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2021-08-10 06:47张勇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20期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张勇

(临沂市中医医院脑病科,山东临沂 276000)

脑梗死是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缺氧、缺血所致的临床危急重症疾病,会导致患者言语不利、肢体活动障碍等脑神经受损症状,需及时予以治疗,以挽救患者生命,降低致残率[1]。 脑梗死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当今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剧,致使该病发病率不断上升,现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疏通脑血管、重建缺血区域血液循环、增加缺血脑组织血供是治疗脑梗死的关键。 溶栓是治疗脑梗死的最佳手段,但该治疗方案具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在就诊时,多数患者已错失最佳治疗时间[2]。 临床上常用抗血小板药物对抗脑血管缺血、堵塞等现象,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均是临床常用抗血小板药物。 鉴于此,本研究选取2019年4月—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90例脑梗死患者为对象,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脑梗死患者为对象。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3]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并经CT、MRI 检查确诊;发病时间6~72 h;意识清楚,能按时服药;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对本研究所使用药物过敏;临床资料不全;伴严重感染性疾病;精神异常者。 该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且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男26例,女 19例;年龄 45~80 岁,平均年龄(58.12±5.09)岁;体质量指数 (BMI )19~29 kg/m2, 平均 BMI (23.52±1.21)kg/m2;梗死部位:13例脑干梗死,25例基底核区梗死,7例脑叶梗死;病程 6~71 h,平均病程(25.12±4.24)h。 观察组男 28例,女 17例;年龄 47~77 岁,平均年龄(57.94±4.99)岁;BMI 19~30 kg/m2,平均 BMI(23.61±1.18)kg/m2; 梗死部位:14例脑干梗死,22例基底核区梗死,9例脑叶梗死;病程6~72 h,平均病程(24.84±4.48)h。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改善脑循环、脑细胞保护、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并对症给予降糖、降压药物治疗。

1.2.1 对照组

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 (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113013)治疗,100 mg/次,1 次/d,连续治疗2 周。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 (江苏联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03534)治疗,75 mg/次,1 次/d,连续治疗 2 周。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NIHSS 评分较治疗前减少>90%为基本痊愈;NIHSS 评分较治疗前减少46~90%为显效;NIHSS 评分较治疗前减少18%~45%为有效;NIHS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18%为无效。总有效率=基本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2)凝血功能:治疗前、治疗 2 周后抽取患者5 mL 空腹静脉血,采用TSA8000 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原时间(PT)。 (3)神经功能:治疗前、治疗 2 周后采用 NIHSS 评分评估, 分值 0~42 分,评分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4)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头晕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组间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凝血功能和神经功能组间比较

治疗前,两组 FIB、APTT、PT 水平及 NIHSS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IB 水平及NIHS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APTT、PT 均长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长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凝血功能和神经功能比较()

表2 两组凝血功能和神经功能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FIB(g/L)治疗前 治疗前APTT(s)治疗前 治疗前PT(s)治疗前 治疗前NIHSS 评分(分)治疗前 治疗前对照组(n=45)观察组(n=45)t 值P 值3.51±0.29 3.42±0.34 1.351 0.180 2.55±0.27a 1.96±0.23a 11.159 0.000 24.12±2.49 24.31±2.51 0.361 0.719 29.94±3.03a 37.25±3.54a 10.524 0.000 11.08±1.32 10.97±1.26 0.404 0.687 12.28±1.29a 15.34±1.57a 10.102 0.000 20.21±4.10 20.09±4.06 0.140 0.889 13.84±2.33a 8.02±1.98a 12.769 0.000

2.3 不良反应组间比较

对照组出现头晕1例,胃部不适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9%(4/45);观察组出现头晕、胃部不适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2/4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79,P=0.398)。

3 讨 论

脑梗死患者脑部血管闭塞或狭窄会阻碍正常血液循环,致使脑组织缺氧缺血,从而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坏死,破坏血管内膜,使血小板不断在黏膜聚集而启动凝血瀑布效应,最终导致栓子的形成,并脱落至血管而形成血栓[4-5]。脑梗死主要病理改变为血栓形成,这也是造成病情进展、恶化的重要机制。 研究证实[6],急性脑梗死后在梗死区和正常组织有一个脑组织损伤但可挽救的区域,即缺血半暗带,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可恢复此区域血供,降低致残率。

阿司匹林可抑制收缩血管内皮上的血小板氧化酶活性, 阻断血栓素A2形成, 从而发挥抗血栓的作用。 炎症反应在脑梗死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而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血管壁内皮细胞上的COχ2和血小板上的COX1 活性,使其所介导的前列腺素的合成和分泌被阻断而发挥抗炎作用,以延缓疾病进展[7]。临床多用阿司匹林预防脑血栓形成,但长期应用会使患者会存在阿司匹林抵抗情况,即使服用阿司匹林也会出现心脑血管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相关研究也指出[8],阿司匹林只能阻断血小板活化的环氧化酶途径,并不能阻断花生四烯酸脂氧化酶代谢途径导致的血小板活化,单纯应用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抗血栓治疗效果不理想。研究发现[9],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会使血小板黏附并被激活,致使二磷酸腺苷(ADP)大量释放,与ADP 受体结合使纤维蛋白原交织成网,进而形成血栓。吡格雷属于ADP 受体阻滞剂,属于第二代血小板聚集抑制剂,能不可逆、选择性地抑制ADP 与血小板受体结合,阻断因ADP 引起的血小板活化的扩增,抑制血小板聚集。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APTT、PT 长于对照组,FIB 及NIHS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说明在脑梗死患者中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效果更佳,在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凝血功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谢静等[10]研究显示,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应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可显著减轻炎症反应, 改善凝血功能,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然而本研究样本量偏少,且未进行远期疗效观察,后期应增加样本量及随访时间,以进一步验证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方案在脑梗塞患者中的治疗价值。

综上所述,与单纯应用阿司匹林相比,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可增强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安全可靠,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我们生活在格雷河畔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