈论死亡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在人们对于死亡话题接受程度越来越高,观念也逐渐进步的今天,我们可以从生前遗嘱中窥见一斑—当我们谈论死亡时,我们谈论的关乎亲情、友情和爱。

死亡是我们一定会到达的地方,提前写好遗嘱,把需要交待的事情都交待清楚,不让自己留遗憾,也不给亲人添烦恼。或许,这既是年轻一代对生活的豁达,也是他们对生命的敬畏。

(文中部分被访者为化名)

猜你喜欢
立遗嘱苗苗遗嘱
“继承权”新规来了!
遗嘱人立了多份遗嘱,最后应该以哪份为准
逆行者的武汉
专家建议四类人尽早立遗嘱
年轻人也立遗嘱
万元遗嘱
写了遗嘱却“无效”,怎么办
爱帮忙的蜡烛
年的传说
找到遗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