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程
(酒泉市人民医院普外科,甘肃酒泉 735000)
肠套叠是指人体内的一段肠管套入其他相连的肠腔内, 致使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的一种外科疾病,该病症占肠梗阻的15%~20%,以婴幼儿为高发人群。大部分肠套叠患儿会出现面色苍白、精神不振、大便出血、不明原因的阵发性哭闹等临床症状,严重情况下还会出现肠管坏死、中毒性休克等情况,若未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将会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 因婴幼儿的身体机能尚未健全,目前临床上主要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常用的治疗方法有X 线透视下灌肠复位、盐水灌肠复位、空气灌肠复位等手段[1]。 其中,空气灌肠复位对患儿的机体创伤较小,复位成功率较高,但部分小儿肠套叠患儿在进行复位后会出现严重哭闹的情况,既会影响术后的恢复效果,又会增加复发风险[2]。因此,如何给进行肠套叠复位的患儿提供有效的康复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有研究显示[3],术后康复干预能明显减少患儿出现哭闹的次数,降低复发几率,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为进一步探讨小儿肠套叠复位联合术后康复干预对小儿肠套叠的临床效果, 本文选取2018年 4月—2021年 4月收治的 10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肠套叠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超声诊断均为肠套叠[4];均伴随着呕吐、血便、阵发性哭闹等典型症状;患儿家属了解本次研究的内容及意义,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肠道先天畸形疾病和肠道功能性疾病;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严重不全;有精神障碍;有严重营养不良或发育不良。 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性患儿 28例,女性患儿 22例,年龄 2~8 岁,平均年龄(5.37±1.22)岁,病程 3~11 h,平均病程(6.05±0.23)h;观察组男性患儿29例,女性患儿21例,年龄2~9 岁,平均年龄 (5.41±1.28) 岁, 病程 2~11 h, 平均病程(6.12±0.31)h。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儿均接受小儿肠套叠复位治疗。具体治疗内容如下:术前3 h 叮嘱患儿禁食,在手术前30 min给患儿注射5~10 mg 的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江苏大红鹰恒顺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2026714,规格:1 mL:2 mg), 将Folley 套管从患儿肛门处插入5~7 cm,同时将 20~30 mL 的气体注入气囊中,避免出现气体泄漏、导管脱落等不良情况,固定Folley 套管后,采用X 线定位向肠道内注入压力,初始压力值设置为7 kPa,在观察患儿腹部的肠腔胀气、肠壁结构等情况时,可将压力值调整为9 kPa,使用不间歇注气法解除肠套叠情况; 针对肠壁水肿较为严重、套鞘较为紧固、肿块在回盲部位的患儿,需将压力调整为12 kPa,同时配合腹部手法按压;将Folley 套管保留10 min 后进行缓慢排气,以提高肠套叠的复位率。
对照组患儿在肠套叠复位治疗后采用传统围术期处理。如术前告知患儿家属与小儿肠套叠有关的病症知识, 围术期间严密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术后增加巡视病房的频率,叮嘱患儿家属后续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提供科学合理的饮食指导等。
观察组患儿在肠套叠复位治疗后采用术后康复干预。具体内容如下:在患儿未清醒前进行四肢按摩,针对清醒后哭闹的患儿,可给予布洛芬、曲马多等药物进行止痛,或给予奶嘴咀嚼;术后4 h,叮嘱患儿家属给患儿饮用少量水,若并未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不良情况,可在术后24 h 给予患儿肠内营养剂,以推动其胃肠功能逐渐恢复;及时拔除尿管,以鼓励患儿恢复正常活动,严格控制输液量,避免补液过量;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叮嘱家属帮助患儿进行一些适当的运动,如床上翻身运动、股四头肌运动、踝关节运动等,若患儿术后的恢复情况较为良好,可鼓励患儿自主进行身体上肢、腕关节、肩关节、肘关节的屈伸及握拳等活动, 叮嘱家属控制患儿的自主活动时间,15 min/次,3 次/d。
