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教材中通俗歌曲的时代障碍

2021-08-10 03:58张琳琳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时代性

张琳琳

[摘   要]强烈的时代感是通俗歌曲的主要特征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教材中的通俗歌曲会慢慢变成音乐教学中的不利因素。如何让教材中的通俗歌曲重现往日的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对这些过去的歌曲依旧保持热情,值得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时代性;通俗歌曲;音乐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1-0018-02

我国的通俗歌曲诞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近一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过不同的影响,成为时代的痕迹。通俗歌曲能够受到人们的喜欢,与其大众性、张扬性、自然性与时代性等特征有着重要的关系。而其中的时代性最为明显。犹如时效对于新闻通讯的重要性一样,离开了某一时代背景,通俗歌曲是难以普及与流行的,所以通俗歌曲又叫流行歌曲。有流行就必然有落伍、有过时。很多歌曲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出人们的视线。老作品不断消逝,新作品不停推出,这本来就是音乐发展过程中十分正常的现象,但是通俗歌曲一旦被编进了教材,就会一直伴随该教材的始终。教材的更新速度是无法赶上流行音乐的发展速度的,这样就会出现一个令人尴尬的现象:很多早就退出了大众视野的歌曲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唱,这势必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不加以巧妙的调整,强行将这些内容塞给学生,就会出现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怪异现象。如何改变这一现象,成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从长期的一线教学中,笔者整理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教学导入时找到历史与现实的超链接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这段话指出了课堂导入的地位和作用。那么怎样导入,怎样寻找历史与现实的通道呢?这就需要教师用心去发现。借用法国医学家、犯罪学家罗卡的一句精辟的言论,“凡是走过,必留下痕迹”。既然人与人之间一次轻微的触碰都会留下痕迹,那么曾经风靡一时的歌曲必定会影响过很多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就有可能是我们穿越历史的最佳入口处。下面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歌曲《唱得响亮》为例。众所周知,这首歌曲是当年湖南卫视的节目《超级女声》的主题歌,曾经红遍大街小巷,备受少男少女们的追捧。因其主题是传播快乐与梦想,被编入教材也在情理之中。随着2006年《超级女声》的停播,这首歌曲渐渐地被人们忘却。现在的初一年级的学生可能2006年还没有出生,跟他们讲当年《超级女声》中的女孩们是如何超越自己,实现梦想的,估计很难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要使学生对这首歌曲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教师可以寻找当年《超级女声》留下的痕迹,以及现在依然有热度的相關信息。比如现在热播的节目《我是歌手》就是湖南卫视推出的另一个音乐类的节目。这样湖南卫视就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通道,而《我是歌手》则是那个通道的最佳入口处。我们还可以寻找当年通过《超级女声》成名的至今还受欢迎的歌星,如李宇春、周笔畅、何洁、张靓颖等等,从这些学生熟悉的歌星入手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导入方法。教师要善于找到这些能连接历史与现在的通道,让学生迅速地兴奋起来,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二、教学过程中翻新音乐

