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玉
青年作家
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红楼梦》中,写王熙凤的笔墨很多。丁维忠先生说,如果没有凤姐的话,那么这部书的篇幅就得要去掉二分之一,可读性会少三分之二。王昆仑先生称:“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吕启祥先生认为凤姐生活化,鲜活生动。《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凤姐是这样出场的——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見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凤姐人还没到,笑声先到,足见她外放的个性。作者还将众人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样子放在她的笑声后面作对比。细细看来,外放的不仅仅是她的个性,还有她的外貌。首先,她是被一群人簇拥着进来的,从后房门进来符合管家的身份。并且她的打扮“彩绣辉煌,恍若神仙妃子”,那什么样的装扮会彩绣辉煌?可以先从配色看,头颈上的主色调是金黄色,身上的主色调是红配绿以及石青,石青是一种淡灰青色,算是蓝色的一种。我们所熟知的三原色是“红黄蓝”,三种颜色对比强烈,彰显出人物张扬的个性。而从配饰来看,金丝八宝攒珠髻,一种说法是发髻用金丝缠绕珍珠,并镶嵌玛瑙碧玉之类的宝石而成,而古代用金银丝将珍珠穿扭成各种花样就叫作“攒珠花”;另一种说法,金丝髻其实是一种假发髻壳子套在真发之上,明代后期就有金银丝编的“鬏髻”。当时有四大细金工艺,其中的“花丝工艺”是将金、银、铜等抽拉成细丝,再通过堆、垒、编、织、掐、填、攒、焊八种方法,做成各种饰品。据考证,金丝髻经过“制胎造型、花丝成型、烧焊、咬酸(酸洗)等程序后,尚且只是半成品,再经烧蓝、提亮,才出来成品”。也有人认为这里的“八宝”不是八种宝石,而是一种源于佛教八宝的传统纹饰,图形依次为:轮(法轮)、螺(法螺)、伞(宝伞)、盖(白盖)、花(莲花)、罐(宝瓶)、鱼(金鱼)、长(盘长),他们认为王熙凤的金丝髻上编织有图案,图案花纹为八宝。无论哪种说法,都可见其繁复。而朝阳五凤挂珠钗则是一支钗上分出五股,每股一只凤凰,口衔一串珍珠,像是步摇一样,人一走动珠子就摆,这种珠钗也可见张扬。而她项上是璎珞圈,璎珞是连缀起来的珠玉;加上她身上的“百蝶穿花”和“翡翠撒花”的图案,都可见工艺的繁复和色彩的喧闹。
凤姐有着丹凤眼和吊梢眉,丹凤眼是眼角微微上翘,吊梢眉则是眉梢斜飞入鬓的样子,都可见飞扬意味。加上凤姐“粉面含春”,笑声先到,可见她浑身的喜气,喜气洋洋不正是老人家如贾母等喜欢的吗?想必凤姐出场之处,就像是春天来了,各种热闹,各种声响。作者在写这一段的时候,用众人凛冬将至一般的“恭肃严整”来衬托她周身的“粉面含春”,色彩与声音成就氛围,整个会客场面顿时多了些热闹,而背后隐藏的女管家的“威不露”恰到好处。
作者写凤姐的时候,每一笔都是记着她个性的。贾母戏称凤姐是“凤辣子”,周思源先生有个“五辣”观点,正好说明凤姐繁复的性格层次。周先生认为凤姐“五辣俱全”——香辣、麻辣、泼辣、酸辣、毒辣。这五个性格层面是根据小说不同的时空环境产生变化的。比如“香辣”就在凤姐对黛玉嘘寒问暖的态度中,这里面隐藏了她高超的说话技术——听起来麻麻酥酥,即使不真诚,但听她话的人也挑不出什么毛病。这些话背后甚至隐藏着谎言和陷阱,“辣”在科学领域已经被研究证实是一种痛感。就是说凤姐这个“香辣”,可以让人明里快乐、背后痛苦。比如黛玉进贾府,她关心了一长串的事情,根本没有留给黛玉或者任何人回话的时间,多半是说给贾母听的,向贾母讨香,拿黛玉作筏子。周先生还说,凤姐的不真诚可以将“香辣”变成“麻辣”,是一种麻痹。比如她对待丈夫的外室尤二姐,尤二姐被凤姐表现出来的真诚打动,进了贾府,实则是被凤姐的花言巧语麻痹了心智,掉进了陷阱。这种“非要”带回去,本身就是酸辣作怪,凤姐吃醋,心里责怪丈夫。尤二姐在她的精心谋划之下,没多久就去世了,足见她的“毒辣”。而凤姐在第十三回里协理宁国府是典型的“泼辣”——她杀伐决断的才干,三下五除二就将秦可卿丧礼的诸多事宜安排得条理清楚。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凤姐在很多事情上的表现也是“真香”的,比如刘姥姥第二次进大观园,大观园成立诗社,凤姐解决贾环和丫头的纠纷,凤姐欣赏同样大方利落的小红,等等。