(1)比较两组患儿的术后各项指标变化情况,主要包括首次进食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2)比较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切口感染、吻合口瘘、粘连性梗阻、关节僵硬等。 (3)比较两组患儿的家属满意度。患儿家属需填写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调查表主要包括病房环境、就医安全、康复情况、护理技术、护理态度、沟通有效性6 方面内容,每项内容评分均为100 分,满意度调查表的分数与患儿的家属满意度呈正比。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用[n(%)]表示。 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儿的首次进食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儿的术后各项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患儿的术后各项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组别 首次进食时间(h) 首次排气时间(h) 住院时间(d)观察组(n=50)对照组(n=50)t 值P 值3.27±0.21 4.05±0.45 7.854 0.021 2.31±0.26 3.11±0.43 7.960 0.018 6.14±1.32 8.11±1.48 4.967 0.047
观察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观察组患儿的家属满意度调查表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的家属满意度比较[(),分]
表3 两组患儿的家属满意度比较[(),分]
组别 病房环境 就医安全 康复情况观察组(n=50)对照组(n=50)t 值P 值87.65±6.37 82.24±5.83 3.133 0.071 92.38±5.46 88.16±5.27 2.781 0.093 93.22±5.43 87.11±4.08 4.498 0.052组别 护理技术 护理态度 沟通有效性观察组(n=50)对照组(n=50)t 值P 值90.18±5.74 85.41±5.26 3.063 0.078 90.23±6.12 84.67±5.21 3.459 0.061 88.71±5.32 80.22±4.37 6.166 0.035
小儿肠套叠常见的病因有病毒感染、不合理饮食等,若患儿的影像检查结果显示,其回肠末端系膜肿大淋巴结超过1 cm,则需接受手术治疗;若患儿发病时间未超过24 h,可使用灌肠复位治疗,但部分患儿在灌肠后容易出现剧烈哭闹的情况,进而导致复位失败、二次感染等不良情况的出现[5]。 因此,小儿肠套叠复位治疗后的术后康复干预可以快速安抚患儿情绪,对于患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儿的首次进食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知,小儿肠套叠复位治疗后的术后康复干预能推动小儿肠套叠患儿身体机能尽快恢复,缩短康复进程。 分析原因为,术后康复干预要求在患儿未清醒时给予其四肢按摩, 可刺激患儿的中枢神经,提高5-羟色胺含量,降低糖皮质水平,促进患儿感官功能和免疫系统恢复[6]。除此之外,术后康复干预强调控制患儿术后4 h 的饮水量,可以避免增加患儿的胃肠道负担,根据患儿实际情况给予肠内营养剂,有利于增加患儿的胃液和胃泌素的分泌,推动患儿胃肠功能的尽快恢复,缩短患儿住院时间[7]。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知,小儿肠套叠复位治疗后的术后康复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小儿肠套叠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原因为,术后康复干预强调给予哭闹患儿布洛芬止痛药,或给予奶嘴咀嚼,有利于缓解患儿术后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减少患儿的肢体挣扎次数,降低手术创口开裂几率; 术后康复干预强调给予患儿肠内营养剂,有利于帮助患儿尽快恢复正常的饮食,提高营养水平,增加患儿的机体免疫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8]。除此之外,术后康复干预叮嘱家属辅助患儿进行适当运动,既能增加患儿下肢静脉的血液回流,避免出现关节僵硬等不良情况,又可以推动患儿肢体功能和各项器官功能的尽快恢复,缩短预后时间[9]。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各项家属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知,小儿肠套叠复位治疗后的术后康复干预在提高小儿肠套叠患儿家属满意度上有显著作用。分析原因为,术后康复干预强调让家属参与患儿的治疗过程,鼓励家属辅助患儿进行运动,严格监督患儿自主运动的时间,有利于安抚患儿情绪,增加患儿与家属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提高患儿的依从性,减少护患矛盾,进而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10]。
综上所述,小儿肠套叠复位治疗后的术后康复干预既能推动小儿肠套叠患儿各项身体机能的尽快恢复,缩短康复进程,又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家属满意度,值得临床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