俄国著名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每一代的美都是而且也应该是为那一代而存在的,它毫不破坏和谐,毫不违反那一代美的要求,当美与那一代一同消逝的时候,再下一代就会有它自己的美,新的美……明天是新的一天,有新的要求,又有新的美才能满足他们。”这段论述告诉我们,审美与时代是紧密相连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要求。同时也在提示我们,同一个作品在不同时代是可以有新的表现形式的。下面以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的歌曲《心愿》为例。这首歌曲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流行歌坛刮起了一股西北风。此类歌曲多数采用陕北民歌高亢的音调,体现了强烈的西北音乐的色彩,主要以热爱家乡或是改变西部落后的面貌为主题内容。该时期诞生过不少优秀作品,形成了一股不可抗拒的音乐潮流。《心愿》作为这股音乐潮流的代表作品,被选入教材也是无可厚非的。这首歌曲流行时,绝大多数学生的父母还没有记忆,甚至还没有出生,整整两代人的距离,学生难以接受它是很正常的事情。若不想方设法去翻新音乐,课堂教学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怎样去翻新?方法当然是多样的,融入爵士、摇滚、蓝调等音乐元素都是不错的思路。笔者在执教这一课时就在教材下方的提示下,用RAP对这首歌进行节奏上的翻新。实际教学效果也证明,学生对这个RAP版的《心愿》更感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们在接受音乐时往往会有一种求异的心理,这种心理是人的一种本能。音乐创作中重复与变化的手法就遵循了人类这一求异心理的规律。RAP是指有节奏地说话的特殊唱歌形式,它源于黑人的贫民区,是黑人音乐的重要部分,是街头文化的主要基调。不仅黑人音乐中有RAP,我国很早也就有了说唱艺术,如京韵大鼓就是在民间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为根植于民间的土壤,所以说唱艺术在当下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市场,很多的流行歌曲中都加入了各种各样的说唱。比如大家熟悉的周杰伦的《霍元甲》中,开始的一段刚劲有力的说唱就给歌曲增添了特殊的魅力。音乐的翻新形式是多样的,大家熟悉的节目《中国好声音》中,有不少曲目就是通过翻新老歌而取得成功的,这或许正是很多观众喜欢该节目的原因之一吧。当然这也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很有价值的借鉴和思考。旧歌新唱法,不断翻新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的表现形式,可以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三、为歌曲填写新的歌词,赋予它时代性

流淌的旋律可以是历史的记忆,也可以成为时代的号角。旧的旋律一旦被填写上反映新时代内容的歌词就会重获生机。因此《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歌词的创编提出了要求。该版课标指出,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这里的创造能力就包括音乐与歌词的创编。相对于旋律的创编,歌词的创编来得更加容易一些。把握好歌词的韵脚、词曲的对应,一段新的歌词就有可能诞生。下面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歌曲《生死不离》为例。这首歌曲创作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现在大部分的初一学生在2008年时还是襁褓中的婴儿,因此对这一事件没有太深的感触,难以感悟到歌曲要表达的中华民族在大的灾难面前手牵手、心连心,生死不离的情感。如果说汶川大地震对他们来说是遥远的,那么2020年的新冠疫情他们应该都是有深刻的体会的。他们都曾经历过待在家里不能走动、不能旅游、不能上学的痛苦与无奈。如能对这首歌曲填上与抗击疫情有关的歌词,相信学生定能领悟到这首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本着这一想法,在执教这节课时,笔者和学生重新填了歌词,内容如下:“生死不离,我的明天在哪里?往日繁华消失,才知道要去珍惜,面对新冠病毒肆虐横行,你的身影融在了逆行大军里。生死不离,盼望你平安的消息,相信未来可期,一切都会美好无比。看不见你脸庞,背影留在我心里。坚守化作生命全部的意义,无论你在哪里,都要照顾好自己,我要等你回来。衷心谢谢你,无论你在哪里,都要照顾好自己,心连着心,生死不离!”新的歌词对学生的触动很大,不少学生一边哭泣一边歌唱。在哽咽的歌声中,师生一起感受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亲如家人,息息相关的动人情感。其实旧曲填新词,这样的例子在革命战争年代就屡见不鲜了,如歌曲 《八月桂花遍地开》 就是采用商城民歌《八段锦》的曲调填词而成的,它歌颂了党领导下的苏维埃政权深得人心,表达了劳苦大众的心声。旧瓶装新酒,让歌曲的情感在时代的节拍中得到升华。

就像新的事物必定要代替旧的事物一样,音乐一直都在吐故纳新,我们的教学思路和理念也要与时俱进,赋予教材中陈旧的内容新的内涵、新的思想,从而让旧的旋律唱出时代的节拍,唱出时代的心声。

[   参   考   文   献   ]

[1]  蘇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  许自强.歌词创作美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柳    紫)

猜你喜欢
时代性
时代性来源于现实的生活
强化诗词用词的时代性
散文诗的时代性、视野与创新
课程思政背景下“美学”教学的使命性、时代性与革新性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诗词的时代性
捕捉时代性、典型性、示范性——以纯净的心写纯净的人
时代性与实用性的完美演绎——我与《中学历史教学》共进步
时代性价值取向下的历史批判性思维培养再探
时代性价值取向下战争史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