作者在《红楼梦》第十五回写凤姐个性的时候写道,凤姐称:“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你叫他拿三千银子来,我就替他出这口气。”可见,在塑造凤姐个性的时候,连没有内心信仰也是张扬的。
《红楼梦》里很多人物都有这个特点,从住所到服饰,从外貌到内心,作者都会定一个基调,无论他展现多少层面的人,这个人发生了多少故事,基调是不变的。在丁维忠先生看来,凤姐虽然有她的基调,但是并不刻板,比其他人物都要生活化,这是有原因的——王熙凤有生活原型。《红楼梦》的评批者脂砚斋、畸笏叟等,对生活中的“凤姐”很熟悉,在批注中有“像极阿凤”“阿凤口角”“阿凤身段”“阿凤做法”等语,可见看书的时候,他们很自然想起一个叫“阿凤”的人。甚至生活当中的阿凤点戏,脂砚斋还为她执笔写戏目。
凤姐在第五回的图画和判词是:
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其判曰: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凤凰的属性是火,我们常常听说浴火凤凰,可面前这只凤凰却在冰山上,足见她所处的环境。说来讽刺,凤姐是那样风风火火的人物,她到哪里都是“破冰”的,偏偏她的张扬被冰雪困住,动弹不得。这判词中“凡鸟”合在一起即是繁体的“凤”字。我们听说过凤凰,但是谁也没见过,百鸟朝凤,最平凡的鸟的集合可能就是凤凰。看上去的辉煌,骨子里逃不开凡人在末世被轻易抹杀的命运。凤姐命运中充满“虚热闹”,她的轰轰烈烈最终也抗不过末世消亡的命运。判词中有“一从二令三人木”,丁维忠先生认为这说的是凤姐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她一生的三个阶段。一开始贾琏对她言听计从,是“一从”;在评注中可以发现,凤姐后来落到了冬天扫雪的地步,还有“扫雪拾玉”,捡到通灵宝玉的情节,可见她已经被“喝令驱使”,这是“二令”;“三人木”,“人木”是拆字法,单人加上木是个“休”字,她最终被贾琏休弃,“哭向金陵事更哀”。金陵王家是她的家族,金陵是她的故乡。
凤姐看着处处周到,“都知爱慕此生才”。她也有无才之时,可能大家在看书的时候会忽略,那就是她无诗才。《红楼梦》作诗的场合很多,按说凤姐作为一个贵族小姐,她应是懂作诗的。因为未出嫁的宝钗、湘云、黛玉等人,其实相当于出嫁前的凤姐,作为四大家族里的人,自小有各种机会识文断字。何况凤姐的曲子是《聪明累》,她的聪明是有目共睹的,也就是智商没有问题。我们来看贾府中的几次集体诗歌、灯谜、酒令等活动。贾元春省亲时,大家作诗,同辈媳妇中李纨有作品,凤姐没有;那么做春灯谜,贾母也做了一个,凤姐也没有。后来结诗社,李纨是社长,迎春限韵,惜春监场。凤姐呢?海棠诗、菊花诗、螃蟹咏都没有她,到了刘姥姥进大观园的酒令,许是主人、客人有别,薛姨妈、刘姥姥都有一令,也没有她的作品。芦雪广联即景诗之前,李纨想“头一社人就不全”,请凤姐来当“监察御史”,凤姐笑道:“我又不会作什么‘湿的‘干的,要我吃东西去不成?”后又笑道是叫她做个进钱的“铜商”,出诗社的活动经费。后来,才有了联诗中的第一句,她想了半日,自称只有一句“粗话”,其他就不知道了——“我想下雪必刮北风。昨夜听见了一夜的北风,我有了一句,就是‘一夜北风紧,可使得?”
往后的集体活动,酒令也好,诗词也罢,都没有凤姐的作品,足见她的确是没有诗才的,要不然以她的个性,这种热闹定是要参与的。其实《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就说过,凤姐叫宝玉帮她写几个字,可见她识字不多。
曹雪芹描写了一位“五辣”俱全的女性,从服饰到内心都是张扬的,那么为什么不让她作诗,多认识一些字呢?这大概也是基调问题,因为一个人读书之后,越是内心丰富,对万事万物有敬畏之心,越是不需要外表的浮华,比如黛玉、宝钗等。若是天地盈虚有数的道理通一通,按说凤姐就难以做出“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情了。
实际上,《红楼梦》里很多读书人看似聪明,如鱼得水,实则只是精致的利己主义,比如贾雨村等,这便是末世了。那么王熙凤不太识字,是不是作者给他喜欢的“神仙妃子”缘何如此“狠毒”的一个恰当理由呢?——不读书所以狠毒?曹雪芹终究是个读书人,敬惜字纸惯了,且欣赏他笔下的女性人物,或许到今天,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一般情况下读书人恐怕不会太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