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承权
(济宁市兖州区人民医院骨科,山东济宁 272100)
肱骨外科颈骨折在临床的发生率较高,多为低能量外伤引起的骨质疏松性骨折, 多在老年群体内发病[1-2]。 患者在患病后,多以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为病理学特征,给其日常生活构成较多影响,故需予以其及时的治疗[3-4]。 既往,临床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然而该治疗措施术中出血较多,且松质骨易发生再次移位,甚至断裂,治疗效果不甚理想。 因此,更为安全快捷的手术方式成为临床研究重点。相关研究表明,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在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治疗中效果确切[5]。基于此,本研究以2020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64例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为对象,通过随机分组对照,分析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的治疗效果。 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64例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符合肱骨外科颈骨折诊断标准;年龄>60 岁;无重要血管与神经损害;病历资料完整;患者依从性较高。 排除标准:为病理性骨折者;孕妇;合并免疫系统病症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存在酒精、药物依赖史者;合并全身性感染者;存在意识障碍,无法进行正常沟通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各32例。 其中对照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 62~84 岁,平均年龄(70.59±2.31)岁。 观察组男 19例, 女 13例;年龄 63~85 岁, 平均年龄(70.64±2.3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对照组施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取沙滩椅位,全麻,消毒,之后选取胫骨前外侧切口入路,分离组织,显现骨折端,清除血肿;之后以复位钳复位骨折处,按患者情况选择适当锁定钢板于肱骨干前外侧固定, 于远、近端各放置3 枚螺钉内固定; 固定完毕后经X 线检查,确认固定良好后消毒,缝合切口。
观察组予以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手术体位与麻醉方式与对照组相同,消毒铺巾,于肩峰前外侧切口,通过中间肌纤维间隙平面与三角肌前外侧向下延长,以拉钩将肱骨头充分显现,明确进针点,定位杆位置与方向,通过X 线确定,顺定位杆扩开肱骨头后复位;在透视确定复位与固定满意后,插入髓内钉,对于中段骨选用长钉,其他选择短钉进行固定;旋转髓内钉,使其尖端突出面呈交叉状分布,轻轻对其敲击,使髓内钉尖端进到软骨下骨方3~5 mm,最后缝合切口,并将钉尾剪留于皮下,消毒,术毕。
两组手术过后均进行悬吊固定,术后3 d 按患者情况行被动活动, 术后3 周过度到主动功能锻炼,术后定期检查,骨折愈合过后行抗阻力功能锻炼,两组均观察到术后3个月。
(1)围术期相关指标:记录患者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
(2)肩关节活动度:于术前、术后3个月以关节活动度(ROM)[6]评估,ROM 包括前屈(0~10 分)、外展(0~10 分)、内旋(0~8 分)、外旋(0~8 分)、后伸(0~6分)5个部分,分数越高,则肩关节活动度越好。
(3)并发症:随访3个月内,记录肩关节僵硬、骨性关节炎、骨不愈合等发生情况。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计量资料用()表示,分别采用χ2、t 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对比()
表1 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对比()
组别对照组(n=32)观察组(n=32)t 值P 值术中出血量(mL) 切口长度(cm)142.69±16.32 96.84±14.27 11.964 0.000 14.57±2.89 7.56±1.29 12.530 0.000手术时间(min) 骨折愈合时间(周)86.73±6.84 75.31±4.59 7.843 0.000 12.25±2.67 8.59±1.48 6.782 0.000
术前,两组ROM 内前屈、外展、内旋、外旋、后伸评分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ROM 内前屈、外展、内旋、外旋、后伸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肩关节活动度对比[(),分]
表2 两组肩关节活动度对比[(),分]
组别对照组(n=32)观察组(n=32)t 值P 值前屈术前 术后3个月3.21±0.68 3.17±0.62 0.246 0.807 5.53±1.26 7.29±1.58 4.927 0.000外展术前 术后3个月内旋术前 术后3个月外旋术前 术后3个月3.87±0.75 3.95±0.81 0.410 0.683 5.69±1.34 7.84±1.69 5.639 0.000 3.06±0.52 3.10±0.56 0.296 0.768 5.27±0.71 6.85±0.84 8.126 0.000 3.11±0.48 3.09±0.42 0.177 0.860 5.13±0.69 6.73±0.78 8.691 0.000后伸术前 术后3个月2.35±0.34 2.41±0.36 0.685 0.496 4.06±0.38 5.03±0.42 9.688 0.000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并发症对比[n(%)]
肱骨外科颈为力学薄弱区, 当遭受间接暴力时,该部位极易发生骨折[7-8]。 肱骨外科颈骨折在不同的年龄段均可发病,其中以老年人群最为多见,多由于老年人机体骨密度降低,当受到外力损伤时极易发生骨折。 同时老年患者自身各项器官功能严重下降,发生骨折后大部分为粉碎性骨折,治疗难度较大。 现阶段,手术是治疗该病的常用方式,可恢复骨折解剖对位对线,在术后予以一定的功能锻炼可有效促进肩关节功能康复。
切开复位内固定为既往临床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常用方式, 虽可有效改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但使用的克氏针、螺钉等材料强度较差,易给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构成较多影响。同时,钢板体积过大,会给局部的血液供应造成一定影响, 从而增加医源性损害。近年因微创理念的发展与内固定材料的快速进步,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与手术、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ROM 前屈、外展、内旋、外旋、后伸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切口较短,可减少出血量,加快患者术后恢复,从而显著改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 分析原因在于,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手术切口较短,能够减少二次损伤造成血运破坏等情况的发生,从而减少出血量,加快术后恢复[9]。 同时,髓内钉的设计与肱骨近端的解剖结构相符,可有效弥补钢板对于小结节固定不良的不足,能够对大小结节骨折进行优良固定,更利于术后关节活动恢复[10]。 髓内钉为轴心位固定,可有效解决钢板内固定的偏心内固定问题,以此预防骨折再次移位,有助于患者术后尽早进行功能锻炼,从而提高肩关节活动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究其原因在于,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对患者正常组织损伤较小,且固定效果较好,故并发症较少。但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少有关。 因此,后续临床还需不断扩大样本量的纳入,以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进一步证实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在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治疗中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疗效确切,手术切口与时间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较少,有利于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尽早恢复,值得应用。