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佳,芮晓东,颜玲玲,戴科
(溧阳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江苏常州 213300)
脑卒中并发失语症指由于大脑损伤所引起的言语功能区结构或功能改变,出现听、说、读、写等言语功能的障碍。 尽管我国医学技术不断进步,可以早期挽救卒中患者的生命,但卒中所引起的神经损伤是难以避免的,40%~50%卒中患者出现失语症,表现为口语表达、沟通能力下降,明显降低生活质量[1]。 目前卒中并发失语症患者采用言语训练已被医学界所公认,可以提高患者的言语表达能力,改善生活质量[2]。传统的言语功能训练多由康复治疗师操作,指导患者各种操作规范,但言语功能训练的内容多种多样,康复周期一般较长,完全依赖人为操作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系统性,无疑浪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系统被应用于本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了更为多种多样的训练形式和康复处方,实现了语言康复的智能化。 本研究选择2020年1月—2021年6月本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并发失语症患者50例,通过随机分组对照,探讨计算机言语疾病矫治训练的效果。 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并发失语症患者 50例为对象。 纳入标准:(1)符合 1996年 WHO制定的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且符合汉语失语症成套测验(ABC)中运动性失语诊断标准,发病在1 周之内;(2)患者及家属知晓研究内容,并签订知情同意书;(3)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完全有能力配合研究;(4)本研究遵循医学伦理的标准和《赫尔辛基宣言》的相关规定。 排除标准:(1)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恶性肿瘤、脓毒症、全身脏器功能衰竭者;(2)因昏迷、休克、生命状态不稳定、长期卧床、认知障碍等无法配合者;(3)特殊人群,如妊娠或哺乳期;(4)文盲,因各种原因无法理解研究内容或计算机操作者。按照随机编号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5例。 两组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 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依据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原则,两组均予以消除水肿、改善微循环及营养神经治疗,配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并进行降压、降脂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1.2.1 观察组
给予计算机言语疾病矫治训练。由康复治疗师采用西部失语症检查量表(WAB)对患者进行评定,明确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严重程度。使用我院语言障碍诊治仪 (常州市钱璟康复器材有限公司, 型号:SYYZ-01 型, 苏食药监械准字 2011 第 2261016 号),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 智能测量患者的言语流利程度,实现各种语言参数的模糊识别,调整言语矫治的难度,制定个体化的康复处方,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执行功能、计算与推理等多个认知领域和听理解、口语生成、阅读能力、语义系统等多个言语和语言领域。每个领域由多个游戏模块组成,智能推送,患者根据游戏提示完成任务,达到设定标准后,进入下一游戏模块,30 min/次,1 次/d。 对于普通话不标准者,康复治疗师可录制方言语音,实现个体化治疗。 持续干预4 周为1个疗程,共1个疗程。
1.2.2 对照组
给予常规言语康复训练。由我院康复治疗师评定患者失语症的严重程度, 制定系统的言语康复训练,运动性失语以语言训练为主,不能发音者,尽量模仿口型。 (1)发音器官的训练,鼓励患者反复伸缩舌、鼓腮、吹气、抿唇、舔上颚,每个动作5 s/次,连续5 次;(2)发音训练,让患者发出a-u-i 音标,即让患者发出“啊”“唔”“咦”的音,每组发音 30 s/次,连续 5 次;(3)词句训练,让患者发出“我”“你”“他”等简单字,逐步过渡至“椅子”“桌子”等词,最后联成句字,如“我要吃饭”“他要出去玩”,每组 3 min/次,连续 3 次;(4)阅读训练和书写训练, 若患者完全掌握上述康复内容,可指导患者进行阅读和书写。 持续干预4 周为1个疗程,共1个疗程。
(1)言语功能:于干预前后采用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量表(CRRCAE)进行评定,包括口语表达、听理解、复述、阅读、计算、书写6个方面,在2 名经过培训的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 分数越高表明言语功能越好。
