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鹏 ,孙晓霞 ,张鑫 ,焦峰
(1.淮安市洪泽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江苏淮安 223100;2.东部战区总医院淮安医疗区重症医学科,江苏淮安 223000)
颅脑外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多为撞击、跌坠、击打等造成,重症患者昏迷时间长,格拉斯昏迷评分小于8 分,病情危重[1]。 颅脑外伤患者机体代谢加快,热量消耗大,早起伴随明显的能量消耗,故对营养的需求很高。 为满足患者营养需求,临床既往多予以患者肠外营养支持,但会造成消化器官血供减少以及黏膜萎缩,增加并发症风险,不利于患者康复[2]。 近年来研究指出,通过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在符合人体营养摄入途径的条件下,为患者提供充足营养,并起到一定的胃肠道保护作用[3-4]。 为进一步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案的应用价值,该次研究选择淮安市洪泽区人民医院和东部战区总医院淮安医疗区重症医学科 2017年 1月—2020年 12月收治的 60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通过随机分组对照,比较早期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对其预后的价值,报道如下。
选择淮安市洪泽区人民医院和东部战区总医院淮安医疗区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0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有明确外伤史;(2)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且入住重症监护室;(3)术前格拉斯昏迷评分小于 8 分;(4)预期生存时间大于 2 周;(5)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消化道出血;(2)合并恶性肿瘤;(3)营养不良;(4)合并肠梗阻等胃肠道疾病;(5)对该研究营养液过敏。本研究已申报医学伦理委员会并批准。 以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 30例,男 18例,女 12例;年龄 27~84(39.61±10.02)岁;开放性损伤 19例,闭合性损伤 11例。 观察组 30例, 男 17例, 女 13例;年龄 27~86 (38.25±10.27)岁;开放性损伤 18例,闭合性损伤 12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后均进行常规止血、脱水、保护神经、抗感染等治疗。
对照组术后24 h 开始采用肠外营养支持。 经中心静脉滴注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费森尤斯卡比华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135,规格:1 440 mL),每次 1 440mL,每日 1 次。
观察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患者入院24 h内留置空肠营养管, 术后24 h 开始滴注肠内营养混悬液(TPF)(纽迪希亚制药(无锡)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011,规格:500 mL),初始速度每小时 20~30 mL,初始热量为20~25 kcal/kg,而后结合患者情况增加剂量, 目标滴注速度为每小时80~100 mL,日摄入总热量30~35 kcal/kg。
两组治疗期间均密切监测血糖,如超过11.1 mmol/L,应及时降糖处理。 两组均在营养支持7 d 后结合患者情况调整营养支持方案,对可进食者,开始经口摄食,如无法进食,对照组方案改动同观察组,进行肠内营养支持。
(1)比较两组胃肠功能。 统计两组患者营养支持期间腹胀、便秘、腹泻、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情况。(2)比较两组营养指标。于干预前(术后当日)、干预后(营养支持7 d 后) 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检测血红蛋白、前白蛋白与白蛋白水平。(3)比较两组炎症反应。于干预前(术后当日)、干预后(营养支持7 d 后)检测降钙素原水平,并通过血常规检查评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水平。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 χ2检验。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胃肠功能比较 [n(%)]
干预前,两组血红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血红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营养指标比较 [(),g/L]
表2 两组营养指标比较 [(),g/L]
组别对照组(n=30)观察组(n=30)t 值P 值血红蛋白干预前 干预后前白蛋白干预前 干预后102.43±12.86 101.36±13.24 0.318 0.752 107.29±14.25 122.07±15.16 3.891 0.000 182.56±34.15 183.41±35.07 0.094 0.925 185.65±36.73 214.29±35.20 3.082 0.003白蛋白干预前 干预后30.41±2.40 30.23±2.51 0.284 0.778 31.22±2.26 34.85±2.30 6.166 0.000
干预前,两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降钙素原水平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降钙素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炎症反应比较 ()
表3 两组炎症反应比较 ()
组别对照组(n=30)观察组(n=30)t 值P 值白细胞计数(×109/L)干预前 干预后中心粒细胞比(%)干预前 干预后11.93±2.56 12.06±2.61 0.195 0.846 9.29±2.15 4.58±2.06 8.664 0.000 78.51±10.09 79.45±10.17 0.359 0.721 70.45±8.10 57.08±8.86 6.100 0.000降钙素原(μg/L)干预前 干预后8.89±1.12 8.95±1.06 0.213 0.832 3.93±1.46 2.25±1.03 6.166 0.000
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在入住ICU 期间, 损伤的脑组织可发生多种复杂的生理、病理改变,伴随高能量消耗、高分解代谢,会造成机体代谢紊乱,营养缺乏,如未及时进行营养支持,可造成患者病情加重,影响患者预后[5]。 对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应及时采取营养支持,满足机体对营养的需求,纠正免疫失衡,稳定患者病情[6]。 目前营养支持主要有肠外、肠内两种方式,肠外营养支持虽然也能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但长期肠外营养可造成消化系统血流量减少与胃肠道粘膜萎缩,进而影响肠道屏障功能,造成病菌定植并释放毒素,增加感染风险[7]。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更符合人体营养摄入的特点,可经胃肠道吸收营养,且肠内营养支持也有利于改善肠道黏膜的细胞结构, 降低黏膜萎缩风险,较好的保护胃肠道功能,防止菌群移位以及毒素的大量释放, 对降低败血症风险有一定作用[8]。肠内营养支持还有利于促进胃肠道蠕动, 改善胃肠道的血液供应,补充氮营养,并提供特殊营养素,改善免疫功能[9]。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的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 10.00%,低于对照组的 46.67%(P<0.05),说明肠内营养支持可改善胃肠道功能,预防腹胀、胃潴留等的发生,并为患者术后早期自主摄食创造良好条件。观察组干预后的血红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分别为(122.07±15.16)g/L、(214.29±35.20)g/L、(34.85±2.30)g/L,均高于对照组(P<0.05),则说明该方案可改善机体的营养状态。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因机体损伤、高消耗状态等,白蛋白水平降低,肠黏膜水肿,且长期大量液体渗入,也会影响肠道吸收,尽早予以肠内营养,能改善黏膜水肿,促进营养吸收[6]。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增高常见于感染,且感染越严重其水平越高,降钙素原为降钙素前肽,在发生感染时其水平明显上升,与细菌感染、炎症介质释放等均存在密切关联,是反应机体炎症状态的重要指标[10]。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降钙素原水平分别为 (4.58±2.06)×109/L、(57.08±8.86)%、(2.25±1.03)ug/L,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该方案能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 考虑原因为,肠内营养支持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并可提高肠道屏障功能,促进胃肠道蠕动,减少细菌定植,预防肠源性感染,故可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降低感染风险[11]。
综上所述,对重症监护室重症颅脑外伤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改善其胃肠功能及营养状态,有利于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