(2)临床疗效:于干预后,采用波士顿诊断性失语检查法(BDAE)失语分级评定言语功能改善程度。 疗效判定标准如下:①显效:言语功能基本正常,可以与他人正常交流,BDAE 失语分级5 级;②有效:言语功能较干预前改善,BDAE 失语分级上升至少2 级;③无效:言语功能较干预前无太大改善,BDAE 失语分级上升不足 2 级。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 χ2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患者各项CRRCAE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两组 CRRCAE中口语表达、听理解、复述、阅读、计算、书写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CRRCAE 中口语表达、听理解、复述、阅读、计算、书写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 CRRCAE 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干预前后 CRRCAE 评分对比[(),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n=25)对照组(n=25)t 值P 值口语表达干预前 干预后听理解干预前 干预后42.36±7.56 43.10±8.04 0.335 0.738 51.02±9.26*45.01±8.95*2.333 0.024 56.01±10.02 55.32±9.58 0.249 0.805 72.51±12.57*63.40±11.42*2.682 0.010复述干预前 干预后56.10±7.86 55.69±8.15 0.181 0.857 70.49±9.17*62.17±8.84*3.266 0.002组别观察组(n=25)对照组(n=25)t 值P 值阅读干预前 干预后36.95±6.84 37.42±7.10 0.238 0.813 51.82±7.84*43.69±7.24*3.809 0.000计算干预前 干预后10.06±2.16 10.19±2.28 0.207 0.837 16.17±3.10*12.75±2.68*4.173 0.000书写干预前 干预后26.07±6.39 25.61±6.85 0.246 0.807 38.54±7.41*31.36±7.20*3.475 0.001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00%(24/25),高于对照组的 76.00%(1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临床上失语症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脑卒中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与主管言语功能的大脑网络或神经元坏死有关。 卒中合并失语症的危害是多方面的,言语功能的丧失不仅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使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且66%以上失语症患者的言语功能无法恢复正常,将面临终身言语障碍。 临床上卒中并发失语症与神经功能缺损有关,其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越早治疗则效果越好。 目前常用的治疗方式很多,包括药物保守治疗、言语功能训练、神经电刺激、物理疗法等[3],与其他疗法比较,言语功能训练有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及安全性高的特点,正被大多数失语症患者接受。
失语症言语功能训练是以“神经可塑性”为基础的,是指通过学习和反复练习,改变了损伤后的神经元突触,进行语言功能区域的网络重塑,以获得因病损而丧失的功能[4-5]。 对于失语症患者,言语功能训练改善患者的语言功能是通过神经可塑性来实现的,其向更获益的方向调节神经元活动[6]。 实际工作中言语功能训练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林茜等[7]发现语言康复训练可以提高卒中后失语患者的言语能力, 从成本-效果上而言更为经济。 临床上脑卒中合并失语症的群体庞大,神经生理重塑在不同卒中个体间的差异很大,而单一的认知康复训练缺乏针对性,且单纯依靠康复治疗师无法满足临床的需求。计算机言语疾病矫治训练可以将语言和言语康复训练任务计算机程序化,从多个方面进行沟通恢复训练[8]。在进行语言康复干预时, 计算机软件对患者进行言语功能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设备的系统中会设置多种交流情形,涵盖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能够最大程度的还原日常交流。 与传统的言语训练比较,计算机言语疾病矫治训练可同时进行诊断及康复训练,智能识别患者语言流利程度, 实行对各种语言参数的模糊识别,提供个体化康复处方,因此更加适合目前脑卒中并发失语症患者的治疗需求。
目前多项研究发现,应用计算机辅助治疗能够更好地提升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康复效果[9]。 关于计算机言语疾病矫治训练对于脑卒中合并失语症的研究报道较少[10]。 本次将计算机言语疾病矫治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合并运动性失语患者中,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各项 CRRCAE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且总有效率为96.00%, 证实了计算机言语疾病矫治训练的康复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脑卒中并发失语症患者给予计算机言语疾病矫治训练可以进一步改善患者言语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